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凝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浆蛋白粉,凝胶性,红外,响应面优化
高凝胶性论文文献综述
凌云霄,江城,郑娟,陈海龙,吴启韵[1](2013)在《响应面法优化红外制备高凝胶性血浆蛋白粉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麦芽糊精作为羰基供体,采用红外处理诱发血浆蛋白粉与麦芽糊精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提高血浆蛋白粉凝胶特性。首先以血浆蛋白粉的溶解性、凝胶性以及色差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红外处理时间、温度以及麦芽糊精的添加量对血浆蛋白粉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血浆蛋白粉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优化试验的最佳条件为红外温度92℃,红外时间17min,麦芽糊精添加量0.56%,测得其凝胶强度为175.52g/cm2,凝胶强度较对照组68.57g/cm2提高了1.56倍。(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3年07期)
迟玉杰,范淼[2](2012)在《高凝胶性大豆球蛋白制备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脱脂豆粕为材料,分离纯化后得到大豆球蛋白(11S)。通过添加葡萄糖进行糖基化改性,单因素试验初步得到改性的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并分析了改性产物在各个条件下的凝胶强度。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8.61℃、反应时间60.36 min和葡萄糖质量分数2.84%,凝胶强度达到271.37 g。根据实际情况,将反应温度设定为80℃,反应时间设定为60 min,葡萄糖质量分数确定为3.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凝胶强度为270.52 g,是未改性大豆球蛋白的3.07倍。试验证明优化工艺能有效且显着提高大豆球蛋白的凝胶强度。(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张海瑞,何志勇,秦昉,曾茂茂,陈洁[3](2012)在《热处理制备高凝胶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目前工业生产大豆分离蛋白(SPI)产品的凝胶性,以脱脂豆粕为原料,在传统碱溶酸沉法制备SPI中引入热处理工艺,研究碱溶、酸沉、中和不同阶段热处理条件对蛋白产品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对SPI凝胶强度的影响较显着,碱溶阶段和酸沉阶段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SPI凝胶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和阶段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时间延长,SPI凝胶强度增大;并对3个阶段进行组合热处理,得到制备高凝胶性SPI产品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碱溶阶段60℃热处理1 h和酸沉阶段40℃热处理15 min,以及中和阶段保持室温,SPI产品凝胶强度可提高131%。(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03期)
李光磊,庞玲玲,曾洁[4](2010)在《响应面法优化高凝胶性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具有高淀粉凝胶性的玉米淀粉磷酸单酯的制备工艺,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了磷酸二氢钠浓度、酯化温度以及尿素浓度对玉米淀粉磷酸单酯淀粉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制备工艺为:磷酸二氢钠浓度1.5%,酯化温度142℃,尿素浓度1.8%.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磷酸单酯淀粉凝胶性预测值为1.7654,验证值为1.738 3.(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陈杰,马美湖,杨抑[5](2008)在《Maillard反应制取高凝胶性蛋白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制取高凝胶性蛋白粉的Maillard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木糖添加量1.08%、反应时间5.07d、反应温度64.4℃。理论凝胶值为1575.3g/cm2,验证值为1586.5g/cm2,说明预测模型可靠性高,可用于反应条件的优化。(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8年12期)
陈杰,马美湖,杨抑,佘可[6](2008)在《高凝胶性蛋白粉制取工艺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改善高凝胶蛋白粉的品质,探讨了利用酶交联反应制取高凝胶蛋白粉的新方法,在进行了琥珀酰化酪蛋白添加量、反应pH值、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对蛋白粉凝胶强度影响的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该文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制取高凝胶性蛋白粉的酶交联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通过SDS-PAGE电泳、扫描电镜等手段探讨了酶交联蛋白粉凝胶性能增加的机理。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琥珀酰化酪蛋白添加量2.29%、反应pH值5.87、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1.06%、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0min。理论最大凝胶值为1072.8g/cm2,验证值为1054.5g/cm2,说明预测模型可靠性高,可用于反应条件的优化。(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车永真[7](2008)在《高凝胶性蛋清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蛋清具有良好的凝胶性质,但液蛋制品不易储存运输,将其加工成蛋清粉后,可以增加其保藏性能,成为一种安全又便捷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到食品的各个领域。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专用功能性质的蛋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对此研究却非常地落后。为了更好的满足食品工业的需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干热处理、微波辐射以及美拉德反应方法对高凝胶性专用蛋粉进行研究开发,并对各种改性机理做了初步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在加热过程中蛋清粉溶液流变学性质的变化及介质条件对蛋清粉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10%的蛋白溶液其凝胶温度大约为72℃;凝胶强度随蛋白质浓度升高而升高;在pH 4.0、9.0处形成的凝胶较硬,在pH 2.0-3.0处最软;当pH为4.0时,随着NaCl浓度升高,凝胶强度明显下降,但是当pH为7.0、9.0时,NaCl浓度对凝胶强度的影响程度很小。随后,本文对干热改性的工艺条件作了一定的研究,在干热环境的相对湿度小于51%时,80-110℃加热数天,蛋清粉的凝胶强度可由原来的650g提高至2500g左右,经过110℃干热改性24h后,蛋清粉溶液的凝胶温度有所下降,约为65℃。基于热效应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本文首次利用微波辐射对蛋清粉进行改性,发现微波辐射可使蛋清粉的凝胶强度迅速提高,600W功率下辐射130s,蛋清粉的凝胶强度可迅速提高至1300g左右,经过微波改性后,蛋清粉溶液的凝胶温度略有下降,约为70℃。通过测定辐射过程中蛋清粉中心温度、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巯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推测微波辐射提高蛋清粉凝胶强度的机理与干热相似,即一方面是由于蛋白质的部分展开变性导致蛋白质的疏水性提高和巯基的暴露,另一方面是由于蛋白质分子的聚合导致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文中利用麦芽糊精为原料,首次将发酵脱糖与美拉德反应相结合,对蛋清粉的改性工艺进行了改进创新。即将糖液添加到蛋清中后,首先通过发酵去除糖液及蛋液中极易产生褐变的低分子糖,然后干燥、干热使剩余的高分子糖与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以往通过美拉德反应改性所产生的褐变影响,同时又利用了美拉德反应的正面效应。实验发现,通过这种工艺对蛋清粉进行改性,可以加快热处理过程中蛋清粉凝胶强度提高的速度,可使蛋清粉凝胶强度最大提高至3300g左右,经过美拉德反应改性后,蛋清粉溶液的凝胶温度下降,约为67℃,改性后的蛋清粉对pH的耐受性明显优于普通蛋清粉。通过对蛋白质疏水性,巯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测定,发现改性后蛋白质也同样发生了部分展开和聚合的反应,推测其结果优于干热法主要是由于高分子蛋白质聚合体的增加。(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08-06-01)
陈杰[8](2008)在《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生产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拟通过蛋清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和酶法改性修饰,分别研制生产出凝胶强度大于1200g/cm~2,且具有明显应用效果的高凝胶性专用蛋清蛋白粉产品。测定改性后蛋清蛋白粉的各种功能、理化指标,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对蛋清蛋白粉凝胶强度增大的机理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将制得的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应用于低温肉制品,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定。通过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简称RSM)进行分析,对制取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的Maillard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糖基化制取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木糖添加量1.08%、反应时间5.07d、反应温度64.4℃。理论凝胶值为1575.3g/cm~2,验证值为1586.5g/cm~2,说明预测模型可靠性高,可用于反应条件的优化。通过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对试验结果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分析,对制取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的酶交联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交联制取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最佳工艺条件为琥珀酰化酪蛋白添加量2.29%、反应pH值5.87、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1.06%、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0min。理论最大凝胶值为1072.8g/cm~2,验证值为1054.5g/cm~2,说明预测模型可用于反应条件的优化。测定糖基化和酶交联两种路线制得的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的功能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电镜等方法对蛋白粉凝胶强度增大的机理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高凝胶蛋清蛋白粉各项功能、理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蛋清蛋白粉凝胶性增强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蛋清蛋白质的糖基化修饰和酶法改性修饰,分子间发生了交联,形成了大分子基团。将糖基化和酶交联两种路线制得的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应用于低温肉制品,测定各项指标,并与对照组比较,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表明,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能显着改善低温肉制品的得率和组织状态,赋予低温肉制品良好的质构和口感,其应用效果要显着优于普通脱糖蛋清蛋白粉和大豆蛋白粉。(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8-05-10)
陈杰,马美湖[9](2007)在《高凝胶性蛋白粉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粉是指蛋清液除去水分制得的干蛋制品。蛋白粉由于继承了蛋白的一些优良功能性质,如高凝胶性、乳化性、保水性、高搅打性等,又因为脱去了水分,比带壳蛋或是液蛋贮藏的空间小、运输成本低、在贮藏过程中细菌不容易繁殖、成分均一,在(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07年12期)
高凝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脱脂豆粕为材料,分离纯化后得到大豆球蛋白(11S)。通过添加葡萄糖进行糖基化改性,单因素试验初步得到改性的工艺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模型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并分析了改性产物在各个条件下的凝胶强度。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8.61℃、反应时间60.36 min和葡萄糖质量分数2.84%,凝胶强度达到271.37 g。根据实际情况,将反应温度设定为80℃,反应时间设定为60 min,葡萄糖质量分数确定为3.0%,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凝胶强度为270.52 g,是未改性大豆球蛋白的3.07倍。试验证明优化工艺能有效且显着提高大豆球蛋白的凝胶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凝胶性论文参考文献
[1].凌云霄,江城,郑娟,陈海龙,吴启韵.响应面法优化红外制备高凝胶性血浆蛋白粉工艺[J].肉类研究.2013
[2].迟玉杰,范淼.高凝胶性大豆球蛋白制备工艺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12
[3].张海瑞,何志勇,秦昉,曾茂茂,陈洁.热处理制备高凝胶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工艺[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4].李光磊,庞玲玲,曾洁.响应面法优化高凝胶性磷酸单酯淀粉制备工艺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5].陈杰,马美湖,杨抑.Maillard反应制取高凝胶性蛋白粉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
[6].陈杰,马美湖,杨抑,佘可.高凝胶性蛋白粉制取工艺条件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8
[7].车永真.高凝胶性蛋清粉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8].陈杰.高凝胶性蛋清蛋白粉生产技术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9].陈杰,马美湖.高凝胶性蛋白粉的研制[J].中国家禽.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