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温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温场,Nino指数,大气环流,降水
海温场论文文献综述
于梅[1](2019)在《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太平洋海温场是大气环流异常变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加热场,当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全球均有不同程度异常天气气候出现,因此对海温场异常变化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提高灾害性气候事件预测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应用相关、相似、及对海温场分型方法,寻找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强信号。结果表明:海温变化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稳定性较差,但春季EOF第1~3模态异常时,对夏季降水有一定影响。厄尔尼诺年发生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降水多;厄尔尼诺次年处在正相关时段里,副高加强,全省大部降水多,降水中心在西部;拉尼娜年处在降水与SST正相关时段里时,副高减弱,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少。(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建,姜祝辉,宿兴涛,闫恒乾,宋博[2](2018)在《多源资料重构叁维海温场的先验误差估计和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遥感资料与实况观测融合重构叁维海温场的问题,改进了最优插值中的先验统计信息估计,并研究了背景场和观测项的各自影响机制。在最优插值中,将背景场分别取为平均气候场(静态方案)和遥感合成场(动态方案);在最优融合前,用后验诊断方法迭代优化了背景误差和观测误差协方差;融合完成后,用观测空间诊断误差和模式格点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方案。主要结论:(1)动态方案相对于静态方案分析误差减小的绝对量值由二者的观测误差之差决定、减小的相对程度由二者的背景误差之比决定;(2)背景场的调整作用在中高纬占优势、在赤道海域与观测项调整作用相当,是由协方差相关尺度的准纬向分布特征决定的;(3)动态分析场的中尺度信号谱能量整体比静态分析场高1~3个量级,但在热带海域相当;(4)遥感资料通过分辨实况观测所无法分辨出来的海温中尺度特征,达到减小误差、提高有效分辨率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雅,王会军,陈冬[3](2017)在《南亚夏季风环流的年际变率及其与相关海温场关系的年代际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印度季风降水与ENSO间联系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而南亚季风环流不仅能影响印度局地降水,还与亚洲季风区联系密切。那么南亚夏季风环流作为亚洲夏季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否也发生了年代际转变?其与相关海温场的关系是否发生改变?又受何系统调制?本文考察了南亚夏季风环流的年际变率特征,发现其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变。该转变主要受热带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的影响(图1)。2000年前(1979-1999),南亚夏季风指数与东太平洋海温呈显着负相关,与负位相大西洋叁极子型海温(负-正-负)呈显着正相关关系。2000年后(2000-2014),南亚夏季风环流与中太平洋海温呈显着负相关,与正位相大西洋叁极子型海温呈显着正相关。相关海温异常由东太平洋移至中太平洋区域,导致沃克环流的上升(下沉)支在后一时段西移到海洋性大陆附近,从而通过调节对流层上下层风场影响南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小(图2)。此外,除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外,北大西洋叁极子型海温异常亦可通过波列传播将能量由北大西洋输送至南亚高压区域,进而通过南亚高压调制南亚夏季风环流的变化。SASM与相关海温场关系的改变可能源于NPGO的调制作用。由于南亚夏季风环流与亚洲季风区夏季降水有着紧密联系,因此,本文简要讨论了两个时段南亚夏季风环流影响相关降水场的变化特征。西移的沃克环流使得低层南亚夏季风环流的西风西缩减弱,从而导致海洋性大陆降水位置在后一时段西移,使得来自太平洋的更多水汽能到达中国南方。(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期刊2017-09-27)
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4](2016)在《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较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2)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3)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期刊2016-11-01)
陈迪,高山红,陈锦年,高山[5](2016)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Hadley Center提供的全球最新海表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简称印-南)暖池区域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SSTA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它们二者对副高变化存在协同作用的影响。前者对副高的影响始于超前一年的春季,持续到当年的春季。后者则始于前冬,持续到当年的夏季。赤道东太平洋SSTA对副高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经向环流影响所致,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影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经向环流和水汽输送,前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中低层经向Hadley环流的影响,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对对流层低层经向季风环流及其伴随的水汽输送的影响,它们二者对副高的影响机理存在不同。作者提出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区域SSTA对副高存在协同影响作用,并通过最优子集回归分析,建立了副高异常变化的预测模型,对2015年5-8月副高强度进行了预测,其结果是5-8月的副高强度较常年偏强,扣除超强台风的影响,预测结果正确,由此可以认为,本文建立的预测模型是可靠的。这一工作的特点是强调了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南暖池的协同作用对副高持续性的影响,为副高异常变化及其降水的预测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吴战平,严小冬,古书鸿,徐丹丹,周丽娜[6](2015)在《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贵州冬季冻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62~2008年贵州84站冬季冻雨日数、前期北半球500h Pa高度场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利用秩序量叁因子最佳子集回归法,开展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贵州冬季冻雨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前期两个场共同作为预报因子比把其中某场单独作为预报因子的相关要好,预报因子最佳时段为同年的4~7月,并存在着较好的"跨季度相关"现象。影响贵州冬季冻雨的最佳预报因子主要集中于高度场和海温场具有重要天气气候意义的关键区域,如暖池附近以及北美洲东北部等区域。(本文来源于《高原山地气象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7](2015)在《太平洋海温场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2年华南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并探讨了海洋外强迫信号可能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造成的影响,以期为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位相年,华南前汛期发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概率比PDO暖位相年大,且暴雨强度偏强,持续时间偏长;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呈现不同的特征,PDO冷位相配合冬春Nino区海温异常,华南前汛期易出现强度较强、持续时间较长的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太平洋海温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外强迫信号可能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低频变化周期,进而影响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伏村,付双喜,王旭东,沈福,李庆玉[8](2014)在《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场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河西走廊月降水资料,在分析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春末夏初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及其与早春3~4月海温场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变化主要以全区一致型为主,存在3 a、5 a、10a和13~15 a显着周期变化。春末夏初降水异常多年850hPa距平风场河西走廊盛行东风,散度场为辐合;500hPa欧亚中高纬度高度距平场呈"+-+"分布,类似负欧亚遥相关型(EU);距平风垂直环流为印度洋上升,高原下沉、35~45°N上升的经圈环流;整层水汽通量距平场上,我国西北以东地区的东风气流有利于东部暖湿空气向西北地区输送,河西走廊为水汽辐合区;前期3~4月赤道南印度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为大范围正异常。降水异常少年上述特征正好相反。通过3~4月海表温度与5~6月500hPa高度场相关分析表明,赤道南印度洋海温正(负)异常时,欧亚中高纬度会出现+-+(-+-)的类似EU遥相关型波列,说明前期赤道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后期中高纬度EU遥相关型有激发或增强作用,进而影响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异常。(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4年02期)
高飞,张韧,李璨,侯太平,刘宸钊[9](2014)在《基于Argo网格产品资料的台湾以东海域海温场结构与温跃层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5年1月~2009年12月中国Argo实时数据中心发布的Argo网格化产品,对台湾以东海域的表层和深层海温进行了分析,证实了日本南部海域存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提出暖水团概念,分析了其成因和垂直结构,并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和WOA09(World Ocean Atlas 2005)数据对暖水团进行验证。揭示出台湾以东海域各层次温度大面分布大体呈3个模态特征,并依此将台湾以东海域分为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叁个海区;对各海域截取断面图,对其温跃层进行分析,归纳出永久性温跃层和季节性温跃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陈迪,陈锦年,左涛[10](2013)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a和11~14a显着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a和准13a显着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西伸脊点与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则存在负的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不同经度的SST与副高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与副高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东太平洋相对偏弱,而西太平洋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SST变化是影响副高变化的关键区域。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2013年春夏季副高的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变化进行了预测,为2013年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3年06期)
海温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遥感资料与实况观测融合重构叁维海温场的问题,改进了最优插值中的先验统计信息估计,并研究了背景场和观测项的各自影响机制。在最优插值中,将背景场分别取为平均气候场(静态方案)和遥感合成场(动态方案);在最优融合前,用后验诊断方法迭代优化了背景误差和观测误差协方差;融合完成后,用观测空间诊断误差和模式格点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方案。主要结论:(1)动态方案相对于静态方案分析误差减小的绝对量值由二者的观测误差之差决定、减小的相对程度由二者的背景误差之比决定;(2)背景场的调整作用在中高纬占优势、在赤道海域与观测项调整作用相当,是由协方差相关尺度的准纬向分布特征决定的;(3)动态分析场的中尺度信号谱能量整体比静态分析场高1~3个量级,但在热带海域相当;(4)遥感资料通过分辨实况观测所无法分辨出来的海温中尺度特征,达到减小误差、提高有效分辨率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温场论文参考文献
[1].于梅.太平洋海温场变化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19
[2].陈建,姜祝辉,宿兴涛,闫恒乾,宋博.多源资料重构叁维海温场的先验误差估计和诊断分析[J].海洋学报.2018
[3].高雅,王会军,陈冬.南亚夏季风环流的年际变率及其与相关海温场关系的年代际转变[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2017
[4].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太平洋海温场两种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变异与极端事件及其预测.2016
[5].陈迪,高山红,陈锦年,高山.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南海暖池海温场的协同作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J].海洋学报.2016
[6].吴战平,严小冬,古书鸿,徐丹丹,周丽娜.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变化对贵州冬季冻雨的影响[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
[7].王彦明,高建芸,池艳珍,唐振飞,陈思.太平洋海温场不同时间尺度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统计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5
[8].王伏村,付双喜,王旭东,沈福,李庆玉.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场关系[J].干旱区地理.2014
[9].高飞,张韧,李璨,侯太平,刘宸钊.基于Argo网格产品资料的台湾以东海域海温场结构与温跃层特征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14
[10].陈迪,陈锦年,左涛.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