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识别评价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作者: 王居峰
导师: 蔡希源,邓宏文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区块,侏罗系,层序地层,岩性油气藏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目前,盆地腹部与凸起相连的斜坡区及其之间的洼陷区勘探程度较低,各类非构造圈闭形成的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是这些区域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勘探上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明确侏罗系的沉积相、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分布,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确定油气分布与层序地层、沉积体系、二级构造带几油气运聚成藏组合的关系,以便为该区的勘探提出战略性层位和区带。本次研究在常规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与方法:1)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划分;2)基于基准面旋回升降变化的沉积微相分布与砂体叠加样式分析;3)三维剖面地震地质模型的建立;4)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5)多学科、多参数的圈闭含油气性预测与评价。在上述技术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强调地质与地震资料的相互结合与反复迭代及研究成果与勘探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与相互验证。通过系统研究后认为:1)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可划分为4 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14 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各中期旋回的发育程度及沉积物构成与物源体系和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2)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等4 种沉积相类型,并可进一步识别出9 种沉积亚相、24 种沉积微相类型;3)三工河组二段沉积期是中部Ⅰ区块最重要的造砂期,砂体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北东和北西两大物源体系的控制,各类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微相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相带;4)中部Ⅰ区块构造变形较弱且幅度一般较低,构造圈闭类型与数量较少,侏罗系油气藏的分布与砂体所处的层序地层位置密切相关,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二段和三工河组一段的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且临近转换面的位置往往油层分布面积和厚度较大,向上则变为薄层孤立的透镜状油藏,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各类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5)油气勘探仍应以三工河组二段为主要目的层进行研究和钻探,尤其是三工河组二段沉积中晚期,由于基准面的持续上升,砂体逐渐向近物源方向迁移,最有利的储集相带(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微相)也应随之向东北方向迁移,并且砂体的叠加厚度有可能变大,中部Ⅰ区块东北部应是下步勘探的重要靶区。本次研究过程中注重研究成果与勘探生产的紧密结合,以研究成果为指导提出探井井位3 口,均在目的层段钻遇油气层且获得工业性油气流,新增控制石油地质储量3000×104t 以上。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1.1.1 概念萌芽阶段
1.1.2 地震地层学阶段
1.1.3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阶段
1.1.4 我国陆相层序地层学的进展
1.2 选题依据
1.2.1 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历程回顾
1.2.2 盆地腹部勘探潜力分析
1.2.3 中部 I 区块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准噶尔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盆地演化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1.1 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1.1.2 盆地构造层及地层分布特征
2.1.1.3 构造沉积演化
2.1.2 盆地构造样式及构造单元划分
2.1.2.1 盆地基本构造格局
2.1.2.2 构造样式分区特征
2.1.2.3 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2.1 构造演化对烃源岩生成和演化的控制
2.2.1.1 前陆盆地与烃源岩分布
2.2.1.2 陆内拗陷盆地与烃源岩分布
2.2.1.3 再生前陆盆地与烃源岩分布
2.2.2 构造演化对圈闭形成与分布的控制
2.2.2.1 晚海西一印支运动期圈闭的形成与分布
2.2.2.2 燕山运动期圈闭的形成与分布
2.2.2.3 喜马拉雅运动期圈闭的形成与分布
2.2.3 构造演化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影响
2.2.3.1 印支运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影响
2.2.3.2 燕山运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影响
2.2.3.3 喜马拉雅运动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的影响
2.3 侏罗系区域地层与构造沉积旋回
2.3.1 侏罗系区域地层特征
2.3.2 侏罗系构造特征
2.3.2.1 断裂构造
2.3.2.2 背斜构造
2.3.3 侏罗纪构造沉积旋回
2.3.3.1 燕山 Ⅰ 幕构造沉积旋回
2.3.3.2 燕山 Ⅱ 幕构造沉积旋回
2.3.3.3 燕山 Ⅲ 幕构造沉积旋回
第三章 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与有利储集相带分布
3.1 基准面旋回识别方法与技术
3.1.1 基准面旋回识别方法
3.1.2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标志
3.1.3 河流一三角洲相高频层序识别技术
3.2 侏罗系区域层序地层格架
3.2.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3.2.2 盆地腹部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2.2.1 层序地层分析的技术要点
3.2.2.2 地震反射标志层
3.2.2.3 层序界面的识别及其特征
3.2.3 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3 盆地腹部侏罗系沉积相与储层分布
3.3.1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区域古地理特征
3.3.1.1 侏罗系古水系分布及特征
3.3.1.2 区域古地理特征与演化
3.3.2 沉积相分布的主控因素分析与各层序沉积演化
3.3.2.1 沉积相分布的主控因素
3.3.2.2 各层序沉积演化与沉积相分布
3.4 主要目的层有利储集相带分布
3.4.1 沉积微相类型与相标志
3.4.1.1 单井相分析
3.4.1.2 沉积微相类型与相标志
3.4.2 钻测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3.4.2.1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3.4.2.2 中期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3.4.3 物源体系分析
3.4.3.1 JS 时期物源体系分析
3.4.3.2 J 时期物源体系分析
3.4.4 中部 I 区块主要目的层沉积微相分布
3.4.4.1 MSC5 旋回沉积微相分布
3.4.4.2 MSC9 旋回沉积微相分布
3.4.4.3 MSClO 旋回沉积微相分布
3.4.4.4 MSCll 旋回沉积微相分布
第四章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
4.1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总体研究思路
4.1.1 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作模式的提出
4.1.2 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4.1.2.1 “一体化”的研究思路
4.1.2.2 针对性的特色技术应用
4.2 地震资料目标处理
4.2.1 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的设计
4.2.2 原始地震资料特点分析
4.2.3 资料处理难点与技术思路
4.2.3.1 地震资料处理难点
4.2.3.2 处理技术思路
4.2.4 主要处理步骤与技术措施
4.2.4.1 叠前去噪
4.2.4.2 能量补偿处理
4.2.4.3 反褶积处理
4.2.4.4 三维高精度速度分析
4.2.4.5 提高分辨率处理
4.3 地震地质一体化解释
4.3.1 主要目的层地震地质解释模型的建立
4.3.1.1 三工河组二段地震地质解释模型
4.3.1.2 八道湾组一段地震地质解释模型
4.3.2 地震地质一体化解释
4.3.2.1 速度模型的建立
4.3.2.2 主要目的层构造解释
4.3.2.3 多信息综合的一体化储层分布预测
4.3.2.4 三工河组二段有利储层分布
第五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目标评价
5.1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1.1 烃源岩条件
5.1.2 圈闭类型及分布
5.1.3 油气输导系统及成藏模式
5.1.4 油气藏类型
5.2 勘探目标优选与评价
5.2.1 目标优选原则
5.2.2 AVO 含油性预测
5.2.2.1 AVO 含油性预测的技术原理
5.2.2.2 AVO 属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5.2.2.3 利用 AVO 属性参数的含油性预测
5.2.3 井位部署建议
5.2.4 钻探效果分析
5.2.4.1 油气显示与试油情况
5.2.4.2 对研究成果的验证
5.2.4.3 下步工作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准噶尔盆地腹部层序约束河流相储层地震预测[D]. 李劲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相关论文
- [1].岩性油气藏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应用[D]. 王焕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2].岩性油气藏勘探方法及应用[D]. 王天琦.成都理工大学2003
- [3].坳陷湖盆缓坡层序地层学研究与岩性地层圈闭有利区带预测[D]. 黄兴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4].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D]. 徐文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 [5].准噶尔盆地石南地区三工河组—清水河组层序沉积充填特征及岩性地层圈闭识别[D]. 岳云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