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论文摘要

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儒家内圣外王、道家保身全生两大传统信仰已经陷入了困境。在他之前的晚明思想家为了重建信仰,兴起了尊情思潮,其中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影响尤为广泛。这两方面构了《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主要历史情境。《红楼梦》的情本思想更深远的哲学基础则在于远继道家思想的精蕴,具体而言是老庄的自然人性论、魏晋玄学的重情特征;近承王阳明以来心学一系,包括王艮、李贽、刘宗周、黄宗羲的思想成果。在这个连续的思想演变过程中,传统的“性体情用”、“性善情恶”观念逐步发生动摇,“情”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人们对“情”的善恶评价也经历着细微的变化,黄宗羲则明确提出了“情”的善性,甚至认为“情”具有比“性”更为基础和根本的地位。而刘宗周“以性言情”的致思理路到曹雪芹那里则逆转为“以情言性”。本文的重心在于对《红楼梦》情本思想的解读。这必然要求对作为《红楼梦》之魂的“情”从文字、音韵、训诂方面下一番功夫。从字形结构来看,“青”为“情”的本字,因此“情”具备“青”的“如实呈现”的特征,隐含着美、善的价值内涵;从“情”在《尚书》、《国语》、《论语》、《性自命出》、《孟子》等先秦文献中的运用来看,其最初的含义也是“事物的真实情况”,具有“质实”、“真实”等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情”内含了真实性原则。《红楼梦》之“情”秉承这种真实性原则,表现为多层次的意义体系。首先,“情”是感情和情愫。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红楼梦》中以宝黛之恋为代表),也指人面对外界和万物时的敏感和冲动。其次,“情”是人的生命特性,即前文所说的“以情论性”;这种特性既是人的本真性,也是人的灵性。再次,“情”在《红楼梦》中还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它启示人们以“有情”的态度对待他人、外物和自我,个体的人则该本真、率性任情同时全情投入地生活。最后,“情”在《红楼梦》中是形而上之道,这既体现于它的超越性,而且它又是作为终极意义而存在的。“情本”的要义不仅在于“情”是《红楼梦》的主题,更在于曹雪芹借此建立起了以“情”为本体的思想体系。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来看,“情”之所以可以作为本体,就在于“情”的普遍性、超越性、先验性,并且“情”有宇宙论支撑,是一个沟通天人的范畴。在传统信仰面临危机的历史情境下,曹雪芹重新对人性、世界进行思考。而传统信仰之所以陷入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对人性的认识的偏颇。有别于道家的以虚无清静为人的本性以及儒家的“以德为性”,曹雪芹认为“情”是人的基本特性,即“以情为性”,并建立起以“情”为本体的思想体系,以图重建最低限度的信仰,以“情”的态度对待他人、万物与自身。至于“情”何以成为新信仰的支点,这就在于“情”内含的真实性原则和价值原则。这两大原则确保“情”是可以信赖的。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情”的“可信”相对于儒道信仰呈现的虚幻和虚妄显得尤为可贵。但是,《红楼梦》的情本思想的局限注定了它的幻灭。最主要的理论困难在于,现实中的“情”难免是个体性的,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很难真正成为普遍客观的存在,这不仅使得个体之间的情感冲突难以避免,更是情本理论构建无法回避的硬伤。再者,情本思想要在社会中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而当时恰是一个“无情”的社会;另外,情本思想只关注个体的行为和状态,而忽视群体关系的协调和外在制度的构建,因此很大程度上只能成为个人的呓语。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历史情境
  • 1.1 传统信仰的危机
  • 1.1.1 儒家信仰的失效
  • 1.1.2 道家信仰的虚幻
  • 1.1.3 贾宝玉的孤寂
  • 1.2 晚明的尊情思潮
  • 1.2.1 汤显祖的“至情”说
  • 1.2.2 冯梦龙的“情教”说
  • 第2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哲学基础
  • 2.1 道家:本性与重情
  • 2.1.1 老庄的自然人性论
  • 2.1.2 魏晋玄学的重情
  • 2.2 王阳明:“心体”之重建
  • 2.2.1 心即理
  • 2.2.2 性情合一
  • 2.3 王艮:“身本”之确立
  • 2.3.1 安身立本
  • 2.3.2 良知现成
  • 2.4 李贽:去善从真
  • 2.4.1 “童心”说
  • 2.4.2 自然情欲论
  • 2.5 刘宗周、黄宗羲:即情即性
  • 2.5.1 指情言性
  • 2.5.2 离情无以见性
  • 第3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 3.1 “情”之正源
  • 3.1.1 字形结构
  • 3.1.2 原初意义
  • 3.2 红楼释“情”
  • 3.2.1 前人的理解
  • 3.2.2 “情”是感情与情愫
  • 3.2.3 “情”是人的特性
  • 3.2.4 “情”是价值观和世界观
  • 3.2.5 “情”是形而上之道
  • 3.3 “情本”要义
  • 3.3.1 关于“本体论”
  • 3.3.2 “情”何以作为本体
  • 3.3.3 情本论构建的内在理路
  • 第4章 《红楼梦》情本思想的价值及其局限
  • 4.1 批判和重建
  • 4.1.1 儒道信仰的不可信
  • 4.1.2 “情”何以支起新的信仰
  • 4.2 情本乌托邦的幻灭
  • 4.2.1 情的个体性局限
  • 4.2.2 社会条件的制约
  • 4.2.3 独善其身的理论局限
  • 4.2.4 情感对个体心灵的戕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红楼梦》贾政的儒家思想观探微[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9(11)
    • [2].《红楼梦》解读的这一种可能[J]. 博览群书 2019(12)
    • [3].小戏骨版《红楼梦》走红现象分析[J]. 中国报业 2019(24)
    • [4].《红楼梦》中笑话的特点与社会功能分析[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11)
    • [5].清末民初小说观念转型与《红楼梦》阐释的公共化[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1)
    • [6].《红楼梦》中赵姨娘和晴雯形象之互补关系研讨[J]. 品位经典 2019(10)
    • [7].《红楼梦》江淮方言误译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 [8].《红楼梦》佛教文化用语英译探析——以霍克思译本为例[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9(06)
    • [9].“2019年马来西亚《红楼梦》国际学术研讨会”合影[J]. 曹雪芹研究 2019(04)
    • [10].在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红学家中原再聚首高端论坛上的致辞[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近代印刷术革新与《红楼梦》刊行研究的新突破[J]. 河北学刊 2020(01)
    • [12].《红楼梦》电影研究不应忽视早期电影文化生态[J]. 河北学刊 2020(01)
    • [13].浅谈《红楼梦》的宴饮文化[J]. 现代交际 2020(04)
    • [14].新媒体时代下古典名著的传播方式——以《红楼梦》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3)
    • [15].《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选择性问题[J]. 语文建设 2020(01)
    • [16].立足课标,推进“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红楼梦》阅读为例[J]. 语文建设 2020(01)
    • [17].《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要点与难点[J]. 语文建设 2020(01)
    • [18].《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及方法[J]. 语文建设 2020(01)
    • [19].改琦三画《红楼梦》——兼论清代嘉道时期海上“女性空间”艺文生态[J]. 红楼梦学刊 2020(01)
    • [20].浅析《红楼梦》中的本体隐喻[J]. 海外英语 2020(03)
    • [21].浅谈《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J]. 戏剧之家 2020(09)
    • [22].鸿沟与弥合:论《红楼梦》中的袭人书写与品评策略[J]. 明清小说研究 2020(01)
    • [23].基于人物性格的《红楼梦》对话翻译技巧[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02)
    • [24].封建礼法在《红楼梦》中的体现[J]. 文学教育(上) 2020(02)
    • [25].论《红楼梦》中的神话世界[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02)
    • [26].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手迹[J]. 郭沫若学刊 2020(01)
    • [27].《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及其经典化[J].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8].日本首部漫画版《红楼梦》改编策略刍议[J]. 红楼梦学刊 2020(02)
    • [29].梦的再解析:汉英对照版《红楼梦》的内副文本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02)
    • [30].现代报刊与《红楼梦》阅读批评的公共表达[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02)

    标签:;  ;  

    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