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

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

论文摘要

在聚酯工业领域,对不含重金属元素的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聚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钛系催化剂以高的催化活性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但钛系催化剂也存在易水解、副反应多及产品色相偏黄等问题。因此,铝系催化剂近年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提高铝系催化剂的活性则是其可获得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为提高铝化合物的催化活性,本文采用超声、直接沉淀法,以凹凸棒土(AT)为载体对羟基氧化铝进行负载,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缩聚用的复合催化剂,并进行了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比表面积及X射线衍射(XRD)的表征。SEM及XRD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催化剂含有AlO(OH)成分,并负载于凹凸棒土上[该复合催化剂简记为AlO(OH)/AT]。 TG的分析结果表明,AlO(OH)/AT催化剂的热稳定性高于Al(OH)3催化剂。由BET法得到的比表面积可知,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达到153.6m2/g。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凹凸棒土与偏铝酸钠的投料配比、干燥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凸棒土与原料偏铝酸钠的投料质量比在1:4~1:20的范围内、且干燥时间不宜超过24hr的情况下,可得到AlO(OH)/AT复合催化剂。本文依据等量递增原理建立了一种BHET与催化剂均匀混合的方法,并利用TG-红外联用技术,证明了AlO(OH)/AT催化剂能催化BHET缩聚。基于DSC分析,研究了一种通过计算活化能评价PET缩聚催化剂活性的动力学方法。经过计算,AlO(OH)/AT催化剂的活化能低于A1(OH)3约4.3KJ/mol。为进一步确认DSC分析的结果,利用1L聚合釜进行缩聚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同样的反应条件下,AlO(OH)/AT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AlO(OH)/AT催化剂所制得PET切片的特性粘度可达0.65dL/g以上,而缩聚时间更短,催化剂用量也较Al(OH)3少。为探索AlO(OH)/AT催化剂对缩聚反应影响的规律,研究了缩聚温度、催化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PET切片质量及缩聚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74-288℃范围内,随着缩聚温度的增加,缩聚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对Al0(OH)/AT催化剂而言,最佳的缩聚温度以不超过285℃为宜。对催化剂的添加量而言,在同样条件下,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PET的特性粘度增大,但后期增速趋缓,特性粘度将不变或下降。本文通过对催化反应规律的研究,确定了一个较佳的聚合工艺,并对凹凸棒土与催化剂协同催化作用的机制作了解释。通过优化的聚合工艺,用Sb2O3、Al(OH)3及AlO(OH)/AT催化剂制备了不同的PET切片,并研究其性能。利用DSC及热台偏光显微镜(POM)研究其结晶性能,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使用该自制催化剂制备的PET较使用催化剂Sb2O3、Al(OH)3制备的PET具有更强的结晶能力,这归因于凹凸棒土具有成核剂的作用。通过TG分析了PET的热性能,结果表明这三种催化剂制备的PET切片热性能差异不大。本文在AlO(OH)/AT催化剂研究的基础上,对铝、钛化合物复合凹凸棒土[简记为(Al,Ti)/AT]作为聚酯缩聚催化剂的可行性作了初步探索,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催化剂,并采用SEM、红外光谱(FTIR)、 XRD、X射线能谱(ED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铝、钛化合物复合催化剂的元素成分,并推测了其形成过程。对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4:1的催化剂进行FTIR表征,结果表明,铝钛复合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羟基(-OH)。EDS表征结果揭示了该催化剂至少含有C、O、Ti、Al、Na等元素。由SEM图片可看出该催化剂颗粒分散均匀,且颗粒直径较小。采用DSC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定形结构的凹凸棒土复合铝、钛化合物催化剂其活性较高。表观活化能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同样DSC测试条件下,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化能平均值较Al0(OH)/AT低约16.9KJ/mol。通过调整Ti/Al原子个数比,制备了几种不同配方的铝钛复合催化剂,并对其进行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结果表明,Ti2p、Al2p、O1s的电子结合能有所变化,这将影响催化剂的活性。通过DSC分析方法研究了钛酸四丁酯与偏铝酸钠投料比中Ti/Al原子个数比为8:1的催化剂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是Sb203的一半时,仍具有较高的活性。另外,还研究了切片的后加工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拉伸变形丝(DTY)的力学性能及染色性能都能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以上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聚酯催化剂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PET缩聚催化剂研究进展
  • 1.2.1 锑系催化剂
  • 1.2.2 钛系催化剂
  • 1.2.3 铝系催化剂
  • 1.2.4 其他金属催化剂
  • 1.3 聚酯缩聚反应机理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主要的创新点
  • 2 凹凸棒土复合羟基氧化铝催化剂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化学试剂
  • 2.2.2 催化剂制备
  • 2.2.3 催化剂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形貌
  • 2.3.2 BET比表面积
  • 2.3.3 XRD分析
  • 2.3.4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2.3.5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2.3.6 投料配比对催化剂形貌的影响
  • 2.3.7 催化剂的热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3 聚酯缩聚催化剂活性的评价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 3.2.2 TGA-红外光谱联用分析
  • 3.2.3 动态缩聚
  • 3.2.4 聚合釜试验
  • 3.2.5 特性粘度测试
  • 3.2.6 色度值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3.3.2 DSC分析
  • 3.3.3 动力学分析
  • 3.3.4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ALO(OH)/AT催化剂的缩聚工艺及聚酯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料和反应装置
  • 4.2.1 原料
  • 4.2.2 缩聚反应装置
  • 4.3 缩聚工艺研究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聚酯性能研究
  • 4.4.1 实验部分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5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试剂
  • 5.2.2 催化剂制备
  • 5.2.3 催化剂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催化剂形貌
  • 5.3.2 XRD分析
  • 5.3.3 干燥时间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
  • 5.3.4 红外光谱分析
  • 5.3.5 EDS分析
  • 5.3.6 催化剂形成过程
  • 5.4 铝钛复合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5.4.1 BHET与催化剂混合样的制备
  • 5.4.2 动态缩聚
  • 5.4.3 聚合小试
  • 5.4.4 特性粘度及色度值测试
  • 5.5 铝钛复合催化剂活性分析
  • 5.5.1 催化剂的筛选
  • 5.5.2 活化能的计算
  • 5.5.3 催化剂活性的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铝钛复合催化剂配方的优化及其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
  • 6.2.1 催化剂配方的优化
  • 6.2.2 催化剂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XRD分析
  • 6.3.2 XPS分析
  • 6.4 催化剂活性的测试
  • 6.5 与锑系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6.5.1 DSC曲线反应峰的峰温
  • 6.5.2 聚合试验状况
  • 6.6 聚酯切片的纺丝试验
  • 6.6.1 PET纤维的制备
  • 6.6.2 强伸度测试
  • 6.7 POY的加弹试验
  • 6.7.1 DTY工艺条件
  • 6.7.2 DTY强伸度
  • 6.7.3 DTY染色性能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PET缩聚用铝系复合催化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