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下溢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下溢油,溢油应急,探测预测,应急处置
水下溢油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伟,安伟,赵宇鹏,钱国栋[1](2018)在《水下溢油应急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我国面临水下溢油风险的风险越来越大,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预测探测和处置等技术也更具挑战性。本文对国内外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的水下溢油预测技术、水下溢油探测技术和水下溢油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了解水下溢油应急技术和研究现状,为应急处置和技术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22期)
李建伟,安伟,赵宇鹏,钱国栋[2](2018)在《水下溢油应急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我国面临水下溢油风险的风险越来越大,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预测探测和处置等技术也更具挑战性。本文对国内外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的水下溢油预测技术、水下溢油探测技术和水下溢油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了解水下溢油应急技术和研究现状,为应急处置和技术研发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19期)
张军,何宏舟,杨绍辉,李晖,李海山[3](2018)在《释放角对水下溢油的羽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羽流阻力的情况下,采用拉格朗日控制单元积分法建立了羽流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数值技术对水下溢油羽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详细分析了释放角对羽流运动的影响。模拟结果及分析表明,当释放方向不同时,浮力在羽流轴线上的投影分量不同。在不同的浮力分量作用下,羽流的运动轨迹及羽流速度、浓度和半径随着流程的变化会呈现不同的特点。羽流的这些运动特点可能会使得溢油到达水面的时间及位置随释放角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吕国录,张军,刘志萌,杨云朋[4](2017)在《水下管道微孔溢油扩散特性及油滴尺寸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水下油管微孔泄漏进行了有关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微孔泄漏后的油气两相混合物的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含气率的增大,溢油在海表面横向扩散范围逐渐增大,且其变化接近线性分布;泄漏速度对溢油羽射流形态影响较大,随着泄漏速度的增大,水下溢油羽射流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油滴上升速度较快,且油滴直径不断减小;其次,对泄漏后的油滴尺寸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泄漏量对油滴尺寸大小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泄漏量的增大,油滴获得了更大的出流速度,形成更多更小的油滴,当泄漏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油滴逐渐趋于雾化。(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钱国栋,赵宇鹏,安伟,于顺[5](2017)在《消油剂使用对水下溢油分散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油剂的水下使用是水下溢油应急处置的一种潜在的有效手段,但是消油剂对水下溢油分散效果的定量评估还比较少见。本研究采用自制的1 m×1 m×2 m(长×宽×高)的水下溢油模拟实验装置,开展消油剂作用下的蓬莱19-3原油水下喷射实验,以油滴体积分布和体积中值粒径为指标,考察不同消油剂使用量对水下溢油油滴破碎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使用消油剂相比,使用消油剂时的水下溢油分散效果更加显着,表现为油滴体积分布最高点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减小;消油剂使用量越大,大粒径油滴的体积分数越小,最终完全消失。油滴体积中值粒径也随消油剂使用量的增加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钱国栋,赵宇鹏,于顺[6](2016)在《蓬莱19-3原油水下溢油的模拟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握水下溢油时油滴粒径的分布规律是研究溢油行为和归宿的前提,也是水下溢油事故有效应急处置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自制的1 m×1 m×2 m(长×宽×高)的水下溢油模拟实验装置开展蓬莱19-3原油的水下溢油模拟实验,以油滴体积分布和油滴体积中值粒径为考察指标,评估了水下溢油喷口直径和喷射速度对油滴破碎形成的油滴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油滴体积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低于100μm和高于700μm的油滴粒径体积占比较小,油滴粒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0μm~700μm之间,体积比最高点位置根据喷射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偏移。喷口直径保持不变时,随着喷射速度增大,小粒径油滴所占体积逐渐增大,大粒径油滴体积比减小。油滴体积中值粒径随喷射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相对体积中值粒径与喷射流量经对数变换后呈线性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水下溢油行为轨迹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于博骞,余建星,李志刚,苗春生,刘杰[7](2016)在《一种新的海洋水下溢油泄露预报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LUENT软件中的VOF模型和DPM模型的联合模型对水下原油泄露进行分析。建立变化的环境流载荷条件,模拟了不同泄漏速率、不同泄漏口径下的水下溢油过程。分析了泄漏口径变化对溢油上浮时间的影响以及溢油上浮时间分别与泄漏速度和漂移距离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平台》期刊2016年05期)
臧晓刚,张军,陈怀民,卢盛灿[8](2016)在《水下输油管微孔溢油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大部分溢油研究都是针对大孔径泄漏进行的。文中对水下管道微孔(直径小于5 mm的孔)泄漏溢油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尺寸微孔泄漏与出流系数的关系、不同泄漏量时溢油油滴上升至水面的时间以及泄漏产生的浮羽射流的形态。实验结果表明,出流系数会随着泄漏孔孔径的增大而变大,而泄漏量的增加则会明显缩短溢油上浮至水面的时间,增大羽射流宽度。研究对水下微孔泄漏的溢油扩散提供了实验参考,为今后微孔溢油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海洋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安伟,赵宇鹏,李建伟,王永刚,陈海波[9](2016)在《南海深水区水下溢油叁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研发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海油气田勘探开发溢油污染防治需求,开发了国内首套深水区水下溢油叁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由叁维海流预报模型、深水溢油模型、叁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和数据库组成。海流预报模型基于ROMS模式,通过考虑波致混合影响,并利用最优插值技术同化卫星测高资料和嵌套技术,保障了预报结果的准确性。深水溢油模型由羽流模型和对流扩散模型组成,考虑了卷吸、油气分离、溶解、水合物生成、漂移、扩散等复杂过程。系统能够预测深水区水下油气泄漏后行为和归宿过程,提供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粒子的大小、分布、移动速度和漂移轨迹、扩散面积、水体溢油残存量、水面溢油量等叁维可视化动态模拟结果。目前系统已经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得到应用,为南海深水溢油应急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6年03期)
潘俊峰,李林,原向东,张伟[10](2015)在《水下溢油处置可视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沉船及其他溢油事故的处置为背景,针对水下机器人辅助钻孔抽油一体化设备进行水下溢油事故处置作业,设计开发了水下溢油处置可视化监控系统,为水下作业提供可视化技术支持和第叁方监控,提高水下作业可靠性,提升水下作业效率。(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博览》期刊2015年08期)
水下溢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我国面临水下溢油风险的风险越来越大,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预测探测和处置等技术也更具挑战性。本文对国内外水下溢油应急过程中的水下溢油预测技术、水下溢油探测技术和水下溢油处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了解水下溢油应急技术和研究现状,为应急处置和技术研发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下溢油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伟,安伟,赵宇鹏,钱国栋.水下溢油应急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8
[2].李建伟,安伟,赵宇鹏,钱国栋.水下溢油应急技术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8
[3].张军,何宏舟,杨绍辉,李晖,李海山.释放角对水下溢油的羽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海洋技术学报.2018
[4].吕国录,张军,刘志萌,杨云朋.水下管道微孔溢油扩散特性及油滴尺寸分布[J].海洋技术学报.2017
[5].钱国栋,赵宇鹏,安伟,于顺.消油剂使用对水下溢油分散效果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7
[6].钱国栋,赵宇鹏,于顺.蓬莱19-3原油水下溢油的模拟实验[J].海洋环境科学.2016
[7].于博骞,余建星,李志刚,苗春生,刘杰.一种新的海洋水下溢油泄露预报方法[J].中国海洋平台.2016
[8].臧晓刚,张军,陈怀民,卢盛灿.水下输油管微孔溢油的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学报.2016
[9].安伟,赵宇鹏,李建伟,王永刚,陈海波.南海深水区水下溢油叁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研发与应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
[10].潘俊峰,李林,原向东,张伟.水下溢油处置可视化监控系统设计与开发[J].自动化博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