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平片与MRI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1](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谢利秋[2](2019)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在糖尿病足骨髓炎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在糖尿病足(DF)骨髓炎中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与临床参数ABI、TBI及TcPO2的相关性。方法30例临床综合诊断糖尿病足骨髓炎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76±17.11岁,平均糖尿病病程9.27±5.95年,平均糖化血糖蛋白10.32±4.18%。所有患者均行足部常规MRI和DWI扫描,并收集患者临床参数ABI、TBI及TcPO2,评估所有患者骨髓炎区及正常骨质的DWI信号并测量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ADC值在DF骨髓炎区与正常骨质的鉴别诊断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正常骨质区在DWI上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88±0.13×10-3mm2/s,骨髓炎区在DWI上呈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48±0.17×10-3mm2/s;两者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ADC值1.23×10-3mm2/s作为阈值,诊断骨髓炎区和正常骨质的曲线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面积分别为96.7%、96.7%、99.2%。结论相对于常规MRI序列,DWI具有扫描时间短及无需对比剂的优点。因此,DWI可能是检测骨髓炎的另一诊断方法,并且通过测量ADC值可对骨髓炎进行定量研究。
张婷婷[3](2018)在《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影像学表现,最大程度提高诊断价值。原发性骨淋巴瘤临床发病率相对较低,也导致目前对原发性骨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掌握不完全,因而正确诊断率相对较低,极容易发生误诊等情况。本研究旨在探究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并通过影像学表现与本组病例首次影像诊断中占60%的骨转移瘤进行量化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研究对象与方法:1.收集原发性骨淋巴瘤27例,所有患者经由病理组织学证实为原发性骨淋巴瘤。结合相关文献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征象(X线、CT、MRI),并进行影像学征象对比分析。2.收集骨转移瘤54例,所有病例经病理证实并已经找到原发灶;病例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X线、CT、MR),分析其影像学及临床特征。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其中主要鉴别指标:患者年龄、发病部位、骨质破坏的类型、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病理骨折等,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χ2进行检验,设α=0.05为检验标准,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27例中病灶位于脊柱11例(40.7%)、股骨5例(18.5%)、胫骨2例(7.4%)、髋臼2例(7.4%)、上颌骨2例(7.4%)、颞骨2例(7.4%)、骶骨、枕骨、下颌骨各1例(3.7%)。20例为单发病灶,占74%;7例为多发病灶,占25.9%。(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区间范围3188岁,中位年龄55岁。(3)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穿刺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B细胞源性25例,占92.6%;T细胞源性2例,占7.4%。(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27例原发性骨淋巴瘤中有23例行X线检查,24例分别行CT及MRI检查。22例有完整的X线、CT、MRI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从骨质破坏类型、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及病理骨折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患者骨质破坏的特点分析,其中X线平片、CT表现:骨质破坏:该组病例中,溶骨型、混合型的病例数量分别为15例、12例。骨质破坏部分呈现出筛孔、多灶性,并且可伴有轻度膨胀性改变等表现。15例溶骨型部分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呈“溶冰征”,部分皮质连续性中断,骨小梁结构显示欠佳。1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周围伴轻度骨质增生、硬化缘。其中,多发病灶的骨质破坏类型呈溶骨型,病灶呈现浸润性骨质破坏,骨小梁结构显示欠清晰。骨膜反应:其中5例伴有少许骨膜反应,骨质破坏类型为溶骨型。软组织肿块:20例病灶骨质破坏缺损周围伴大小不等、形态不规整的软组织肿块,其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其中3例病灶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不明显,结合CT及MRI检查能更加清楚显示。本组病例中,发生于脊柱者,病灶未累及椎间盘;发生于骶髂关节者,病例未累及关节间隙。病灶MRI表现: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短或稍长T2信号,脂肪抑制T2序列呈高信号,病灶边缘可见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骨质浸润程度:邻近骨髓腔内T2信号不均匀,病变范围更大,边缘不清。患者行增强扫描显示骨髓腔明显不均匀强化。软组织肿块情况:20例患者病灶周围清晰显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其中本组病例中累及脊柱的11例病灶,部分软组织信号环绕椎体周围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部分压迫硬膜囊,脊柱椎管有效矢状径明显变窄,邻近脊髓明显受压,引起相应的神经症状。本组原发性骨淋巴瘤病例病理结果中,2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病灶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周围包绕轻度软组织肿块。2.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1)病变部位:脊柱41例(75.9%)、骨盆10例(18.5%)、脊柱及骨盆多发3例(5.6%)、髌骨1例(1.9%)、股骨1例(1.9%)、右肩关节1例(1.9%)、肱骨1例(1.9%)。其中单发病例19例(35.2%),多发病例35例(64.8%)。(2)患者性别、年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区间范围48-83岁,中位年龄66岁。(3)其中原发病灶中肺癌居多,其次是前列腺癌、乳腺癌、肝癌。(4)影像学表现及特征:X线、CT表现:骨质情况:该组病例中36例溶骨型、16例骨质硬化型,2例混合型。36例溶骨型呈膨胀性骨质破坏,表现为虫蚀样骨质病灶破坏,病情进展逐步呈大面积骨质破坏。16例骨质硬化型表现为病灶部位出现结节状、斑点、片状高密度影,多见于前列腺癌骨转移。仅有2例混合型表现为骨质破坏区伴硬化缘,边界欠清晰。骨膜反应:1例(1.9%)溶骨性骨质破坏区有少许骨膜反应,非常少见。软组织肿块:21例(39%)病灶骨质破坏周围伴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略低于周围肌肉组织。CT可以判断软组织内坏死、囊变及出血。病理骨折:其中30例(55.6%)发生病理骨折,本组病例中脊柱病例较多,发生在脊柱者常伴有椎体压缩性改变。关节间隙:其中41例(75.9%)脊柱病变,破坏椎体可呈现压缩性改变,病灶一般不越过椎间盘,本组病例中未见明显侵及椎间盘者。累及椎弓:其中33例(61.1%)累及椎弓,椎弓出现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其中椎弓根一旦崩解,很容易造成脊柱的滑脱。(5)MRI表现:由于各方面因素影响,病灶在不同的序列上所呈现出的信号存在较大的差别,病灶T1WI通常呈现出较低信号,T2WI多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以及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现较高信号,并且皮质信号呈现边缘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髓腔内信号不均匀,边缘不清,T1WI序列呈现出较低的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影。MRI对附近软组织肿块侵犯的显示较CT、X线更为清晰、直观。其中21例病灶周围清晰显示不同程度软组织肿块,本组病例中病灶早期骨质破坏程度较轻者,很少伴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如果病灶侵及多部位,且骨质破坏程度较重时才出现较为明显软组织肿块。3.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如下:(1)年龄:原发性骨淋巴瘤患者>50岁占67%,中位年龄55岁;转移瘤患者>50岁占98%,中位年龄66岁。(2)发病部位:脊柱居多,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脊柱病灶占40.7%、单发病灶居多;骨转移瘤占75.9%、多发病灶居多,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骨质破坏的类型:溶骨型多见,原发性骨淋巴瘤占55.6%,骨转移瘤占66.7%;P>0.05二者比较无显着统计学意义。(4)骨膜反应:原发性骨淋巴瘤占18.5%,骨转移瘤占1.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病理骨折:原发性骨淋巴瘤占37%,骨转移瘤占55.6%;P>0.05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软组织肿块:原发性骨淋巴瘤占74%,骨转移瘤占39%,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病灶数量:原发性骨淋巴瘤单发占74%,骨转移瘤单发35.2%,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8)累及椎弓:原发性骨淋巴瘤累及椎弓占3.7%,骨转移瘤累及椎弓占61.1%,P<0.001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1.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中,单发病灶与多发病灶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T细胞型及B细胞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无差异。影像学诊断必须将X线、CT、MRI结合,提高诊断正确率。2.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的发病年龄基本相同,均为中老年;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多见于脊柱,病灶以溶骨型破坏为主。3.单发病灶、病灶早期骨质破坏小而软组织肿块明显,骨膜反应少,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发生在脊柱的病灶较少累及椎弓及椎间盘,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临床诊断中应首先考虑到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可能性。
孙建宇,王金凤,董振明[4](2018)在《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I影像差异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三甲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不典型骨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X线、CT和MRI等影像检查,并接受术后病理诊断,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病理诊断急性骨髓炎23例,慢性骨髓炎16例,骨脓肿和硬化性骨髓炎7例,其他4例;21例可见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19例;44例平片可见骨皮质稍微增厚,23例骨密度减低;50例患者均有阳性反应。结论:X线、CT和MRI在不典型骨髓炎诊断中各有优势,无法互相替代。
彭笳宸[5](2018)在《创伤性骨髓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其诊断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为了明确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微生物学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指导,包括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从2012-01-01到2015-12-31期间的5,368例确诊为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筛选出骨髓炎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历史记录进行了回顾,并以“创面分泌物阳性或骨活检培养阳性”作为最终入选标准。将符合以上两大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最终入选病例,从他们的门诊及住院病历中收集相关的临床信息,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等资料进行分析。微生物耐药性遵循M-100-S22协议(Clinical&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2012 USA)确定。结果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进行临床诊断,同时结合阳性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确诊,本研究中共84例(1.56%)患者被诊断为骨髓炎。胫腓骨为最常见感染部位(47.62%)。其中66例(78.57%)为单细菌感染,18例(21.43%)为多重细菌感染。感染主要由革兰氏(Gram)阳性菌引起。最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39例,37.50%)和表皮葡萄球菌(6例,5.77%),对氨苄青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和万古霉素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单细菌感染和多重细菌感染病例中最常见的病原体。所有17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病例均对吗啉恶酮,氨苄西林,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利福平和万古霉素敏感。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16例,15.38%)和阴沟肠杆菌(11例,10.58%),均对硫霉素敏感。结论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来自于临近的西南省市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发病率(1.56%)全国平均感染率为2.6-7.8%。主要的合并症为骨筋膜室综合症、糖尿病和高血压。最常见的下肢感染为单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共有39例(37.50%),其中17例(43.59%)是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这些发现可以指导西南地区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骨髓炎。目的探讨多因素组合对创伤性骨髓炎诊断的敏感性,同时结合本地区创伤性骨感染的地域性特征,阐述本地区诊断现状,旨在为创伤性骨髓炎的早期诊疗、经验性使用抗菌素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该临床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回顾性研究从2012-2015年间的5,368例确诊为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以筛选骨髓炎病人;同时,对微生物室的历史记录及住院病历记录进行了回顾,以同时具有“创面分泌物阳性或骨活检培养阳性”作为入选标准。微生物耐药性遵循M-100-S22协议(Clinical&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2012 USA)。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病史、感染部位、临床症状、比较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血沉、C反应蛋白检测、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等影像学检查。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水平。结果基于阳性培养结果,再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84例(1.56%)患者被诊断为骨髓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局部渗液68例(81%)、活动受限63例(75%)、局部脓肿52例(62%)。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灵敏度=78.57%(66例阳性),白细胞计数灵敏度=76.19%(64例阳性),中性粒细胞比值灵敏度=73.81%(62例阳性),ESR灵敏度=67.86%(57例阳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灵敏度=64.29(54例阳性)。影像学检查:X线最常见的表现为软组织肿胀47例(74.60%)、骨缺损20例(31.75%)。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最常见的表现为骨质破坏或增生20例(80.00%)、骨缺损11例(44.00%)。核磁共振(MRI)最常见的表现为骨髓水肿4例(57.14%)、骨缺损3例(42.86%)。回顾分析了84例经创面分泌物阳性或骨活检培养阳性来确诊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通过分析其临床表现、Gustilo分型、内科合并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根据2011年德国医师Sehmidt等提出的《骨髓炎诊断评分(ODS)》作为基础。初步制定了更加符合西南地区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评分标准——骨感染诊断评分表(总分65分),其中评分015分为基本不考虑创伤性骨髓炎,1630分初步怀疑创伤性骨髓炎,3145分高度怀疑创伤性骨髓炎,4665分基本确定为创伤性骨髓炎。我们确诊为创伤性骨髓炎的84例患者中有67(79.76%)例患者评分在46分以上,有12(14.29%)例评分在3145分之间,总灵敏度达到94.05%。结论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十分困难,尤其是早期、快速诊断比较困难,至今仍然缺乏单一指标作为确诊的标准,需要多方因素综合考虑。作者通过对确诊创伤性骨髓炎的84例患者的前期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制定的《骨感染诊断评分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改进使用。努力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积极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宋学文[6](2017)在《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DF)与非DF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对比研究两组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及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2015年10月我院124例不同类型的足部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58例,女66例),其中DF组患者54例,非DF组患者70例,分别观察DF组和非DF组MR图像上骰骨骨髓水肿和骨折线,X线平片上观察骨折线是否可见。采用卡方检验对比研究1.DF组胰岛素依赖和非胰岛素依赖患者骰骨信号改变的发生率差异;2.两组患者骰骨信号改变、单纯骨髓水肿、骨髓水肿合并骨折、骰骨与周围骨的关系的MRI、X线的差异。结果54例DF患者中,49例为胰岛素依赖,4例为非胰岛素依赖,1例无药物治疗史。胰岛素依赖和非胰岛素依赖患者骰骨信号改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9%(22/49)vs50.00%(2/4),(P=0.22)]。两组患者骰骨信号改变、单纯骨髓水肿、骨髓水肿合并骨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F组中,18例(18/54,33.33%)表现为单纯骨髓水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非DF组中,8例(8/70,11.43%)单纯骨髓水肿。DF组中,6例(6/54,11.11%)表现为骨髓水肿合并骨折,骨折T1WI呈线样、模糊低信号影,骨皮质不连续,仅1例骰骨骨折X线平片可见;非DF组中,仅1例(1/70,1.43%)表现为骨髓水肿合并骨折,但X线平片不可见。DF组,1例骰骨骨髓炎,3例骰骨周围关节腔积液,2例合并夏科关节病;非DF组1例可见关节腔积液。结论DF患者较非DF患者骰骨更易受损,出现骨髓水肿和骨折,结合MR影像特征有利于DF患者骰骨病变的诊断。
宋学文,程庆丰,廖旦,韩永良,罗琦,刘义,曾春,王静杰,李咏梅[7](2016)在《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及X线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不同类型的足部病变患者的MRI、X线资料,其中DF组54例,非DF组70例,观察两组患者骰骨信号改变、单纯骨髓水肿、骨髓水肿合并骨折、骰骨与周围骨的关系的MRI、X线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骰骨信号改变、单纯骨髓水肿、骨髓水肿合并骨折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F组中,18例(18/54,33.33%)表现为单纯骨髓水肿,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非DF组中,8例(8/70,11.43%)单纯骨髓水肿。DF组中,6例(6/54,11.11%)表现为骨髓水肿合并骨折,骨折T1WI呈线样、模糊低信号影,骨皮质不连续,仅1例骰骨骨折X线平片可见;非DF组中,1例(1/70,1.43%)表现为骨髓水肿合并骨折,X线平片不可见。DF组,1例骰骨骨髓炎,3例骰骨周围关节腔积液,2例合并夏科关节病;非DF组1例可见关节腔积液。结论 DF患者较非DF患者骰骨更易受损,出现骨髓水肿和骨折,结合MR影像特征有利于对DF患者骰骨病变的诊断。
韩正坤[8](2015)在《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近两年收治的8例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对患者进行CT和X线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例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中有5例急慢性骨髓炎,骨脓肿3例,通过CT诊断正确的有6例,2例患者被误诊;平片诊断正确的有3例。8例患者的CT诊断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在对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进行诊断时,以X线诊断为基础手段,同时要加强CT诊断,以提高诊断价值。
范光文,姜妮妮,韩兵[9](2014)在《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讨论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同时做X线、CT和MR等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20例不典型骨髓炎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不典型骨髓炎X线、CT和MR等影像特点。结果 X线检查可以发现明显的骨膜反应、骨皮质增厚、骨质破坏、骨质硬化、髓腔受累、死骨形成、软组织肿胀。CT检查在发现骨膜反应、死骨形成方面具有优势。MRI检查在发现骨质破坏、髓腔受累、软组织肿胀方面具有优势。在诊断不典型骨髓炎方面,螺旋CT及MRI检查优于X线检查。结论 CT、MRI对不典型骨髓炎的诊断对比X线检查有一定优势,但X线检查具有快捷、费用低廉的优点,在疾病的普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种检查互补可以更加准确的诊断不典型骨髓炎。
刘晓晨[10](2014)在《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应用ATCC25177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冻干粉)在兔腰椎建立脊柱结核病模型,探讨X线、CT (Computed tomography)、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常规扫描、MRI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 PWI)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在兔脊柱结核发病早期的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选择实验兔60只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及注入试剂不同分为4组:A组25只:兔腰椎椎体内经手术钻孔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B组25只:椎间盘内直接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C组5只:兔腰椎椎体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D组5只:兔腰椎椎间盘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C组与D组为阴性对照)。选定的每只新西兰大白兔腰6椎体作为实验的观察椎体,腰4椎体可作为自身对照椎体。术后1-8周时随机处死A、B两组实验兔行荧光定量PCR检查、HE染色、脓液结核菌培养等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解剖学大体观察;C、D两组实验兔在同样时间段处死实验兔行上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造模的成功率、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比较分析PCR荧光定量法在脊柱结核早期检测的优势、与抗酸染色的阳性率比较;对结核病灶边缘骨组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计数及骨组织计量学分析。再根据实验兔存活率最高且结核种植区椎体感染最优的手术方法,建立影像学动物模型:选择实验兔40只依据术中注入试剂不同分为2组:A组30只:兔腰椎椎体内经手术钻孔注入5.0mg/ml的结核菌液0.2ml;B组10只:兔腰椎椎体内注入生理盐水0.2ml;(B组为阴性对照)。选定的每只新西兰大白兔腰6椎体作为本实验的干预椎体,腰4椎体可作为空白对照椎体。术后4周、6周、8周时行X线检查、CT检查、MRI常规检查及MRI-DWI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及MRI-PWI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各影像学扫描方法在脊柱结核早期影像图像中的意义及各扫描方法中各个参数的意义,并将MRI-DWI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参数与MRI-PWI灌注成像的参数做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早期评价中的优缺点。结果:通过两组不同手术方法造模成功率的比较,A组腰椎侧方入路于腰6椎体处钻孔注入结核菌液的实验兔手术成功率高于B组腰椎侧方入路于腰5-6椎间盘处直接注入结核菌液的实验兔;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检测出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的特异性TB-DNA含量,并可检出最低TB-DNA含量,且优于抗酸染色法;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线性关系很好,Ct值与结核杆菌的DNA模板含量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4×102~107Copies/mL, r=0.99503;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到脊柱结核破坏早期,主要是以结核菌渗出期间椎体骨炎及增生期间的骨质破坏为主的组织病理学表现。通过影像学的实验研究证明:A组术后8周时,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质破坏、椎旁脓肿、硬模、与脊髓受压的诊断敏感性都有意义。术后8周时,MRI对脊柱结核造成的骨质破坏与CT检查的诊断敏感性比较,P值>0.05,说明两者在术后8周这个时间段时对诊断骨质破坏的敏感性上无明显差异性,对于诊断椎旁脓肿与硬模、脊髓是受压的敏感性MRI>CT>X线;手术造模后第4周时MRI及MRI-DWI就出现异常信号,且兔脊柱成像时DWI序列中研究b值在600s/mm2左右时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第4、6、8周感染组病变椎体的ADC值高于正常椎体(P<0.05);通过对4类ADC图像及ADC值的比较分析,得出:用8个b值的DWI拟合出的ADC8b图其信噪比最高,图像质量最好;ADChigh值可以反映出病变椎体内部结核杆菌的活性;ADClow值随着时间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在低b值的DWI上,病变椎体内部血流灌注的增加比水分子运动受限对该值的贡献要明显;ADCperf值随着结核杆菌对脊柱椎体造成的破坏而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脊柱结核A组的实验兔的CT值和破骨细胞数间存在负相关、骨小梁体积分数和破骨细胞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通过对MRI灌注成像的参数分析得出:A组实验组术后4、6、8周除达峰时间(TTP)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以外,其他灌注参数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增加幅度高于B组对照组,且除达峰时间(TTP)与DWI中的ADCperf呈负相关外,首过强化率(Efirst)、首过强化速率(Vfirst)、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信号最大强化率(Emax)、信号增强率(SER)、增强峰值(PH)、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排泄率(washout)都与ADCperf呈正相关。结论:通过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局部种植结核分枝杆菌与腰椎间盘直接注入结核杆菌两种手术方法的实验研究,可以构建出兔脊柱结核模型,通过大体、解剖学、荧光定量PCR法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建造模型成功。其中在新西兰大白兔腰椎局部种植结核分枝杆菌脊柱结核模型的构建方法简便且成功率较高,对脊柱结核早期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等的动物实验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通过X线、CT与常规MRI及MRI-DWI、 MRI-PWI成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脊椎结核中的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检查敏感度。通过对MRI-DWI中多b值的分析及MRI-PWI中各参数的分析,可以对脊柱结核早期血流动力学做出定量指标的评价。为临床骨科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依据。
二、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平片与MRI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平片与MRI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在糖尿病足骨髓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糖尿病足骨髓炎与夏科氏关节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3)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检查方法 |
结果 |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
2 骨转移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分析如下 |
3 原发性骨淋巴瘤与骨转移瘤进行鉴别比较 |
讨论 |
1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特征 |
2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
3 原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
4 原发性骨淋巴瘤的临床治疗、预后情况 |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病理诊断结果 |
2.2 X线征象 |
2.3 CT表现 |
2.4 MRI表现 |
3 讨论 |
(5)创伤性骨髓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其诊断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从单家医院创伤性骨髓炎病人分析其病原菌在西南地区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微生物学特点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感染标本采集及诊断标准 |
四、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特征分析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二、一般资料 |
三、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着 |
致谢 |
(6)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骰骨骨髓水肿 |
3.2 骰骨骨折 |
3.3 骰骨骨髓炎 |
3.4 夏科节病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说明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7)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骰骨骨髓水肿 |
3.2 骰骨骨折 |
3.3 骰骨骨髓炎 |
3.4 夏科关节病 |
(8)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临床材料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模型的建立与组织病理学检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兔腰椎结核模型的早期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核磁共振灌注成像对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早期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平片与MRI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在糖尿病足骨髓炎中的应用[D]. 谢利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原发性骨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及与骨转移瘤的鉴别探究[D]. 张婷婷. 青岛大学, 2018(02)
- [4]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I影像对比分析[J]. 孙建宇,王金凤,董振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22)
- [5]创伤性骨髓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及其诊断特征研究[D]. 彭笳宸. 苏州大学, 2018(01)
- [6]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D]. 宋学文. 重庆医科大学, 2017(01)
- [7]糖尿病足患者骰骨病变的MRI和X线特征[J]. 宋学文,程庆丰,廖旦,韩永良,罗琦,刘义,曾春,王静杰,李咏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11)
- [8]不典型化脓性骨髓炎的CT诊断价值[J]. 韩正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56)
- [9]不典型骨髓炎的X线、CT和MR影像比较分析[J]. 范光文,姜妮妮,韩兵.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13)
- [10]多种影像学联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对脊柱结核早期的评价[D]. 刘晓晨.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