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

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现代医学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直到今日仍存在以下三个难题:(一)没有特效药,(二)抗病毒药物多有副作用,(三)当病毒突变时所开发的疫苗及抗病毒药失效的问题。反观中药使用了两千年以上,可以不受时空的影响,在历代医家以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是病用是药,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上效果仍显着,故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医仍处于领先的地位。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中医诊疗上被归类于“温病”的范畴。东汉医家张仲景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其传世本《伤寒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卷四为温病诊治的专章。这不仅解开了仲景详于寒略于温的疑虑,也较符合仲景撰书的原意。其温病篇第一方即是小柴胡汤加减,从相关的研究及临床发现,柴胡方对病毒感染性疾病疗效显着。故本研究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为主,进行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机转、运用等研究,并且探讨中医药如何与现代病毒学接轨,以发挥其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理论依据,故第一章首先针对《桂林古本》之来源、刊行及考证提出探讨;第二部分则以温病篇为主探讨温病与病毒性疾病的关系,并依据文献研究推导以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理论及其药理机制: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第二章从简介分子病毒学来认识病毒,尤其是常令人生病的流感病毒,和全球所关注的禽流感疫情;第二部分则研究流感病毒依经脉的传变路径。第三章首先针对运用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近况着手,从现代医家运用柴胡方治疗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验证以柴胡为主的方药来治疗病毒性疾病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第四章提出依病毒感传路径的柴胡方治疗,并实际运用于临床治疗分阶段用药上,以验证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显着性。第五章则提出柴胡方与明清温病学在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上的理论与治疗之异同,以推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理论依据的柴胡方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有助于彼此的沟通。结果: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系在清末民初,才由仲景后人流传出来,其真伪受到不少医家质疑,有些医家虽然认为系后人托古而作,但仍认可其方药之可用性及其对医学发展研究重大的意义。相关的研究则提出此书可以了解温病学说在较早时期的认识和发展情况,也推翻仲景学说无温病诊治的说法。整体而言,《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版本的真伪,应该是文献工作者该探讨的问题,以临床医师而言,医书只要说理真实,应用有效,即不可忽视其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伤寒与温病都是会引起机体发热的外感热病,但其本质却大不相同。以发热来说,伤寒乃传经化热,温病则是伏气变温,温病之热较盛。狭义伤寒中的“伤寒”、“伤风”,乃是属于物理性之风、寒;“温病”之邪则为生物学中有一定结构的生物体,以细菌的潜伏期很少长至一季,故温病之邪,当为“病毒”,所以“温病”即“病毒感染性疾病”,而“瘟疫”则为“大的流行性病毒疾病”,如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本研究首先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为主,依据并综合诸多中、西医整合研究文献验证以柴胡方“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大法之推论。二、病毒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生物。在现今分子病毒学的发展下,对于病毒的认识愈来愈多,只是面对病毒的多变异性,在治疗及预防上仍有许多瓶颈。现代医学每每花费不少人力、物力开发出来的抗病毒药物及疫苗,却有可能引起许多的副作用。而更甚者,当病毒适应突变后,这些抗病毒药物及疫苗随即失效,造成疫苗开发始终落后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的大问题。反观中药,自仲景《伤寒杂病论》以来,距今已一千八百多年,其以柴胡方为主的温病诊治还是可以放在现代病毒感染性疾病上,没有因病毒变异而失效的问题,且在辨证论治原则下,也没什么副作用。藉由现代病毒学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病毒传变的路径,使得我们可以针对病位、病性给予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柴胡方,对于令现代医学头痛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是非常值得推广使用的。三、现代文献研究显示,许多医家采用内含柴胡的方药来治疗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性疾病,都可以取得良好疗效,这些文献间接地证明柴胡可以排出病毒的理论,并且足以让吾辈推论使用柴胡方排出病毒时不必分别是那一种病毒,只要“有是病”即可“用是药”。只是一则,病毒性疾病相当于中医所说的温病,温病的特性除发热盛之外,还有热耗阴津而燥及犯血分,即伏气变温的部分。所以,除了针对它的侵犯部位给予不同的柴胡方来排出病毒之外,对于所产生的热、燥、瘀也必须同时处理,亦即所谓的清除伏气,如此才是完整的治疗。二来,仲景柴胡方是根据病毒的传变路径而有所不同,治疗有深浅层次,掌握“病位”与“病性”,给予相对应的“药味”“药性”,更能达到治疗的效果。四、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在“排出病毒”、“清除伏气”的药理机制下,须掌握病患的体质、病毒的传变规律,确立其病位、病性,采用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柴胡方治疗。以流感而言,病毒首先侵犯咽喉,继而由少阳经传变,再来病毒将深入传至五脏六腑引起全身的病变,治疗上分别处以不同阶段的柴胡方。如此的治疗步骤,在临症时往往可以发挥相当良好的疗效。五、《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温病与明清温病说,在理论渊源上都是从《黄帝内经》、《难经》而来。然而因传世本《伤寒论》没有温病的诊治,在临床上治疗温热病的效果不彰,故明清温病学乃从《内经》及《伤寒论》的架构下,逐步发展、演进而形成。二者在温病的发生上,都指出与伤寒不同,故仲景将温病别立一单章;但一直到明末医家吴又可才明白提出别有一种病邪从口鼻而入。在治疗上针对温病发热重、易化燥伤阴及犯血分的特性,则皆以“泻热、实阴、补不足”为治疗原则。所不同的是,在传变路径上,《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传变推论系根据中医的解剖生理理论,其临床症状及检验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有助于彼此的沟通。明清温病学以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及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为主,只是“卫气营血”、“三焦”,都不易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结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没有共通的语言,不易形成彼此的共识及整合。本研究所提的各类对应之柴胡方,一则具备“排出病毒”、“清除伏气”的治疗原则,又因病毒侵犯传变的不同路径给予不同病位、病性的药方,所以,治疗步骤清楚且全面,临床疗效反应亦佳。由于柴胡方不是只针对单一或特定的病毒,故不仅可治疗一般流感,对于也许会发展成全球大流感的H5N1禽流感病毒,同样有防治的效果。更有甚者,由于在传变路径上之推论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这将有助于中、西医双方的沟通,更能有机会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上。结论:病毒感染性疾病是现代医学的难题,中医药治疗在此议题上具有绝大的优势。面对病毒的千变万化,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下,依据“病位”、“病性”处以相对应“药味”、“药性”的方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功效,不必理会病毒如何基因突变,更不会有疫苗的研发始终落后于病毒流行的难题。中药一般而言没有毒副作用,以“柴胡方”来论:自《伤寒杂病论》问世至今已一千八百多年,临床使用率仍高、仍有效,并没有抗药性的问题,也不是只针对个别的病毒。对于愈来愈多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而言,可大大地简化药物的研发,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上,非常值得开发及推广。另外,面对愈来愈多且愈棘手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西医联手治疗将是必然的趋势,其传变路径必须是双方都可以清楚、接受的,才能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及达成整合治疗的共识。本论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主,提出在“排出病毒”及“清除伏气”治疗原则下,依病毒传变路径,确立其病位、病性,采用相对应的药味、药性之柴胡方治疗,并进行临床运用研究,不仅验证此理论及处方临床可行性高,而且在传变路径上之推论可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病理相对应,有助于中、西医的沟通与结合治疗。本研究毕竟相当粗浅,不能阐述《伤寒杂病论》温病理论千万分之一。但希望有抛砖引玉之功,让更多医者认识仲景有关温病的诊治,并投入理论及临床实践之研究,一则让理论愈辨愈明,再者更清楚其“病位”、“病性”与“药味”、“药性”的对应,不仅可在门诊适用于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甚至可运用于其它临床各科疾病上,更甚者,亦可以在急症上也发挥桴鼓之效;不只是减轻罹病患者的病痛,更可以救危亡于顷刻。这应该是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之初衷与期望,也是吾辈中医工作者所该继承与发展的责任。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依据《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第一节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之考证研究
  • 第二节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病毒性疾病之研究
  • 第二章 病毒的认识
  • 第一节 病毒概论
  •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
  • 第三节 病毒感染 vs.中医
  • 第三章 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研究近况
  • 第一节 实验研究
  • 第二节 临床研究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柴胡方之治疗与运用
  • 第一节 柴胡方的应用
  • 第二节 临床运用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与明清温病学异同之探讨
  • 第一节 理论渊源
  • 第二节 理论相同之探讨
  • 第三节 理论相异之探讨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论文创新点、不足处及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柴胡方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