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野生草在栽培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我国重要野生草无芒隐子草为材料,通过盆栽和田间等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覆盖物对幼苗建植的影响;栽培密度对种子产量的影响以及种子产量的构成因素。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了无芒隐子草种子的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种子萌发和出苗的最适土壤含水量皆为6%-8%;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8%。2覆盖物处理对无芒隐子草建植率的影响因土壤干旱条件不同而异,在非干旱条件下(隔5日灌溉),各处理对建植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在干旱条件下(隔15日灌溉),沙覆盖的建植率(40.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膜覆盖(23.6%)与对照(22.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稻草覆盖(15.9%)。两种灌溉条件下,沙覆盖处理的株高、叶片数、分蘖数、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等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3栽培密度对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在5-30万株/hm2时,种子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3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039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50万株/hm2与30万株/hm2比,差异不显著。4栽培密度显著影响无芒隐子草的地上生物量、冠幅、生殖枝直径和叶面积,但对株高无显著影响;其中,地上生物量、冠幅和生殖枝直径均随密度增加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叶面积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栽培密度显著影响了无芒隐子草生殖枝数、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其中生殖枝数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每生殖枝花序数、每花序种子数和种子千粒重随栽培密度增加无显著规律。5对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每株生殖枝数为单株种子产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在设置的7个栽培密度下,生殖枝数都与种子产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总相关系数变化范围0.631(50万株/hm2)-0.812(15万株/hm2)之间,其中直接相关系数为0.515(25万株/hm2)-0.788(50万株/hm2),间接相关系数为-0.159(50万株/hm2)-0.208(5万株/hm2)。其他构成因素中,每花序种子数在5万株/hm2、25万株/hm2和30万株/hm23个密度下与产量显著正相关;每生殖枝花序数只有在15万株/hm2时与产量显著相关;千粒重在所有密度下都与种子产量相关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出苗和幼苗生长的最适土壤含水量是6%-8%;在干旱条件下,沙覆盖可以有效提高无芒隐子草的建植率并促进其幼苗生长;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最适栽培密度为30万株/hm2,每株生殖枝数为最主要的种子产量控制因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无芒隐子草论文; 土壤含水量论文; 种子萌发论文; 出苗论文; 幼苗生长论文; 覆盖物论文; 建植率论文; 栽培密度论文; 种子生产论文; 种子产量构成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