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身份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徐特立,教育家,革命家,教育救国
身份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伍春辉,梁堂华[1](2019)在《双重身份的冲突与融合:作为教育家与革命家的徐特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徐特立是教育家,也是革命家。早期,徐特立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信奉"教育救国",但此后理想接连受挫,遂转变为坚定的革命论者。泅泳于"教育"与"革命"之间,徐特立一辈子秉持救国救民的宏达理想,在两种身份的融合与冲突中,谱写了一曲"教育"与"革命"的和谐变奏。(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莲洁[2](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洋[3](2019)在《社会身份、国家建构与国际冲突——一种来自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是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国际政治心理学强调国家身份的内部建构过程,即个体对于一个群体(国家)的归属感塑造了一个国家或群体的身份,而不同国家或群体间相互对立的身份又引发了它们彼此间的冲突。在这一过程中,情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群体(国家)间的接触可以增进不同群体(国家)之间的了解,进而减轻相互间敌意并且降低冲突的可能性。总体上看,国际政治心理学阐述了一种从个体身份转变成群体身份,从而形成一个特定共同体的过程。但是这一理论过于强调身份的对立性,忽视了影响国家间冲突与合作的其他因素。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也包括国际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显然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从而为构建一个包含了全人类的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任惠敏[4](2019)在《《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描绘了一个人类与他的人造人的故事,突出了两者之间围绕着身份的冲突和随之而来的悲剧结局。本文认为,若要探究小说的主人公维克多和怪物的悲剧来源,就不能忽视两者不可和解的身份冲突以及身份冲突所造成的人物矛盾和自我矛盾。(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何霜,侯翔宇[5](2019)在《行使公权不容私心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喂,我安全软着陆,可以来上班了。”这是行将退休的广东省广州市一名领导干部肖某某打给企业老板的电话内容。于是,凭借其在职时对多名企业老板的“恩惠”,肖某某很快就在多家公司实现了“再就业”,以“顾问费”的名义收受“在职的时候不敢直接收”的好处费共计数百万元(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9-08-24)
郭亚东,陈新仁[6](2019)在《冲突话语中身份的操作、认知与磋商》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突话语是人际交往中常见并且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冲突话语中交际者的身份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但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身份的社会属性,而忽略了其交际属性。在身份话语建构研究领域,现有研究多围绕说话人的自我身份建构,考察说话人为满足特定交际目的建构特定身份的过程和语境制约,鲜有研究探讨说话人如何依据交际需求针对自我、对方和(本文来源于《语言文字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夏玉琼[7](2019)在《医患冲突话语中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际语用学关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的人际方面的语用学视角。在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基于医患会话的相关语料,研究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发现在医患冲突性话语中,患者主要从医生的职业、医品和能力叁个层面解构医生的身份,表达对医生的不满和质疑。关系研究是人际语用学最核心的研究,为管理与患者间的关系,处于医患交际主导方的医生可以利用移情、称呼语、赞誉患者、与患者寒暄等策略与患者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12期)
赵小妹,蒋玉波[8](2019)在《多重医生身份及冲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作为医疗手段的直接实施者,医生职业一直是社会焦点。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身份构建是动态变化的,医生扮演着多重角色、拥有着多元身份并存在冲突。从多重医生身份定位入手,研究医生应然身份和实然身份,深入分析多重医生身份冲突及其影响,有助于医生调整合适的身份,实现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缓解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范芳瑜[9](2018)在《隐性冲突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莎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语用身份论(陈新仁, 2013),探讨莎剧中的交际方在发生冲突时,如何通过建构特定身份进行隐蔽地攻击或防守,以实现其特定的交际意图。研究发现,在隐性冲突话语中,说话者至少建构了五种身份类型,即偏离身份、凸显身份、共时动态身份、模糊化身份和第叁方身份。隐性交际意图是实现隐性冲突话语中隐蔽的言语行为的动因,隐蔽的言语行为通过建构具体身份予以实现。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隐性冲突话语的认识,在探究该类话语的策略上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期刊2018年00期)
刘晗[10](2019)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平民身份的认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平民的定义和认定具有人道主义上的重要意义。从平民身份的概念,平民与战斗人员、其他武装冲突受难者、宗教及医务人员的区别等方面对平民的身份进行了界定,从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平民、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平民两个方面对平民参与战争与武装冲突的认定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从传统来看仅小部分平民真正参与军事活动,必须加强对平民身份的区分,避免非法的暴力与杀戮。(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身份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身份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伍春辉,梁堂华.双重身份的冲突与融合:作为教育家与革命家的徐特立[J].长沙大学学报.2019
[2].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赵洋.社会身份、国家建构与国际冲突——一种来自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解释[J].教学与研究.2019
[4].任惠敏.《弗兰肯斯坦》中的悲剧探究——身份冲突下的悲剧[J].青年文学家.2019
[5].何霜,侯翔宇.行使公权不容私心杂念[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
[6].郭亚东,陈新仁.冲突话语中身份的操作、认知与磋商[J].语言文字应用.2019
[7].夏玉琼.医患冲突话语中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9
[8].赵小妹,蒋玉波.多重医生身份及冲突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范芳瑜.隐性冲突话语中的语用身份建构——以莎剧为例[J].外语教育.2018
[10].刘晗.战争与武装冲突中平民身份的认定[J].西部学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