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核糖体基因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浒苔,18S,rDNA,28S,rDNA,ITS1
核糖体基因区论文文献综述
沈伟杰,缪晓翔,何渊,韩红宾,王宗灵[1](2019)在《浒苔(Ulva 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对于藻类分子鉴定与分类具有重要意义,而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形成我国黄海绿潮的主要物种,其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还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扩增了浒苔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8 948 bp,其中18S rDNA 1 760 bp,28S rDNA 3 259 bp,ITS1 205 bp,5.8S rDNA 160 bp,ITS2 176 bp和IGS 3 388 bp。对各部分序列的碱基组成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ITS1,ITS2和IGS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DNA和28S rDNA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GC含量为54.12%,其中ITS1、ITS2和IGS序列的GC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C含量高,这表明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率更快。另外,IGS序列中发现大量简单的直接重复序列、串联重复序列、短对称序列和回文序列。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可为其分类及分子鉴定提供有效的工具。(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3期)
束振华,陈思达,范回生,古聪慧,黄震[2](2019)在《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基因分型方法并用于临床菌株的基因分型。方法利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代替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艰难梭菌PCR-核糖体分型产物,建立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方法;利用40株分属于10种核糖体型(RT)的艰难梭菌参考菌株构建常见基因型的数字化参考图谱,利用71株艰难梭菌临床菌株初步验证该方法的临床实用性。结果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准确地检测出40株艰难梭菌参考菌株的PCR-核糖体分型片段,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10种核糖体型艰难梭菌的PCR-核糖体分型数字化图谱差异明显。同为RT027的21株菌株间、RT002的3株菌株间和RT015的2株菌株间的数字化分型结果相似性都非常高,而7株RT001菌株则可分为4种亚型,2株RT014分为2种亚型。49株深圳地区儿童中分离出的艰难梭菌共分为22种核糖体型,其中RT017共7株,BA03和BA16各5株,BA13共4株。22株悉尼地区莫西沙星耐药的艰难梭菌均为高毒力核糖体型027 (RT027)。结论成功建立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方法,同时构建了艰难梭菌10种核糖体型的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参考数据库;深圳地区婴幼儿中分离出的艰难梭菌基因型以RT017为主,与国内成人中的分离株相似。悉尼地区莫西沙星耐药的艰难梭菌均为高毒力RT027。(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韩冷[3](2019)在《五种帘蛤科贝类的核糖体基因簇比较与系统发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帘蛤科是帘蛤目中物种最多的科,包含许多经济种。目前对这些经济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技术和环境因子影响等方面。长期的人工养殖已造成种质退化、抗逆性差和遗传多样性降低。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其遗传信息进行研究,为帘蛤科贝类的遗传育种,种质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能为解决帘蛤科内物种分类中存在的争议提供分子依据。核糖体基因属于核基因,包含双亲遗传信息。核糖体基因簇中不同区域的进化速率不相同,可以用作不同阶元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本研究选择了五种帘蛤科贝类,其中威海常见经济贝类四种,分别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紫石房蛤(Saxidomuspurpuratus)和薪蛤(Mercenaria mercenaria)。一种为引进的新品种—新西兰鸟蛤(Austrovenus stutchburyi)。对其核糖体基因簇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核糖体基因的结构特点和这五种贝类之间的亲缘关系。本文扩增出菲律宾蛤仔、文蛤、紫石房蛤,薪蛤和鸟蛤的核糖体基因簇包含18S rDNA-ITS(ITS1-5.8S rDNA-28S rDNA)-28S rDNA-IGS,长度分别为7510 bp,13799bp,7169bp,10132bp和11484bp,其中IGS为部分序列,18Sr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896bp,1824bp,1828bp,1830bp和1917bp,序列种间一致性在67.84%至98.53%之间,遗传距离在0.007至0.300之间,通过序列对比发现存在有2处变异激增区;ITS序列长度分别为1172bp,1451bp,1211bp,1197bp和1020bp,其中ITS1长度在553bp至878bp之间,序列种间一致性为50.35%,ITS2长度在242bp至416bp之间,序列种间一致性为51.31%,ITS序列的种间一致性在41.59%至60.26%之间,遗传距离在0.3798至0.5895之间,共有变异位点928个,占全部信息位点数的62.3%,简约信息位点数234个,占总数的约15.7%:28S rDNA序列长度分别为3800bp,3606bp,3700bp,3780bp和3738bp,序列种间一致性在84.80%至96.53%之间,遗传距离在0.024至0.094之间,发现有9处变异激增区,最长的一处长度有80bp。分别以18S rDNA序列,ITS序列和28S rDNA序列为分子标记,对实验的五种贝类及帘蛤目和帘蛤科物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构建ML和NJ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文蛤和紫石房蛤的分类与现行分类体系一致,而隶属于帘蛤亚科的薪蛤却先与镜蛤亚科聚为一支,再与鸟蛤聚在一起,支持文蛤亚科源于仙女蛤亚科中某些种的观点。通过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获得五种实验贝类的IGS部分序列,长度介于442bp至6560bp之间,通过对序列的转录起始点和转录终止点的分析,推测出文蛤,薪蛤和鸟蛤的3'ETS区域全长分别为56bp,145bp和195bp;菲律宾蛤仔,文蛤和薪蛤的5'ETS区域全长分别为571bp,669bp和478bp。在所有的ETS区域内均未找到重复序列,但在已测得的NTS序列中发现数量不等的重复序列,但种间的重复序列在数量,重复次数及碱基组成上均无明显相关性,除文蛤外,其他四种贝类的5'ETS区域均发现CpG岛。以5'ETS序列为分子标记构建的ML树和NJ树拓扑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但薪蛤和鸟蛤都是先聚为一支,这与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情况是一样的,说明5'ETS仍具有一定的分子标记能力,具有被用来研究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沈伟杰[4](2018)在《中国黄海“绿潮”浒苔(Ulva 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浒苔(Ulva prolifera)属于石莼科下的一种大型海洋绿藻,在世界各大海洋中广泛分布。2008年,我国黄海爆发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潮,绿潮不仅给山东沿海和江苏沿海的的旅游业、水产养殖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导致我国绿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以浒苔为主的大型海洋绿藻大规模爆发漂浮于海面上。在绿潮发生后,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去应对,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且来年绿潮又能卷土重来。为了更好地减少绿潮带来的灾害,对其主要物种浒苔的生物学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利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浒苔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对黄海漂浮的浒苔的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得到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为8948bp,其中18S r DNA 1760bp,28S r DNA 3259bp,ITS1 205bp,5.8S r DNA 160bp,ITS2 176bp,IGS 3388bp。对各部分序列碱基组成分析发现,ITS和IGS序列对胞嘧啶具有明显的偏好性,而18S r DNA和28S r DNA序列对鸟嘌呤具有明显的偏好性。浒苔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GC含量为54.12%,其中ITS和IGS序列的GC含量比保守序列的GC含量高,这表明内转录单元间隔区序列和基因间间隔区序列比保守序列变异率更高,进化速率更快。另外,IGS序列中发现大量简单的直接重复序列、串联重复序列、短对称序列和回文序列。利用IGS序列对9个样品四种不同浒苔种进行分类研究,对测序得到的IGS序列结果分析发现:不同浒苔种的IGS序列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扁浒苔与曲浒苔序列长度相近,浒苔与曲浒苔序列长度相近。IGS序列相似性分析及遗传距离分析发现浒苔与曲浒苔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和最小的遗传距离,两者序列的相似性为49.4%,遗传距离为1.031~1.082;扁浒苔与曲浒苔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和最小的遗传距离,两者序列的相似性为73.7~74.0%,遗传距离为0.098。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虽然系统发育树的拓补结构与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四种浒苔都被聚类到不同的独立分枝。因此可知不同种浒苔的IGS序列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用于种间的分类鉴定。因为IGS序列可用于不同地理群相同物种亲缘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利用部分IGS序列对黄海浒苔的溯源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后,发现黄海漂浮的绿潮物种的IGS序列完全相同,为同一类型的相同物种,且漂浮浒苔样品的IGS序列与海南博鳌(BA)、山东威海文登(WD)、山东威海乳山和尚洞(RS)、江苏紫菜养殖筏架(PFR)定生浒苔的序列几乎完全相同,说明黄海绿潮浒苔来源与山东浒苔,江苏紫菜筏架定生浒苔及海南定生浒苔密切相关。此外,在山东海阳、江苏大丰和浙江象山发现了不同于黄海绿潮浒苔类型的浒苔。本研究结果为绿潮溯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刘博,谌飞,吴涌,王晓琳,冯劢[5](2016)在《核糖体基因区定点修饰hiPSCs来源的MSCs的抗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免疫原性低、肿瘤组织趋化性的特点,可用于携带肿瘤抑制因子介导抗肿瘤治疗。但是,通过组织分离来源的MSCs数量有限,并且该方法对患者具有创伤性,从而影响MSCs的临床应用。随着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 PSCs)定向诱导分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对i PSCs进行诱导分化可获得大量功能性MSCs,进而解决MSCs来源不足的问题。方法本研究原创性的构建携带新型抑癌基因白介素24(IL-24)的非病毒核糖体基因区打靶载体p Hrn-IL-24,将其联合本研究小组研发的TALENickases打靶人i PSCs,通过优化诱导方法将IL-24-hi PSCs定向诱导为IL-24-i MSCs,再将能分泌外源IL-24的MSCs与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于体外共培养和于小鼠皮下共注射成瘤,观察IL-24-i MSCs体内外的抑瘤效果。结果本研究成功实现对人i PSCs的定点基因打靶,并将IL-24-hi PSCs成功定向诱导为IL-24-i MS Cs,发现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延缓肿瘤组织生长的功能。结论本研究为获得基因修饰的MSCs提供新的来源,也为利用i PSCs对患者进行"自体化"肿瘤细胞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05)
张皓,何渊,沈颂东[6](2015)在《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核糖体基因簇序列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坛紫菜是我国独有的栽培紫菜物种,而目前对坛紫菜分类学层面上仍缺乏有效的分子鉴定技术.本研究通过PCR方法,对采自福建省莆田海区坛紫菜样品核糖体基因簇序列进行了测定,目的是为坛紫菜分类及种质鉴定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结果表明,坛紫菜样品的18Sr DNA的全长序列长度为2953 bp;28S r DNA部分序列3603 bp,且不含内含子;5.8S r DNA长度为158 bp,该区域的5’端和3’端十分保守,在紫菜属中差异较小;ITS1的长度为334 bp;ITS2为678bp.已经测定IGS区的部分长度为3555 bp,该区域存在复杂二级结构.通过对坛紫菜核糖体基因簇序列的分析表明,其能够成为紫菜分类鉴定与系统演化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颖,姚雪梅,王尔栋,杜江涛,李洪武[7](2015)在《4种蔷薇珊瑚的核糖体基因ITS的序列分析和分子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海南4种蔷薇珊瑚(疑惑蔷薇珊瑚Montipora aenigmatica,壁垒蔷薇珊瑚Montipora circumvallata,单星蔷薇珊瑚Montipora monasteriata和叶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foliosa)的核糖体基因ITS的序列进行分析,并和来自Genbank的其他12种蔷薇珊瑚基因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其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4种蔷薇珊瑚ITS区(ITS1+5.8S+ITS2)长度为535~545 bp,ITS1和ITS2的长度分别为196~202 bp和181~185bp;两两比对显示,ITS区同源性在96.9%~99.1%,其中,ITS1同源性在95%以上,ITS2同源性在94.1%以上;遗传距离在0.002~0.013之间;进化树显示,16种蔷薇珊瑚主要分为乳突型/瘤突型、平滑型/浅窝型2大支,4种海南蔷薇珊瑚都在乳突型/瘤突型分支上,且分子生物学的分类结果与形态分类的结果吻合.研究表明,以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鉴定蔷薇珊瑚属的珊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及适用性,它对该属的系统进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王雅丽[8](2014)在《斑节对虾核糖体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Fabricius)隶属于十足目(OrderDecapoda)、枝鳃亚目(Suborder Dendrobranchiaia Bate)、对虾科(Superfamily Penaeidae)、对虾属(Genus PenaeusFabricius),是对虾属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非洲南部、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北部、斯里兰卡、泰国、日本,以及中国的福建、台湾、浙江、广西北海、广东西部、海南岛沿岸多处,其中以广东西部和海南岛沿岸分布较多。在世界对虾养殖中,斑节对虾成为了人工养殖面积最大且产量最高的种类之一。目前,对斑节对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殖产业的增产、细菌感染的影响和防治、叁倍体和四倍体的人工育种、卵巢的发育和显微结构的观察等方面,而对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核糖体基因的研究甚微。核糖体18SrDNA基因存在于生物界的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具有的高度保守性和易于使用通用引物扩增等优点,是世界上公认的生物进化的依据。本研究采集海南岛周边海区陵水新村、万宁港北小海渡口、文昌市高隆湾叁个地区的斑节对虾,运用试剂盒提取了这叁个不同地理环境的斑节对虾的核糖体基因,对其进行了基因克隆及测序,并与从GenBank上下载的其它物种的18SrDNA序列对比,共同构建对虾属的系统树,对不同科属之间,以及不同地理环境下斑节对虾的遗传规律和进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18S rDNA系统进化树分析斑节对虾核糖体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陵水新村港所得序列碱基长度在911bp—1264bp之间,万宁港北小海渡口所得序列碱基长度在944bp—1628bp之间,文昌市高隆湾所得序列碱基长度在938bp—972bp之间。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同一属的不同种首先聚到一起,说明属间距离大于种间距离,原生动物独自分支,说明其较为原始。斑节对虾和凡纳滨对虾、短沟对虾同属于对虾科,聚为一类,亲缘性最近。整体情况显示与传统的分类学门、纲、目、科、属的分类结论一致。2.叁个不同地理环境的序列比对通过对一对引物在陵水、万宁、文昌叁个不同地理环境的斑节对虾的核糖体18S 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分别选择编号为4、18、26的斑节对虾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号的序列长度为969 bp,18号的序列长度为977 bp,26号的序列长度为972 bp。在不同区域内,斑节对虾核糖体18S rDNA基因,只是在个别位点处发生了碱基的替换。其中4号和18号的碱基相似性为97.94%,4号和26号的碱基相似性为99.28%,18号和26号的碱基相似性为97.74%。说明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斑节对虾的核糖体基因碱基相似性较高,差异不明显。3.叁对引物在不同地区的18S rDNA基因测序结果分析斑节对虾聚类结果显示,叁个不同地理环境的物种按海区先分类,同一海区环境条件下的斑节对虾首先聚为一支,亲缘性较高,陵水对虾群体后与文昌对虾群体聚为一个大支,最后和万宁对虾群体聚类。这说明斑节对虾在陵水和文昌中的相似性更高,万宁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海区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为因素所造成,即生活污水的排放、养殖废水的污染等,这些变化都会使其中的斑节对虾发生部分变异,引起核糖体18SrDNA碱基的改变、替换或缺失等。但所设计引物并不影响核糖体基因的克隆和碱基序列。说明在每个相同区域内,所测的叁组斑节对虾的18S rDNA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种间差异大于种内不同地理群体的差异。(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5-01)
魏子涵[9](2014)在《天牛核糖体基因18S rDNA和28S rDNA的分子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牛科高阶元的研究主要以形态学,古地理古生物学为主,然而不同学者对天牛高阶元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为止关于天牛科高阶元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核糖体18S rDNA和28S rDNA作为分子标记,利用分子数据构建了天牛科高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成功扩增了天牛科2科,6亚科63种天牛成虫的18S rDNA(V4、V7)和28Sr DNA(D2、D3)序列,利用分子数据构建了沟胫天牛亚科,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幽天牛亚科,瘦天牛亚科,狭胸天牛亚科,暗天牛科的进化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以及古地理学古生物学研究结果结合,为解决天牛高阶元的演化关系以及归属问题提供依据。本研究分别选用18S rDNA和28S rDNA作为分子标记对鞘翅目天牛科的高阶元进化关系进行研究。主要以18S rDNA(V4、V7区)的单基因分析(包括49种新测序的天牛,检索GenBank数据库中21种天牛序列共70种天牛序列分属于3个科,6个亚科),28S rDNA的单基因分析(包括62种新测的天牛序列,检索GenBank数据库中5种花天牛序列,共67种天牛分属于2科,6亚科)和联合序列分析(包括本研究中全部测序的63种天牛序列,分属于2科6亚科)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8S rDNA基因测序。新测序了49种天牛,GenBank登录号为:18S rDNA V4:KF141946~KF142008,18S rDNA V7:KF142010~KF14207。18S rDNA(V4、V7)的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26.3%、23.6%、28.9%,18S rDNA(V4、V7区)的G+C(52.5%)>A+T(47.4%),碱基具有一定的G+C偏向性。变异位点分析中:18S rDNA的变异位点98个占全部位点的13.9%,简约信息位点45个,占全部位点的6.4%。2.28S rDNA基因测序。新测序了62种天牛,GenBank登录号为:28S rDNA(D2、D3区):KF142075~KF142137。28S rDNA(D2、D3区)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18.1%、19.0%、29.6%、33.3%,G+C(62.9%)≥A+T(37.1%)碱基偏向性明显。变异位点分析中28S rDNA的变异位点331个占总位点的52.0%,简约信息位点279个占总位点数的20.0%。3.联合序列分析结果。利用MEGA5.1对18S rDNA(V4、V7区)、28S rDNA(D2、D3区)及联合序列分析结果为:联合序列分析中天牛碱基A、T、C、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9.7%、23.3%、26.2%、30.8%,G+C(57.0%)>A+T(43.0%),碱基具有一定的G+C偏向性;变异位点分析中:联合序列分析中的变异位点446个,占总位点的32.0%,简约信息位点279个占总位点数的20.0%;18S rDNA(V4、V7区)与28S rDNA(D2,D3区)都含有保守区和可变区,并且18S rDNA比28S rDNA更为保守。4.碱基替换分析。转换为18S rDNA和28S rDNA碱基突变的主要发生形式,并且集中在T-C之间,以18S rDNA、28S rDNA单基因分析和联合基因分析的R(转换/颠换)值分别为2.76,1.85,1.73。碱基替换饱和度分析结果表明:转换和颠换都与P距离成线性关系,联合序列分析的线性关系更好,碱基突变未达到饱和可以用作构建进化树分析。5.遗传距离分析。分别以18S rDNA(V4,V7区)、28S rDNA(D2,D3区)和联合序列计算天牛各亚科间的P距离,3种分析方法所表现的共同点:瘦天牛科和狭胸天牛亚科与天牛科各亚科之间的距离都要比天牛科各亚科间的距离大的多;沟胫天牛亚科与天牛亚科的距离最小,幽天牛亚科与花天牛亚科以及瘦天牛科的距离最小,天牛亚科与锯天牛亚科的距离最小;叁种分析方式的不同之处是:由于18S rDNA序列中涉及到了暗天牛的序列,因此P距离的分析显示狭胸天牛亚科与暗天牛科的距离较小,而28S rDNA则显示狭胸天牛亚科与锯天牛亚科的距离较小。6.进化树构建分析。分别以18S rDNA,28S rDNA以及联合序列构建进化树,并且都借助邻近法(Neighboring Joint,NJ)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推论法(Bayesian Inference,BI),叁种方法所构建的9棵进化树中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瘦天牛科与幽天牛亚科位于进化树的基部且瘦天牛较幽天牛早分化,天牛亚科与锯天牛亚科,花天牛亚科,狭胸天牛亚科位于一支上,狭胸天牛亚科最先分化,然后为花天牛亚科→锯天牛亚科→天牛亚科。沟胫天牛亚科成自然的单系类群,单独作为一支位于进化树的顶部。此外由于18S rDNA单基因分析涉及到暗天牛科,狭胸天牛表现出与暗天牛较近的亲缘关系,两者与天牛科各类群的关系较远缘。本研究中狭胸天牛独立作为亚科的观点得到了支持,沟胫天牛亚科的古老性没有得到支持,天牛亚科与锯天牛亚科的近缘性得到了支持,花天牛的分类地位并没有确定,仅支持其作为一个不算古老的群体,分类地位位于幽天牛亚科与天牛亚科之间。(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01)
杜迎春,郑家地[10](2014)在《39例足癣复发后病原菌核糖体基因序列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红色毛癣菌足癣复发后致病菌株基因型的变化。方法:对39例红色毛癣菌足癣复发后进行红色毛癣菌核糖体保守区(部分5.8s和ITS-2)和非转录间隔区(NTS)内的两个重复亚单位(TRS-1,TRS-2)进行PCR扩增,基因序列测定。结果:39株红色毛癣菌复发前后和标准株保守区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同源性均达99%,均为红色毛癣菌;(NTS)内的两个重复亚单位(TRS-1,TRS-2)基因序列测定比较,其中3株菌TRS-1区存在个别碱基突变,3株TRS-1区存在重复序列拷贝数变异,1株菌TRS-2区存在个别碱基突变。结论:复发后的红色毛癣菌基因型基本稳定,说明足癣复发大部分与原浅表真菌复燃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核糖体基因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基因分型方法并用于临床菌株的基因分型。方法利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代替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艰难梭菌PCR-核糖体分型产物,建立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方法;利用40株分属于10种核糖体型(RT)的艰难梭菌参考菌株构建常见基因型的数字化参考图谱,利用71株艰难梭菌临床菌株初步验证该方法的临床实用性。结果荧光毛细管电泳技术准确地检测出40株艰难梭菌参考菌株的PCR-核糖体分型片段,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10种核糖体型艰难梭菌的PCR-核糖体分型数字化图谱差异明显。同为RT027的21株菌株间、RT002的3株菌株间和RT015的2株菌株间的数字化分型结果相似性都非常高,而7株RT001菌株则可分为4种亚型,2株RT014分为2种亚型。49株深圳地区儿童中分离出的艰难梭菌共分为22种核糖体型,其中RT017共7株,BA03和BA16各5株,BA13共4株。22株悉尼地区莫西沙星耐药的艰难梭菌均为高毒力核糖体型027 (RT027)。结论成功建立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方法,同时构建了艰难梭菌10种核糖体型的数字化PCR-核糖体分型参考数据库;深圳地区婴幼儿中分离出的艰难梭菌基因型以RT017为主,与国内成人中的分离株相似。悉尼地区莫西沙星耐药的艰难梭菌均为高毒力RT02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糖体基因区论文参考文献
[1].沈伟杰,缪晓翔,何渊,韩红宾,王宗灵.浒苔(Ulva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9
[2].束振华,陈思达,范回生,古聪慧,黄震.艰难梭菌数字化PCR-核糖体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3].韩冷.五种帘蛤科贝类的核糖体基因簇比较与系统发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沈伟杰.中国黄海“绿潮”浒苔(Ulvaprolifera)核糖体基因簇单元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应用[D].苏州大学.2018
[5].刘博,谌飞,吴涌,王晓琳,冯劢.核糖体基因区定点修饰hiPSCs来源的MSCs的抗肿瘤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2016
[6].张皓,何渊,沈颂东.坛紫菜(Pyropiahaitanensis)核糖体基因簇序列的测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5
[7].张颖,姚雪梅,王尔栋,杜江涛,李洪武.4种蔷薇珊瑚的核糖体基因ITS的序列分析和分子鉴定[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王雅丽.斑节对虾核糖体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D].海南大学.2014
[9].魏子涵.天牛核糖体基因18SrDNA和28SrDNA的分子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4
[10].杜迎春,郑家地.39例足癣复发后病原菌核糖体基因序列变化[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