酞酸酯在模拟海河菹草微宇宙中归趋研究

酞酸酯在模拟海河菹草微宇宙中归趋研究

论文摘要

本课题以海河水体中的典型沉水植物菹草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美国环保局(EPA)和我国优先控制的典型内分泌干扰物酞酸二丁酯(DBP)和酞酸二异辛酯(DEHP)为目标化合物,以实验室微宇宙模拟和建立逸度模型为手段,对DBP和DEHP在海河菹草微宇宙中的迁移转化及最终归趋进行了研究。微宇宙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有草组水和沉积物中DBP和DEHP的浓度始终低于对照组;实验结束时,DBP和DEHP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中,其次是水中,并且在菹草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尤其是疏水性较强的DEHP;菹草(以鲜重计)对水中DBP和DEHP富集系数(BCF)的平均值分别为22.4 L/kg和180.7 L/kg;计算得出整个实验过程中,有草微宇宙中DBP和DEHP的降解率分别为输入量的94.2%和60.8%,较对照组(DBP和DEHP分别为91.0%和45.5%)分别提高3.2和15.3个百分点;有草组DBP和DEHP的残留率分别为输入量的-0.6%和30.7%,而对照组分别为4.7%和37.7%。可见,菹草体系不仅能有效增强DBP和DEHP的降解作用,还能减少系统残留量,降低内源污染。以DBP为例,建立了Ⅳ级非稳态多介质逸度模型和Ⅲ级稳态多介质逸度模型,对DBP在海河水、沉积物和菹草体系间的迁移转化行为进行模拟计算,并利用微宇宙实验结果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除个别数据点有偏差外,预测值与实测值在总体上拟合较为理想。系统达稳态时,DBP在有草组各相中的分布状况为:水、沉积物和植物相中DBP质量分别占系统中DBP总量的5.26%、90.16%和4.58%;DBP在对照组各相中的分布状况为:水和沉积物相中DBP质量分别占系统中DBP总量的8.87%和91.13%。沉积物相对DBP的降解是系统去除DBP的主要途径,其去除量占了系统总去除量的87.24%(有草组)和76.06%(对照组)。对于有草组而言,植物相对DBP的去除量占到了系统总去除量的4.54%,仅次于沉积物相,因此其对DBP去除作用的贡献也不可忽视。此外,对模型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有草组而言,水-沉积物有机碳分配系数(Koc)和水中悬浮颗粒物的沉降速度(Uspm)对水相中DBP浓度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Koc、DBP在沉积物相降解速率常数(ksR)、沉积物有机碳百分数(foc)和沉积物密度(ρs)对沉积物相中DBP浓度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 Koc、Uspm、植物从水中吸收DBP的速率(Ku)、植物密度(ρp)、水-植物分配系数(Kpw)对植物中DBP浓度的计算结果有显著影响。对于对照组而言,水相和沉积物相的敏感参数与有草组一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酞酸酯概况
  • 1.1.1 酞酸酯的来源及理化性质
  • 1.1.2 酞酸酯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 1.1.3 酞酸酯的环境行为
  • 1.2 沉水植物修复技术
  • 1.2.1 概况
  • 1.2.2 对受污染水体的修复作用
  • 1.2.3 应用技术
  • 1.3 微宇宙概况
  • 1.3.1 微宇宙的概念及类型
  • 1.3.2 微宇宙结构在研究中具有的优势
  • 1.3.3 微宇宙的相关研究进展
  • 1.4 多介质逸度模型
  • 1.4.1 概念及基本内容
  • 1.4.2 逸度模型的4 个水平系统
  • 1.4.3 研究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酞酸酯在海河菹草微宇宙中的环境行为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沉积物的制备与植物的获得
  • 2.1.3 微宇宙系统的构建
  • 2.1.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1.5 微生物量的测定
  • 2.1.6 降解率及生物浓缩因子的计算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酞酸酯在微宇宙各介质中浓度分布
  • 2.2.2 微生物与营养盐
  • 2.3 讨论
  • 2.3.1 微宇宙系统对酞酸酯的消减和菹草的富集作用
  • 2.3.2 菹草的根际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介质逸度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计算
  • 3.1 有草组逸度模型
  • 3.1.1 逸度模型的建立
  • 3.1.2 逸度容量的计算(Z)
  • 3.1.3 迁移参数的计算(D)
  • 3.2 对照组逸度模型
  • 3.2.1 逸度模型的建立
  • 3.2.2 逸度容量的计算(Z)
  • 3.2.3 迁移参数的计算(D)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的计算、验证及讨论
  • 4.1 模型的计算
  • 4.1.1 有草组逸度模型的计算
  • 4.1.2 对照组逸度模型的计算
  • 4.2 模型的验证
  • 4.2.1 有草组微宇宙逸度模型的验证
  • 4.2.2 对照组微宇宙逸度模型的验证
  • 4.3 模型的讨论
  • 4.3.1 酞酸酯在各相中的分布
  • 4.3.2 影响酞酸酯迁移转化规律因素的识别
  • 4.3.3 各去除过程的贡献
  • 4.4 灵敏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Ⅵ级非稳态逸度模型计算程序(龙格-库塔法)
  • 附录2 Ⅲ级稳态逸度模型计算程序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土壤中酞酸酯多界面迁移转化与效应研究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7(06)
    • [2].土壤酞酸酯测定的污染干扰及控制措施[J]. 四川环境 2010(03)
    • [3].酞酸酯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8(04)
    • [4].涂指甲油可以导致流产[J]. 祝你幸福(知心) 2009(02)
    • [5].疏水纳米材料修复酞酸酯污染土壤及水体[J]. 干旱区研究 2018(05)
    • [6].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酞酸酯的制备与性能测定[J]. 华西药学杂志 2008(02)
    • [7].含酞酸酯玩具及用品在美将遭禁[J].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9(02)
    • [8].土壤酞酸酯污染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2)
    • [9].室内建筑装饰材料酞酸酯污染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 2013(04)
    • [10].保健酒中酞酸酯污染物的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J].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18(01)
    • [11].浙江开发食品塑料包材中酞酸酯检测新法[J]. 塑料科技 2014(06)
    • [12].环境样品酞酸酯测定中降低空白值方法的探讨[J]. 广州化学 2012(03)
    • [13].5种酞酸酯在环境中归宿的比较研究[J]. 北方环境 2011(11)
    • [14].废塑料再生企业排污河道沉积物酞酸酯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5)
    • [15].设施菜地土壤酞酸酯污染的初步研究[J]. 土壤学报 2011(03)
    • [16].酞酸酯污染胁迫对2个水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07)
    • [17].北江清远段地表水及沉积物中酞酸酯的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4)
    • [18].双酚A和酞酸酯对鱼类内分泌干扰效应及繁殖毒性研究[J]. 水生态学杂志 2017(06)
    • [19].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的15种酞酸酯[J]. 分析试验室 2015(03)
    • [20].环境中酞酸酯的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07)
    • [21].固相萃取法处理环境水样中酞酸酯:流速与除水方式的影响[J]. 环境化学 2010(05)
    • [22].酞酸酯DMP、DEP和DBP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毒性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1)
    • [23].酞酸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健康风险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6)
    • [24].酞酸酯暴露及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 生态毒理学报 2013(01)
    • [25].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水中痕量酞酸酯[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3)
    • [26].聚氯乙烯包装材料中9种酞酸酯残留的HPLC-ESI-MS/MS检测[J]. 食品科学 2009(12)
    • [27].酞酸酯在海河干流水体和菹草中的分布[J]. 环境科学 2009(11)
    • [28].土壤样品中酞酸酯含量分析的前处理研究——提取液浓缩过程与净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1(02)
    • [29].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中痕量酞酸酯的研究[J]. 分析科学学报 2009(03)
    • [30].4种葫芦科植物对酞酸酯的胁迫反应与吸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标签:;  ;  ;  ;  ;  

    酞酸酯在模拟海河菹草微宇宙中归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