导读:本文包含了民间书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梁晓声,《人世间》,民间伦理本位,史诗性
民间书写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林[1](2019)在《《人世间》:民间伦理立场与史诗性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梁晓声的《人世间》是一部多角度、多层面、立体性地全面呈现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总体发展演进状况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的成功,一方面在于营造了以周秉昆、周秉义与周蓉他们叁兄妹为中心的一种辐射性伞状艺术结构,另一方面则在于,在坚持民间伦理本位叙事立场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史诗性的思想艺术品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4期)
查翠琴,刘威[2](2019)在《徽州建筑的媒介书写与民间文化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记忆客观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会身份固化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来源。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建筑作为古人生活与思想的载体,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分支,拥有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媒体属性的徽州民居扮演着历史记录者的身份,向游览者展示、传播已逝的"过去",并通过对过去的"展示"和"传播"建构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本文试图探究作为媒介的徽派建筑是如何书写历史,构建民间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徽州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9期)
刘雅歆[3](2019)在《历史书写中的民间世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一文中研究指出迟子建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站在民间立场上,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建构出了一个"真实"而又血肉丰盈的民间世界——"满洲国"。但追溯历史只是小说《伪满洲国》的一个外壳,它更深层的内核在于书写东北黑土地上的人们的精神气质,赋予人物以人性的意义。迟子建书写历史的方法既关照到了主流历史意识,又做到了以民间为主,对以往历史小说的写作而言是一次突破,但同时也造成了作品写历史这一外壳与写人性这一内核之间的矛盾。(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6期)
马玉琛[4](2019)在《为民间书写正名——读王维亚《五墨共舞》》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作家、书法家王维亚每出新着,余即秉烛拜读,尤其关于碑刻文化方面的。之前有《镌刻石头》《悟对西安碑林》《从石门到九成宫》,读之欣喜、激动,有大启悟。今读其新着《五墨共舞——北朝造像题记书法艺术随想》,欣喜激动启悟之上,又增一层惊奇与慨叹。维亚对民间书写的把握和提纯,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书之启首,荡得很开,又收得很紧,正(本文来源于《法治与社会》期刊2019年07期)
李文慧[5](2019)在《从“江湖”到乡土》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称为现代文坛“双子星”的艾芜和沙汀,在各自的创作道路上形成了迥异且独特的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着的贡献。历来人们对沙汀的作品研究较为充分,但对艾芜的研究,则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探索。艾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前期小说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但很多研究者却恰恰忽略了其整体性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热衷于分析艾芜前期小说中的南行作品,不断确认及强化了艾芜“流浪汉小说”的价值,却忽视了艾芜早期的其他小说创作,这是对艾芜早期小说整体性的割裂。笔者认为,对艾芜早期创作不应片面研究,而应该从整体性思维出发对其做出多层次、多方面的探讨。本文以艾芜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前期小说创作中两个民间世界的存在特点。江湖民间世界完成了艾芜的审美想象,乡土民间世界寄托了艾芜作为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的价值追求。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从江湖民间世界到乡土民间世界的转化过程,确认艾芜在创作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呈现,并探讨艾芜创作所体现的“文如其人”的原因和意义。本论文分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理想和现实观照下的民间世界。艾芜的前期小说创作题材,发生了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变。抗战爆发之前,艾芜以南国世界里的所见所闻为创作重点,构建了江湖民间世界。抗战爆发后,艾芜将笔触拉回现实,展现战乱下人们的生活百态,这便是乡土民间世界。本章着重论述艾芜前期小说中民间世界的独特涵义,同为民间,却在两个世界中有着迥异的表现形态。第一节主要是探讨江湖民间世界的“奇”,从景物、故事、谋生职业等方面展开,这是在以往的民间书写中难以看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并列,主要探讨乡土民间世界的“实”,主要体现在乡村风景、民俗、日常等方面。两个世界看似千差万别,向我们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民间”内涵,但是它们之间是否真的泾渭分明,毫无联系呢?第叁节承接前两节的内容给出了答案。两个民间世界存在种种差异,但却都旨在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本节通过对不安分者、小人物形象的分析,展现两个民间世界中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存在状态,这不仅是对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丰富,更是当时注入沉闷中国的一支强力剂。第二章:破坏与重建。面对作品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人物,艾芜如何通过实现两个民间世界的转化完成对他们的塑造呢?之前的研究往往只关注特定题材的艺术创作特点,如南国世界人物塑造艺术等,而忽视对前期小说作整体观照。从江湖民间世界到乡土民间世界,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打破与重建的过程。在江湖民间世界,艾芜试图打破一切约定俗成的规则与约束,肆意张扬人的个性,但在乡土民间世界里,他又一步步重建起之前打破的秩序,赋予他们在特定年代中合理的生存模式。这主要体现在民间伦理、民间价值、民间话语等方面。第一节从家庭婚姻伦理与交往伦理两个方面突出江湖民间世界人们的角色反叛与乡土民间世界人们的安守本分,这是文化传统与地域文化碰撞的产物。第二节则从民间价值观入手,突出江湖民间世界和乡土民间世界的人们在荒蛮与战乱的环境中如何对善恶和悲乐作出选择。第叁节立足于民间话语。通过对“对话”和“我”的分析,来展现江湖民间世界中多语的驳杂和乡土民间世界中相对的单调。在本节引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探讨艾芜对人物话语的重视。从破坏到重建,艾芜从理想世界回到现实,是什么促使他在创作上发生了改变呢?第叁章:创作立场选择的源流探析。探讨艾芜前期小说创作转变的原因,我们依然将其放在一个整体内讨论。第叁章从区域文化、时代语境、文化交往以及作者的个性特点等方面对艾芜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多方面分析。第一节主要是从巴蜀文明和滇缅边地的文化入手,探讨区域文化对艾芜前期小说创作产生的重要影响。艾芜童年时代以及学生时代接受的巴蜀文化与青年时代流浪时接触的异域文化形成了奇妙的融合,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持久地发挥着作用。第二节则主要讨论艾芜在战乱中的逃亡生活。我们知道促使艾芜早期创作发生的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原因是战争,但是仅用战争来概括略显笼统,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战乱下艾芜经历了怎样的逃亡才促使他写出了一大批展现当时生活的作品。这一节以艾芜的逃亡地点为主线,具体分析其对创作产生的影响,这也是艾芜创作发生转变的最直接原因。第叁节则回归到艾芜本身。“文如其人”是对他恰当的概括。他青春洋溢,单纯朴实,一颗赤子之心伴永生,因此他的作品就像是他本人的写照,有如一首青春的歌唱响到现在。善良、忠厚、正直的性格也使他结交了一批亦师亦友的同路人,艾芜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不仅影响了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更在其文学创作道路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宋珂[6](2019)在《吴越民间信仰与苏童小说的神秘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巫风弥漫的吴越民间文化的神秘空间里,开掘出了新的文化资源,通过从吴越民间信仰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将其内化于自身的生命创作体验之中。但苏童作为一位习惯于在晦暗虚拟和生死边界探源的作家,学术界在对其文本写作的神秘与吴越民间信仰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上,仍然缺乏充分的关注。本论文试图以吴越民间信仰文化资源为切入点,从巫鬼形象、原始意象和古老仪式等角度来探究苏童是如何将神秘的吴越民间信仰文化转化为创作资源,不断地向传统吴越民间回归,在实现自我认同的同时,也破解了文化之谜和生命之谜。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苏童写作中出现神秘性书写的缘由。从成长的环境,对童年体验的想象建构,以及受异域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叁个方面阐明苏童关注古老的吴越民间信仰的原因;梳理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和与本论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动态,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从巫性形象和女鬼形象出发,分析了苏童小说中悠久绵长的巫鬼文化的渗透,苏童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将吴越民间浓烈的巫鬼信仰与小说创作相结合,塑造了一系列神秘幽深的巫师、女巫和女鬼形象,在激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表达了当代人神秘孤独的体验。第二章探究了苏童文本中出现的意象与吴越民间信仰文化之间的关系,苏童小说中出现了幽秘动物、灵性植物和阴柔风物叁种古老的原型崇拜符号。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指引下,他以原始意象的复现呈现了祖先原初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进而揭示出吴越人内心深处最古老、隐秘的文化心理体验。第叁章主要探析了苏童小说中“重死贵生”的丧葬仪式和“崇古尚鬼”的祭祀仪式的深刻意蕴。这两类古老的民间仪式,不仅是对传统吴越民间信仰文化的一次不自觉的回归,也是在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中实现了对生死晦暗边界的探知。对传统的死亡仪式的书写,在为文本叙事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的同时,也彰显了苏童对人类生死景观的哲理思考。结语进一步阐述了苏童聚焦于吴越民间充满鬼怪神灵和古老仪式的信仰之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神性、灵性特色的文本世界。苏童从民间信仰文化资源的纵深处出发,对于重新接续起中国文学神秘叙事的传统,在民间荒诞神秘的文化因素中辨识现实与历史的基本纹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祝丽君[7](2019)在《唐诗的民间书写及其诗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民间诗歌是指以唐代底层百姓为主创作的,在民众生产生活中传播、共享、传承的,具有特定语辞艺术的话语(包括民间创作的诗、歌、民谣、俗谚等)。在民间,诗歌既是抒情的工具,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唐代民间诗歌的生成与传播注重世俗化情感和生活化书写。出于世俗仪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5-20)
高荷红[8](2019)在《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民间故事的讲述传统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些优秀的故事家大多籍籍无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故事家在叁套集成的搜集整理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学者的关注。这些故事家中,口头讲述者居多,但也有多位故事家不仅可以讲述故事,更擅长笔述、书写故事。有学者认为他们不具有典型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些故事家的出现有其独特的价值,其故事亦具有内在特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张文思[9](2019)在《民间信仰中的书写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混合的信仰形式;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把中国的民间信仰称为“弥散宗教”(defused religion),指出中国的民间信仰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是包括神灵信仰、祖宗崇拜、岁时祭仪、风水、禁忌、佛教、道教等诸多方面融合的具有一定宗教信仰色彩的民俗文化现象。从秦代民间信仰简牍资料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早期社会生活中的冥界观,是当时现实生活价值体系的写照。墨书简牍在书写形式上和同时期的木牍书写没有区别。汉代镇墓罐的墨书或朱书文字中的“如律令”文字的出现,标志着民间信仰书写发展出了独特的书写格式。同时,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为宗教信仰书写的独特格式,如人形简。木牍的木片削刻为人形,木牍墨书描绘人形,人形从这一时期开始在民间信仰的书写形式中影响至今。本论文以民间信仰中的书写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分析民间信仰的概念、历史渊源与特征。民间信仰系扎根于民间老百姓生活中的传统信仰形式,是老百姓最基本的,也是最真实的生活方式。相比于其他宗教,民间信仰是兼容并包的、综合一体的信仰;呈现的是普化的宗教形态特征。第二章,进入民间信仰书写的论述主体。以传统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书写形式多样,纸本、雕板、法印等是最为常见的表现载体。民间阴阳是主要的书写者,书写作品最具特色的是符箓的书写,所以需要单独分出一章进行关于符篆书写的论述,即第叁章。在书符理论上,讲求无我的境界:“凝神定息,回视规中”。书符者需要秉持专注与虚灵的状态一气呵成;这与中国传统书法理论中的“绝虑凝神,心正气和”的状态非常相似。在文字书写上,符箓书写中独特的“云篆”天书的用笔与楚国文字的书写用笔非常相似,可以概括为“斜切顺出”、“方笔、圆笔兼用”、“开放式结尾”这叁个主要的特点,表现出蜿蜒曲折的书写风貌。第四章,是对民间信仰书写的文字书写部分进行单独的说明。主要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手抄本书籍、雕板、法印等不同载体上表现的文字书写风格与时代特色;既有楷书、行书的书写,也有篆、隶杂糅的现象;并进一步对常见的符篆文字进行初步的解读、归纳。第五章,作为补充章节,对民间信仰书写中的画像、云气、特殊符号以模件为单位做出单独的说明。本论文多数附图为笔者搜集、收藏的一手资料,另有一部分近年来考古发掘的资料图版作为补充。主要以书写文字的分类与书写载体的分类两个角度试作进一步的解读。笔者认为,民间信仰中的书写是融合楚系等先秦时期文字的书写为风貌,以篆隶杂糅为特色的,是扎根乡土的朴素的书写样式,其历史悠久。研究民间信仰的书写现象对我们研究传统书法与审美应当具有借鉴与补充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朱艺佳[10](2019)在《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民间手艺人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自由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汪曾祺、邓友梅、冯骥才、孙方友、李杭育、王润滋、王安忆、鲁敏、莫言、贾平凹等众多作家的笔下都出现了“手艺人”这一劳动群体,几乎涵盖了传统手艺和手艺人的全部类型。“手艺人”在新时期的出现,通过描写市井小人物的传统技艺和当地风俗人情,向读者展示了真正的民间和日渐远去的传统。本论文选择“手艺人”这一从事手工行业的劳动群体,将研究区间框定在新时期以来至今,绪论中首先对“民间手艺人”概念做文化和社会学的阐释;第二部分简要论述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第叁部分阐述本论文研究价值和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中国古代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手艺人书写,从文学史角度溯源而上试探寻新时期民间手艺人书写对先前历史的承继。第二部分主要从新时期文学的解冻、寻根话语中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工业化时代下对传统手工的怀念这叁个方面阐释新时期民间手艺人书写逐渐兴盛的原因。第二章论述手艺人群体思想上的特质,其群体思想上的核心即“民间性”,具体表现为非宗教非政治的朴素谋生目的,只凭本事赚口饭吃;其次是手艺人作为“平头百姓”所处的大众化立场,他们身上既没有足以感化他人的崇高道德力量,也没有为国家和集体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大义,仅有平头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世俗烦恼;最后,由于民间手艺人群体长久以来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原因,民间手艺人在思想上较为浅薄和庸常,缺乏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文化内蕴。第叁章主要从手艺人与“技艺”和“艺德”的关系出发,将手艺人形象分为“守”和“变”两种类型,试在此基础上概括新时期以来民间手艺人形象所蕴含的特征。其中,“守”类形象中主要有“抱朴守拙的恪守者”、“精益求精的坚守者”、“固执己见的死守者”、“艺德立身的信守者”等四类形象,他们坚持着祖祖辈辈积淀至今的技艺和品德。“变”类主要概括为“野心勃勃的改良者”和“力不胜任的摒弃者”这两种形象,分别代表着时代冲击下对技艺或创新或放弃的不同选择。第四章从叁个角度分别阐释新时期民间手艺人书写的艺术表征:首先是“迎神赛会”、“孟兰节”、“甩火把”等节日盛会描写还原了真实的民俗生活场景;其次从语言艺术特征方面论述民间手艺人书写中平白晓畅的“方言、口语、歌谣”,这些简单却真挚的小说语言自然而然地营造出世俗的民间氛围。最后,分别选取了民间事象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古月轩”和“破土”,来阐释民间事象的文化蕴含。其中,“古月轩”不仅是中国传统民族工艺的代表,更肩负着手艺人“我有一物付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破土”作为民间风俗中的重要环节,体现出民间文化中对鲁班的崇拜以及百姓对新生活安定长久的美好愿景。第五章首先论述新时期以来手艺人书写的价值和意义,手艺人书写的出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继承,站在文学史角度,手艺人形象的出现为文学史人物画廊增添了极具特色的一笔。其次,面对手艺人“越走越窄的路”,对传统技艺的重视和保护也是必要且迫切的步骤,这对传统中国民间文化的传承乃至新时代手艺的创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最后,在“匠人精神”备受推崇的今天,小说中那些曾经出现的手艺人们如今具有更重要的时代意义。他们不仅是手工时代的见证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彰显着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民间手艺人的存在不仅成为新时期以来的社会风俗画卷的留存,他们精神中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生命力量”,也对当下嘈杂的物质社会和在社会中被欲望和烦闷吞噬了的人们以启示。(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民间书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记忆客观化的制度性表征是社会身份固化和群体认同的重要来源。中华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建筑作为古人生活与思想的载体,必然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徽派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分支,拥有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媒体属性的徽州民居扮演着历史记录者的身份,向游览者展示、传播已逝的"过去",并通过对过去的"展示"和"传播"建构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本文试图探究作为媒介的徽派建筑是如何书写历史,构建民间文化的集体记忆与徽州文化认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间书写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林.《人世间》:民间伦理立场与史诗性书写[J].中国文学批评.2019
[2].查翠琴,刘威.徽州建筑的媒介书写与民间文化建构研究[J].传媒论坛.2019
[3].刘雅歆.历史书写中的民间世界——论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J].北方文学.2019
[4].马玉琛.为民间书写正名——读王维亚《五墨共舞》[J].法治与社会.2019
[5].李文慧.从“江湖”到乡土[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宋珂.吴越民间信仰与苏童小说的神秘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19
[7].祝丽君.唐诗的民间书写及其诗学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高荷红.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张文思.民间信仰中的书写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10].朱艺佳.论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民间手艺人书写[D].辽宁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