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论文摘要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今人类学/民族学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拥有独特文化个性的纳西古乐,早已失传于历史上发源并盛行的中原汉族社会,却在西南边陲丽江纳西族聚居地区保存至今,在地方性知识和纳西族民间智慧的推动下,这种历经几百余年积淀下来的音乐形态和文化现象,面对当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与繁荣时,不可避免地选择通过对现代化发展的诉求和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因此,在少数民族争取主流话语认同的进程中,关注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是极为有益的探索。本文以纳西古乐为研究个案,选取了面向旅游市场产业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作为田野主线,以及根植于乡土社会的长水古乐会作为田野辅线,对两个乐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古乐艺人们的现实生境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记录,并分析了纳西古乐与游客、当地政府、乡村乐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了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民族文化应坚持走原汁原味的民间传承与保护之路,不仅有利于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与继承,确保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且有利于唤起文化主体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此外,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旅游开发的“反向”影响。全文包括以下部分:一、绪论: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界定了文中使用的关键概念,并对所选的两个田野点进行概述。二、第一章:在对纳西古乐的历史源流和音乐特征阐述之后,分析了解放前后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认为在国家大背景下,文化政策、民族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影响着古乐以何种形态在少数民族社会里继续生存下去的方式。三、第二章:以丽江旅游开发为背景,对大研纳西古乐会和长水古乐会及其艺人们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并从乐会性质、乐会管理者、乐会成员、演奏场合、演奏曲目、面向的观众、乐会活动、入会条件、艺人收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当前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四、第三章: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的变化以及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中,引发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五、结语:总结和阐明本文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观点,即应走民间传承之路,并要关注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反向”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三、关键概念界定与田野概述
  • (一) “纳西古乐”概念的界定
  • (二) 田野点概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纳西古乐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脉络
  • 一、纳西古乐溯源与特征
  • (一) 历史源流
  • (二) 纳西古乐音乐特征
  • 二、新中国成立以前:从宗教谈演到脱离宗教的变迁
  • (一) 宗教谈演下的缓慢变迁
  • (二) “严禁谈演”令下脱离宗教科仪的选择
  •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古乐时衰时兴的发展
  • (一) “抢救”政策带来生机
  • (二) 文革期间沉默的延续
  • (三) 改革开放后的复苏
  • 四、历史变迁脉络里的思考
  • 第二章 丽江旅游开发背景下纳西古乐的境遇
  • 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
  • 二、旅游场域下的纳西古乐—以大研纳西古乐会为例
  • (一) 转向市场化经营的大研纳西古乐会
  • (二) 大研纳西古乐会的吸引力
  • (三) 大研纳酉古乐会的功能
  • (四) 遭遇官司与竞争
  • 三、村落中纳两古乐的现实生境—以长水古乐会为例
  • (一) 长水占乐会的发展
  • (二) 长水占乐会的功能
  • (三) 古乐在乡村的传承
  • (四) 乡村艺人的现实生境
  • 四、两个乐会传承’州呆护的比较
  • 第三章 对纳西古乐传承与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一、从“洞经古乐”到“纳西古乐”
  • (一) 民族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融入
  • (二) 乐会性质与社会功能的变迁
  • (三) 传承主体与地方精英领域的变迁
  • 二、文化再生产下多维力量的互动
  • (一) 游客与“纳西古乐”
  • (二) 当地政府与“纳西古乐
  • (三) 乡村乐会与“纳西古乐
  • (四) 当地人看“纳西古乐”
  • 三、盛名下的责任—传承与保护
  • (一) 传承“本体论”的核心理念
  • (二) 建立依附于文化原生地的传习馆
  • (三) 传承人信心的培养与激励
  • (四) 相关资料及老艺人口述史函待整理
  • (五) 传承方式的规范化与多样化
  • (六) 与古城传统文化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口述史选录
  • 附录B:图片及说明
  •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乐器、博物馆与欧洲古乐复兴——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J]. 音乐研究 2020(05)
    • [2].《古乐新声》[J]. 美术 2018(02)
    • [3].先秦古乐与“清”美学意蕴的积淀[J]. 美育学刊 2016(06)
    • [4].读《古乐之美》有感[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5)
    • [5].浅析古乐文化在地方大学的传播[J]. 传媒观察 2016(07)
    • [6].《古乐琴殇》之三[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5(03)
    • [7].从“求古乐太深”到“求古乐之意”——宋代“正雅乐”的思想演变[J]. 宋史研究论丛 2014(00)
    • [8].明代“古乐”之论对曲论之影响[J]. 求索 2010(07)
    • [9].古乐精神与和谐社会[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8(02)
    • [10].京津冀古乐交流展演在京举行[J]. 人民音乐 2016(11)
    • [11].浅谈对“古乐重建”这一命题的思考——以河南省博物馆华夏古乐团为例[J]. 戏剧之家 2016(05)
    • [12].让古乐奇葩永远绽放青春光彩——论“屈家营古音乐”的创新与开发[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1)
    • [13].在历时中展开共时——《古乐的沉浮》读书札记[J]. 黄河之声 2017(01)
    • [14].百年古乐社 千缕邻里情[J]. 金秋 2015(10)
    • [15].浅谈爨乡古乐的继承和发展[J]. 群文天地 2012(01)
    • [16].浅析中国古乐中的“自然”与“人为”[J]. 艺术评鉴 2019(02)
    • [17].高家口古乐音乐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3)
    • [18].古乐西来、古乐今声——记中国首届西方早期音乐节[J]. 当代音乐 2016(23)
    • [19].荥阳穆沟祭祀古乐文化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0].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方式和意义——以河北雄安古乐为例[J]. 大观(论坛) 2019(01)
    • [21].古乐当空六首[J]. 参花(文化视界) 2013(02)
    • [22].中国古乐的盛世繁华[J]. 兰台世界 2011(17)
    • [23].西安古乐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中的新作用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16(09)
    • [24].河南博物院 华夏古乐[J]. 东方艺术 2010(S1)
    • [25].雄安古乐的传承与保护——以亚古城为考察对象[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阳朔古乐村:亿元村成长记[J]. 农家之友 2018(03)
    • [27].卢浮宫音乐家古乐团:古乐,可以新演[J]. 音乐爱好者 2013(05)
    • [28].小型古乐厅的声学设计[J]. 艺术科技 2009(04)
    • [29].中国古乐的今演今听——一个新理论与新实践的个案[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4(01)
    • [30].大唐遗音 长安古乐[J]. 旅游 2009(01)

    标签:;  ;  ;  

    纳西古乐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