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隧道中倾听与对话 ——论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冲击

在历史的隧道中倾听与对话 ——论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冲击

论文摘要

在文学发展的坐标轴上,历史的纬度和文学的视野历来休戚相关。“文学”和“历史”总是在文学创作和文论建设的各个时段产生着不同的恩怨和纠结。从19世纪的历史主义思潮(传统历史主义或旧历史主义),20世纪初的反历史主义思潮(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再到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在穿越历史隧道时的种种际遇,使新历史主义成为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话题。 本着呈现其真实面貌和原汁原味的宗旨,在我国,关于新历史主义的很多著作皆为译介性质的论文集,或被作为某种理论现象加以综述。这为研究新历史主义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明晰的背景。虽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新历史主义的个别问题已经探讨得十分深入细致,在宏观把握上也正力图触及其理论全貌,但对于新历史主义的若干核心问题仍然缺乏有针对性地深层阐发。本文将着重从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操作的层面,从新历史主义的宏大理论中撷取最有价值的学术热点,力求从研究对象、学术品格、批评实践等重要问题上纵深挖掘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深意,从而对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和文论批评作出思考和建议。 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 一,引言:行走于历史的隧道 二,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兴奋点 三,新历史主义的叛逆气质 四,新历史主义在我国的操作实践 五,结语:足音永不消逝 在引言里,本文从对历史的思考锲入,梳理性地阐述了新历史主义的兴起、新历史主义与传统历史主义或者叫做旧历史主义的比较、以及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批评应该起到的作用和价值,从而将问题铺展开来。 第二部分则紧扣新历史主义理论本身,从新历史主义思潮中撷取极具创新性和研究价值的理论支撑点。分别论述了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新历史主义对待文化的“边缘化”策略,以及新历史主义文本在“人”的叙述过程中的突围。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品格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启示,揭示了它的叛逆精神之后隐藏的理论钙质和创新血性。它对历史和文学的双重冒险,实际上正是它实现价值重建的愿望:历史在文学中的回归,文学对人性的观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行走于历史的隧道
  • 第一章 新历史主义的学术兴奋点
  • 第一节 历史: 带着面具的文本制作?
  • 第二节 文化: 边缘的魅力
  • 第三节 “人”: 三方面的突围
  • 第二章 新历史主义的叛逆气质
  • 第一节 双重冒险: 诗学语言与历史书写
  • 第二节 价值重建: 历史回归与人性烛照
  • 第三章 新历史主义在我国的操作实践
  • 第一节 创作实践: 《红高粱》的馥郁,《白鹿原》的辽远
  • 第二节 批评实践: “重写”的雄心,“划界”的真相
  • 第三节 悖逆处境: 突破传统藩篱,身陷理论囹圄
  • 结语: 足音永不消逝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他者·理论·异国情调:新历史主义文论中的“中国”[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方方《软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3].日常生活关联下的新历史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试论[J]. 东方论坛 2018(04)
    • [4].试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白鹿原》[J]. 戏剧之家 2017(05)
    • [5].“新历史主义”与生在这一边的我们[J]. 广州文艺 2019(07)
    • [6].历史与文本的对话——试论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批评构想[J]. 参花(下) 2019(12)
    • [7].新课程文本解读方法系列讲座(八) 历史: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双向对话——“新历史主义批评”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语文教学通讯 2009(29)
    • [8].新历史主义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剧作研究[J]. 文学理论前沿 2016(02)
    • [9].历史与文本的交融——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对《红字》的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7(17)
    • [10].浅析美国社会与历史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小说创作的影响[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11].从主人公五龙的形象看苏童《米》的新历史主义特质[J]. 丝绸之路 2017(14)
    • [12].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探微[J]. 华西语文学刊 2016(01)
    • [13].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哈金的《池塘》主题凸显[J]. 青年文学家 2017(29)
    • [14].新历史主义观下的奥尼尔遁世文学研究[J]. 北方文学 2017(26)
    • [15].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J]. 芒种 2014(07)
    • [16].感通与惊奇——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两个重要概念[J]. 长江学术 2019(01)
    • [17].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双重性及其困境[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3(03)
    • [18].是历史也是形式——近30年来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和新形式主义[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3(04)
    • [19].新历史主义文论再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20].霍尔顿的颠覆与抑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12(04)
    • [21].文化全球化与新历史主义[J]. 才智 2010(13)
    • [22].新历史主义对历史剧研究的适用性[J]. 文学教育(上) 2008(07)
    • [23].新历史主义产生的时代契机新探——基于美国本土的一种偶然和必然[J]. 晋阳学刊 2019(05)
    • [24].《人民的名义》中的新历史主义锋芒[J]. 名作欣赏 2018(05)
    • [25].福柯历史观与话语权力理论对新历史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J]. 湘南学院学报 2018(03)
    • [26].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J]. 校园英语 2018(03)
    • [27].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解析[J]. 长城 2013(12)
    • [28].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形态及诗学指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9].鲍勃·迪伦诗歌《暴雨将至》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河池学院学报 2020(01)
    • [30].《高城堡里的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01)

    标签:;  ;  ;  ;  

    在历史的隧道中倾听与对话 ——论新历史主义对我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冲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