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跨膜转运机制的探讨

铅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跨膜转运机制的探讨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铅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在体内可以长期蓄积,对人体可以产生全身性多系统的损伤。它具有很强的神经亲和性,可在神经组织中蓄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长期的不可逆的损害。近些年发现,铅的毒性作用没有安全阈值,即体内有铅便有毒。在人群中更为普遍的是慢性低水平铅中毒。虽然许多国家采取了一些降低环境铅污染的措施,但慢性铅中毒依然是现代城市的居民所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血脑屏障(BBB)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它保证了中枢神经系统所需内环境的高度稳定,是中枢神经系统正常进行各项机能活动的基础;同时,BBB结构和/或功能的变化也是许多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的核心过程。铅不仅可以诱导脑微循环损伤改变脑血管内皮细胞的膜结构和紧密连接,使未成熟大脑的BBB发生渗漏,还可能通过脑内皮细胞的胞饮作用增强摄入大量的铅。近些年的研究显示,二价铁离子的跨膜转运体(divalent metal transporter 1, DMT1/NRAMP2/DCT1)也是铅的结合底物,并且铅与DMT1的亲和力比铁高。提示,在BBB铅可以竞争性抑制细胞铁的吸收来干扰细胞内铁的平衡,或者取代铁与铁结合蛋白结合来干扰这些蛋白质的功能。本实验为了克服在体研究不能施加干预措施的局限性,通过对体外BBB模型的建立,进一步研究内皮细胞跨膜转运铅的具体机制以及与胞内铁平衡的关系,为阐明铅在血脑屏障转运的分子机制以及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可行的途径。研究目的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和小鼠胶质瘤细胞(C6)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从细胞水平上研究铅跨膜转运与细胞内铁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索铅在BBB跨膜转运的途径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用ECV304和C6细胞建立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养体外BBB模型,测定跨内皮阻抗(Trans-endotheil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TEER)和FITC-葡聚糖通过量来评价BBB的功能。2、用钨舟原子吸收法测定铅在体外BBB模型转运的动力学特征;用免疫细胞染色法检测DMT1(IRE)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DMT1(IRE)蛋白的表达水平;用DFX诱导细胞低铁来研究铅是否影响细胞内铁的平衡。3、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干扰DMT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稳定高表达DMT1细胞的筛选;进一步用这两种细胞构建体外BBB模型以确定DMT1是否是铅进入内皮细胞的主要通路。4、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IRP1和p-ERK1/2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和免疫细胞化学双染法鉴定IRP1和p-ERK1/2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用ERK1/2通路的阻断剂(PD98059)研究IRP1和p-ERK1/2蛋白的相互作用与细胞中DMT1(IRE)蛋白表达调控的关系;钨舟原子吸收法测定PD98059对体外BBB模型转运铅的影响。研究结果1、ECV304和C6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建立体外BBB模型ECV-304在C6胶质细胞的作用下,细胞间可以形成广泛的紧密连接复合体进而抑制外加电场下电流的跨内皮运动,产生了达232.5?cm2的TEER值;并且Papp均数在4、5、6d时均明显低于内皮细胞单独培养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我们建立了一种接近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屏障模型。2、铅在BBB模型中的转运具有主动转运的特点铅的转运受pH值、温度、时间和剂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加,铅的转运量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铅的转运量随着铅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pH5.5的条件下转运铅的量显著高于pH7.4条件下的转运量;37oC时铅的转运量显著高于4oC时的转运量(p<0.05)。提示铅在BBB的转运是以主动转运为主。3、铅诱导的跨膜转运增加是BBB通透性异常改变的主要原因1μM和5μM Pb(NO3)2对体外BBB模型中ECV304细胞形成的TEER和Papp均没用显著的影响(p>0.05),对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和occludin mRNA也没有明显的改变。铅可增加ECV 304细胞中DMT1(IRE)蛋白的表达,主要是显著增加了DMT1(IRE)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量;不同时间染铅可以增加ECV304细胞中DMT1(IRE)蛋白表达,而DMT1(IRE)在细胞膜上表达的增加更为明显。结果提示,铅转运量的增加主要与跨膜转运异常密切相关。4、铅诱导的跨膜转运异常增加与DMT1蛋白高表达及其膜定位密切相关30μM FeCl3没有显著降低铅的转运(p>0.05);150μM FeCl3在4h和24h可以显著降低铅的转运(p<0.05)。铅和DFX都增加了细胞总蛋白和膜蛋白中DMT1(IRE)的表达;铁却可以降低铅诱导的DMT1(IRE)的表达。铅和铁均没有显著影响DMT1(IRE) mRNA的表达。用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以降低DMT1(IRE)蛋白的表达,可以降低BBB模型转运铅量,10h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pcDNA3.0-DMT1重组质粒后,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稳定转染的ECV-304细胞与C6细胞共培养建立模型,可以增加铅的转运量;4h和24h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DMT1蛋白是铅跨膜转运的主要载体,细胞内铁稳态的失衡是铅转运增加的主要诱因之一。5、IRP1与p-ERK1/2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负反馈调节DMT1蛋白的表达铅在2h增加了细胞浆和细胞膜IRP1蛋白的表达,以后逐渐降低;铅还可以活化ERK1/2蛋白,而胞浆内ERK1/2的磷酸化却显著降低。铅和DFX都增加了细胞中IRP1和p-ERK1/2的表达;铁却可以抑制铅诱导的细胞浆IRP1和p-ERK1/2的高表达。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细胞内IRP1与p-ERK1/2之间存在共定位,主要分布在细胞浆。铅和DFX都可以降低胞浆内IRP1与p-ERK1/2相互重叠的区域;铁却可以增加胞浆内IRP1与p-ERK1/2的相互重叠。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铅可增加相互作用的IRP1的表达,降低细胞浆内相互作用的p-ERK1/2。ERK阻断剂(PD98059)有增加总细胞DMT1(IRE)和胞浆IRP1蛋白的表达作用。加入PD98059,体外BBB模型的铅转运量增加,10h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IRP1与p-ERK1/2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负反馈调节DMT1蛋白的表达。研究结论1、BBB通过DMT1(IRE)介导的跨膜转运增加铅的转运;2、DMT1(IRE)蛋白是介导铅转运进入大脑的载体,并且DMT1(IRE)在细胞膜上的定位与铅转运增加密切相关;3、DMT1蛋白的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后水平,是通过IRP/IRE调控模式调节DMT1(IRE) mRNA的翻译;4、细胞内IRP1与p-ERK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调节IRP1的表达及功能;5、在细胞水平上,ERK阻断剂(PD98059)可以上调DMT1蛋白的表达,促进BBB铅的转运。

论文目录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BBB及体外模型
  • 2 铅神经细胞毒性的机制
  • 3 脑细胞内铁的代谢
  • 4 探讨BBB跨膜转运铅与胞铁平衡关系的初步思路
  • 正文
  • 实验一 体外BBB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铅在体外BBB模型转运的动力学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铅对体外BBB模型通透性的影响
  • 前言
  • 1 铅对体外BBB模型紧密连接的影响
  • 2 铅对体外BBB模型跨膜转运的影响
  • 3 讨论
  • 实验四 铅在体外BBB模型中跨膜转运机制的研究
  • 前言
  • 1 铁对体外BBB模型铅转运量和DMT1(IRE)蛋白表达的影响
  • 2 DMT1 反义寡核苷酸降低体外BBB模型转运铅量
  • 3 高表达DMT1 增加体外BBB模型转运铅量
  • 4 讨论
  • 实验五 P-ERK与IRP1相互作用负反馈调节铅的跨膜转运
  • 前言
  • 1 p-ERK与IRP1 相互作用的研究
  • 2 p-ERK与IRP1 相互作用对铅转运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科研人员揭示非经典分泌蛋白进入膜泡的分子机制[J].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3)
    • [2].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盐酸林可霉素跨膜转运的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9(05)
    • [3].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罗红霉素的跨膜转运[J]. 北京口腔医学 2008(03)
    • [4].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头孢噻肟钠的跨膜转运[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9(06)
    • [5].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米诺环素的跨膜转运[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03)
    • [6].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诺氟沙星的跨膜转运[J].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8(05)
    • [7].腹膜透析中物质跨膜转运的三孔模型的研究与计算机仿真[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08(04)
    • [8].吸收促进剂对绿原酸的跨膜转运影响[J]. 药学学报 2014(02)
    • [9].信号肽对溶血素在大肠杆菌中跨膜转运的影响[J]. 中国动物检疫 2018(03)
    • [10].小凹及小凹蛋白1介导炎症应答与胆固醇跨膜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1(03)
    • [11].阿立哌唑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跨膜转运(英文)[J]. 药学学报 2009(02)
    • [1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体外跨膜转运试验[J]. 中国药房 2010(09)
    • [13].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和3在不同药性中药成分跨膜转运中的作用[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9(04)
    • [14].微生物细胞CO_2跨膜转运的研究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17(06)
    • [15].胆固醇的跨膜外向转运及调控[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02)
    • [16].5,7,3’,4’-四甲氧基黄酮对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因子的激活作用[J]. 生物化工 2016(02)
    • [17].P-糖蛋白对番荔枝酰胺衍生物FLZ在Caco-2细胞模型中跨膜转运的影响[J].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2)
    • [18].高对称结构纳米载体跨膜转运的分子模拟[J]. 军事医学 2019(05)
    • [19].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2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 2012(09)
    • [20].肺水通道蛋白1,5与肺损伤的研究进展[J]. 蛇志 2016(01)
    • [21].防己诺林碱调控紫杉醇在MDR1-MDCKⅡ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11)
    • [22].牡荆素鼠李糖苷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跨膜转运研究[J]. 华西药学杂志 2010(03)
    • [23].脂肪酸移位酶CD36/SR-B2及其介导的长链脂肪酸跨膜转运[J]. 动物营养学报 2019(06)
    • [24].三叶豆紫檀苷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研制及跨膜转运研究[J]. 中草药 2016(04)
    • [25].蜕皮甾酮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摄取和跨膜转运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09(04)
    • [26].转运蛋白与物质跨膜转运[J]. 理科考试研究 2019(11)
    • [27].水通道蛋白的基本结构与特异性通透机理[J]. 生物学通报 2011(02)
    • [28].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主要成分的跨膜转运机制研究进展[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0(06)
    • [29].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体对血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01)
    • [30].8-异丙胺亚甲基橙皮素(IPHP)在Caco-2细胞模型上跨膜转运的研究[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06)

    标签:;  ;  ;  

    铅在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跨膜转运机制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