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技术用于临床医疗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朱全敬[1](2021)在《DNA和RNA甲基化传感分析技术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是指在不改变基因碱基排列顺序的情况下,通过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将甲基基团(-CH3)修饰到特定碱基上的过程,包括DNA甲基化、RNA甲基化等。在哺乳动物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胞嘧啶的第5个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ethyl Cytosine,m5C),而RNA甲基化则主要包括m6A、m7G、m5C、m1A、Um等几种类型,其中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和m5C是大多数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RNA修饰类型。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可抑制或促进基因的表达进而引起机体生物学功能的改变,在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RNA中m6A和m5C修饰水平的偏倚在生物钟的调控、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维持、以及许多人类复杂疾病(例如白血病、乳腺癌、肺癌、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元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甲基化水平异常的出现往往早于细胞水平的异常,因此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异常可以作为肿瘤等各类疾病早期诊断、分类和治疗的新靶标,如鼻咽癌RASSF1A、淋巴瘤PRDM1、膀胱癌HOXA9等基因甲基化已经成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标志物。因此,构建临床适宜的检测技术来分析DNA和RNA甲基化水平,对甲基化紊乱导致的各种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和去甲基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建立的DNA甲基化分析技术主要包括亚硫酸氢盐预处理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或质谱法、限制性酶切预处理法(MSRE)等。RNA甲基化检测方法主要有RNA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特定位点切割与夹板提取结合薄层色谱技术(SCARLET)、单核苷酸分辨率交联与免疫沉淀(miCLIP)等。虽然各有其优势,但均存在分析过程繁琐复杂、检测后庞大的数据处理、实验条件较苛刻等问题,导致其难以在临床实验室推广使用。因此,建立一种特异性好、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的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表观遗传紊乱类疾病早期诊断和去甲基化治疗的迫切需求。研究目的:针对目前DNA甲基化和RNA甲基化分析技术面临的瓶颈,本研究拟利用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操作便捷、分析速度快、易于临床实验室推广等优点,结合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增敏技术,实现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利用新型AuNPs/g-C3N4@rGO三元纳米复合材料优异的催化效率和良好的稳定性,构建具有临床推广使用前景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丰度分析技术。在单模态DNA甲基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免疫竞争体系的高特异性和DNA折纸技术的高效负载性,构建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PEC(Photoelecrochemical)传感技术,实现RNA中m6A和m5C的高灵敏、高特异同步分析,进一步提高甲基化在疾病早期检测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1、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分析技术研究(1)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2)采用金纳米粒子(AuNPs)和氧化石墨烯(GO)制备了纳米复合材料。(3)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数目分析研究。(4)电化学传感体系的条件优化和性能分析。2、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和AuNPs/g-C3N4@rGO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丰度分析技术研究(1)AuNPs/g-C3N4@rGO三元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2)电化学传感体系的构建以及不同信号放大策略的比较。(3)电化学传感体系的性能分析。(4)临床模拟标本的检测。3、基于免疫竞争和DNA折纸技术的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PEC传感技术研究(1)免疫竞争体系的构建。(2)H型纳米支架和DNA walker体系的构建及验证。(3)DNA折纸的构建以及验证。(4)PEC传感体系的构建及实验条件的优化。(5)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性能研究。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分析技术,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此方法能检出的最大DNA甲基化位点个数为7个,电信号与甲基化位点数目的关系为I(μA)=1.4272+1.7830*N,R2=0.9928,证明其能实现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的分析。2、基于AuNPs/g-C3N4@rGO复合材料和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成功构建了新型超灵敏电化学传感检测技术并用于单模态DNA甲基化丰度分析,在10-17-10-8M范围内,电信号响应强度与靶序列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μA)=8.3047+0.3431*log C(R2=0.994),其检测下限达到了8.6 a M。与现有检测技术相比较,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线性范围和更高的灵敏度,更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需求。3、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免疫竞争体系和DNA折纸技术的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PEC传感技术,实现了同一敏感界面m6A-RNA和m5C-RNA两种RNA甲基化修饰的并行检测,检测下限分别达到了1.96 f M和7.37 p M。并且与文献报道的其他分析技术相比较,本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可行性。研究结论:首先,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成功构建了能实现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分析的电化学传感技术。在此基础上,又利用新型AuNPs/g-C3N4@rGO三元纳米复合材料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结合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构建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重复性、特异性和临床应用前景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丰度分析技术。然后,基于免疫竞争体系的高特异性和DNA折纸技术的高效负载性能,构建了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PEC传感分析技术,实现了同一敏感界面m6A-RNA和m5C-RNA两种RNA修饰的高特异、高灵敏同步检测。极大地提高了甲基化异常在疾病早期的诊断价值,为表观遗传研究和临床甲基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樊彦艳[2](2020)在《基于石墨烯和Mxene的柔性传感器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柔性传感器在健康医疗监测、人体运动监测、人工智能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石墨烯的研究重点已经从材料制备转移到应用研究,基于石墨烯的传感器逐渐用于制备各种新型人体健康监测传感器。然而,这些石墨烯基传感器不仅在灵敏度、监测范围等关键指标上存在挑战,还缺少它们在人体生理信息监测上的全面应用研究。Mxene,作为一种类石墨烯的新型二维材料,同样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但将Mxene材料应用于柔性传感领域的研究甚少,实现Mxene材料在柔性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充满挑战。本论文根据不同柔性器件对活性材料的需求,基于二维材料石墨烯和Mxene在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上的优势,设计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结构及功能的柔性传感器件,并对器件的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展示了它们在柔性传感领域中的应用,为促进并拓展柔性传感器件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了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制备高灵敏柔性压力传感器为目标,将二维结构石墨烯和三维结构的织物有机结合,构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织物压力传感器。研究发现,该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量程大的特点,可以实现步态识别、指部按压等人体运动信息检测。(2)以石墨烯墨水作为应力传感材料,并与柔性衬底Ecoflex结合制备应力传感器,研究了应力传感器高灵敏度和宽检测范围相互矛盾的问题。通过“碎片-电阻”模型合理设计优化了其应力传感响应,实现了高拉伸性以及高拉伸下的高灵敏度。研究了应力传感性能及工作机制,实现了对人体微弱物理信号及对肢体运动等大应变物理信号的监测。(3)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柔性石墨烯眼压监测传感器,基于惠斯通电桥工作原理,通过建立模型、计算模拟和具体实验手段验证了该柔性传感器对眼压的静态及动态监测能力。初步实验结果证明该传感器性能稳定,具有重复性好、线性度好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可以实现长时间、连续性监测眼压,扩大了基于石墨烯的柔性传感技术在医疗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4)研究了基于多孔结构和化学修饰制备得到石墨烯基NO2气体传感器,制备得到的传感器具有低功耗、低检测限的特点,在室温下可以对低浓度的NO2气体快速做出响应,可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对有毒气体的监测,特别是对于肺部有疾病患者,有重要的意义。(5)以通过制备合成Ti3C2Tx薄膜,研究其在力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聚醚砜抽滤膜为基底,真空抽滤得到了柔韧性好的自支撑Ti3C2Tx薄膜,并且制备出了可同时对压缩应力、拉伸应力和弯曲应力等多种微信号检测的力学传感器。研究表明,该传感器能够快速、灵敏地监测人的多种生理状态(如脉搏、手势识别、微笑、发声等),在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及移动医疗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6)设计并制备了以多孔结构的丁苯橡胶海绵为宏观三维模板,通过浸涂的方法将二维层状Ti3C2Tx纳米片均匀地包覆到海绵的骨架表面,形成具有双重网络结构的Ti3C2Tx三维宏观组装体,制备了可对压力和应力同时响应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研究发现该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人体压力和应力生理信号监测的全覆盖。
黎欣[3](2020)在《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地普林(Aditoprim,ADP)作为一种新型的苄胺嘧啶类抗菌增效剂,与同类兽药相比安全性更高、抗菌效果更好,其特点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等,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上市。本课题在艾地普林原料药完成中试生产及前期开展的单复方注射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兽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化药、天然药物)》开展艾地普林注射液和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注射液的中试生产、产品质量研究及稳定性研究。为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一类新兽药的申报提供数据支持,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稳定、有效的合格产品。根据药物的溶解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确定注射液的组方。ADP注射液中ADP的含量为5%;辅料选用1,2-丙二醇作为助溶剂用量为30%;10%HCl为助溶剂用量为2.5%;亚硫酸氢钠为抗氧化剂用量为0.1%;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用量为0.18%;注射用水作为溶剂定容至规定体积。ADP-SMZ注射液中ADP的含量为2%,SMZ的含量为10%;辅料选用1,2-丙二醇作为助溶剂用量为50%;三乙醇胺作为溶解SMZ的助溶剂用量为9%;乳酸作为ADP的助溶剂用量为2%;泊洛沙姆作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5%;硫代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其用量为0.1%;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用量为0.18%;注射用水作为溶剂定容至规定体积。在实验室制备工艺的基础上,对注射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注射液性状、p H、稳定性、药物含量及有关物质的量来确定各关键步骤的工艺参数。确定配液温度为40℃、搅拌时间为30 min;过滤采用0.22μm的滤膜;灭菌条件为121℃灭菌30 min。对确定的工艺进行逐步放大验证,以保证此处方工艺的安全稳定。实验室工艺验证从100 m L放大到500m L然后放大到5 L,对每批次产品按照质量检测项目进行检查,合格后进行中试生产。于2019年2月底在河南后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符合GMP标准的制剂车间进行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中试生产。ADP注射液30 L/批共三批,规格为10 m L/支,得到批号20190225的注射液2827支、批号20190226的注射液2883支和批号20190227的注射液2835支。各批次收率分别为94.23%、96.10%、94.50%。ADP-SMZ注射液150 L/批,规格为10 m L/支,得到批号20190228的注射液14165支、批号20190301的注射液14202支、批号20190302的注射液14131支。各批次收率分别为94.43%、94.68%、94.21%。制剂的质量研究是制剂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的重要科学基础,通过对组方和工艺优化后的结果,能为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本课题建立了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及其有关物质的HPLC检测方法。此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较强的专属性,能适用于艾地普林、磺胺甲恶唑及其有关物质IMP-1、4-对氨基苯磺酸(Sulfanilic acid,SA)的分析检测。使用Agilent Eclipse XDB-Phenyl液相柱,柱温为30℃;紫外检测波长为283 nm,流动相为三乙胺:乙腈:水(1:150:849),使用磷酸调节溶液p H至6.50,采用等度洗脱法,流速为1.0 m L/min。在此色谱条件下,有关物质IMP-1和对氨基苯磺酸均能与主峰艾地普林和磺胺甲恶唑得到良好分离,且相邻峰之间的分离度超过1.5。按照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质量标准对三批中试产品进行有关项目考察。ADP注射液为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 H约为5.88,ADP药物含量为102.56%,有关物质含量为0.12%,按照制剂通则各项检测均合格,无溶血性及刺激性。ADP-SMZ注射液为浅黄色澄清透明液体,p H约为7.51,ADP和SMZ的药物含量分为101.56%和103.56%,有关物质含量为0.11%,按照制剂通则各项检测均合格,无溶血性,无刺激性。根据《兽药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对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的中试产品进行1个批次的影响因素试验和3批次的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研究。其中包材稳定性试验与加速试验和长期实验一同进行。观察了注射液的外观性状,测定了p H、药物含量、有关物质含量等。结果表明在高温下,中试产品ADP注射液颜色略微加深,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5%,需常温放置;在强光照射、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稳定;6个月加速试验药物含量降低3.51%、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1%、p H升高0.53;18个月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标准。中试产品ADP-SMZ注射液在高温下颜色略微加深,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8%,需常温放置;强光照射、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稳定;6个月加速试验药物总含量降低2.88%,有关物质含量增加0.25%,p H升高0.47;15个月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其各项质量指标符合标准。质量研究与处方、工艺流程的研究即相互独立又存在密切联系。通过以上研究,将艾地普林原料药制备成注射液,得到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ADP注射液和ADP-SMZ注射液,应用于临床作为猪呼吸道、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药物。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完整的制剂研究标准,对艾地普林单复方注射液进行科学的研制,确保制剂剂型的选择依据充分,组方合理,工艺稳定,生产过程可控,能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注射液中试生产的成功,是将实验室研究一步步的转化为可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基础,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药品的保障。临床研究表明,其应用范围较广,与同类制剂相比较而言更具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梁志明[4](2020)在《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科学、微电子学、神经生理学以及医疗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医疗监测为目的生物电信号记录技术的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癫痫等脑神经疾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颅内电极脑电记录对癫痫病灶的精确定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颅内脑电信号无创口长时间脑电记录,提高病灶定位的精确度,可以大大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和降低手术治疗对脑组织的损伤,对现有的临床工作有非常大的意义。因此,植入式多通道脑电记录系统的研制在癫痫诊疗应用中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脑电信号幅度小、源阻抗高,实现高频神经放电脉冲的捕捉,对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的低噪声以及高输入阻抗范围的宽带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记录电极所引入的直流失调、工频等干扰会严重影响脑电信号的记录质量,对模拟前端芯片的信号调理能力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本文从医疗诊断应用出发介绍了脑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及其电特性,分析了脑电信号的电极传感模型以及影响脑电信号完整性的干扰因素,重点研究脑电信号调理模拟前端芯片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以及抗干扰技术,实现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芯片整体性能的有效提高。为了深入了解电路中各功能模块以及元件参数和模拟前端斩波放大器各性能指标的关系,指导芯片设计过程的参数选择范围及调整方向,基于谐波传递矩阵(HTM)分析方法,分析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系统传递特性,得到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的频率补偿方法,并在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参数设计的经验基础上,定量分析补偿特性。提出了一种全集成的新型低噪声、低功耗、高输入阻抗的前端电路架构,由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斩波仪表放大器、低通滤波器、可编程增益放大器以及通道选择开关等组成。其中,为了满足高输入阻抗范围宽带化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结构,使前端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原始输入阻抗,在此基础上引入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电路,使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具有高输入阻抗宽带化的效果;针对脑电记录过程中共模干扰抑制的高性能要求,设计了共模反馈(CMFB)环路,使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共模抑制比(CMRR)以及输入共模摆幅容忍度;为抑制记录电极极化所产生的直流失调,设计了直流伺服环路(DSL),在直流伺服环路中设计了一种新型的4阶段开关电容积分器,使用小容量片上电容实现了较大的积分时间常数,从而使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高通截止频率延伸到了1Hz以下,并在积分OTA上采用全差分斩波放大结构抑制环路闪烁噪声;在闭环斩波结构的线性放大级中引入了微分型反馈环路,同时实现斩波仪表放大器的频率补偿以及纹波抑制。基于0.18μm CMOS工艺,针对设计的模拟前端芯片进行了两次流片验证。第一次芯片结构是三OTA两级闭环斩波仪表放大器的24通道模拟前端;第二次流片在第一次流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模拟前端芯片的输入阻抗,引入了负阻抗补偿阻抗提升技术。芯片测试结果显示,未引入负阻抗补偿前斩波放大器本身具有280MΩ的较高输入阻抗,引入补偿后提升到了5.7GΩ,并且在100Hz频率处仍然可以达到4.6GΩ,1GΩ输入阻抗的信号带宽为300Hz,达到或超过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该放大器结构具有较好的共模及电源抑制特性,在50Hz交流工频处CMRR为98d B,PSRR为83d B。最大输入共模电压容忍度≥320m Vpp,最大输入直流失调容忍范围大于±150m V。模拟前端的-3d B带宽为0.6Hz-5.4k Hz,增益从39.8-52.9d B可编程,中频带等效输入噪声谱密度为125n V/rt Hz,在0.5Hz-1k Hz积分带宽内的等效输入噪声为4.1μVrms。所实现的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的单通道功耗为1.8μW,所得到的噪声效率因子为5.3,电路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可编程放大器增益的配置,可以满足不同电极以及植入部位的应用需求。为了验证所设计芯片在生物电信号记录方面的性能,在没有使用右腿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基于三电极导联法进行了心电放大测试,通过示波器,在带限设置下测量所设计前端芯片的输出波形,得到较为清晰的心跳脉冲节律。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设计模拟前端电路在输入阻抗以及共模抑制特性方面的良好性能,为后期植入动物试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许刚[5](2020)在《无线无源柔性电化学传感器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材料、设计、工艺、电子等领域的长足进步,柔性电子器件取得了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穿戴式或植入式传感等新兴领域。相对于传统的穿戴式或植入式器件来说,这类器件具有超薄、柔性、可拉伸的特点,可与皮肤、脏器等表面完美贴合,提供精准检测的同时,可减低对机体的伤害,从而实现更加舒适的穿戴体验。在柔性电子发展的早期,监测目标主要是温度、压力、心电等生理参数。近年来,随着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穿戴式或植入式柔性电化学传感器件,从而实现了唾液、泪液、汗液、组织液、血液中的各种生化目标物质的检测,大大拓宽了柔性电子的应用范围。对于柔性电化学传感系统来说,电路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部分的柔性电化学传感系统都缺少电路部分,需要连接外部电化学工作站来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大大制约了系统在穿戴式和植入式方面的实际应用。近年来,随着电化学传感电路的集成化发展,出现了很多同时集成电路和电极的混合系统,可以实现完整的电化学传感功能。但是,它们大都需要锂电池供电,无法实现系统的完全柔性化和集成化。近场通讯(NFC)技术作为一种短距离无线电技术,可以同时实现无线的能量和数据传输。将NFC模块、电化学传感电路、柔性电极集成到一起,就可以在保证完整的电化学传感功能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的小型化、柔性化和集成化。因此,本文基于NFC技术、电化学传感技术和柔性电子技术,构建了一系列无线无源的柔性电化学传感系统,并利用这些系统实现了一系列创新性应用,例如汗液等多种生物体液的成分分析、重金属检测、气体监测以及伤口感染监测和治疗等。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并构建了用于汗液等生物液体成分分析的无线无源柔性电子贴片汗液、尿液、泪液等生物液体成分复杂,包含着丰富的生化物质,如代谢物、电解质、神经递质等,这些物质蕴含着丰富的生理信息。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NFC技术,电化学传感技术和印刷电子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两款无线、无源、柔性的电子贴片,可以实现汗液等多种生物液体中葡萄糖、Na+,K+,H+,Ca2+,Cl-等生化目标物的定量检测。贴片包括柔性印刷电路板和柔性可拉伸电极两部分。电极部分基于柔性可拉伸的PDMS基底,采用全印刷工艺构建而成,其上印刷有用于各种目标物检测的电化学传感电极,并进行了相应的电极修饰,以实现不同目标物的特异性检测。电极上的导线部分为银纳米线(AgNWs)和PDMS的复合物,可以在拉伸的同时保证电阻的稳定,有助于电化学信号的稳定传输。电路部分集成了 NFC模块及用于电化学传感的模拟前端,可以实现电化学信号的获取和处理,同时可以与智能手机之间进行无线的能量和数据传输。相比于已经报道的汗液传感设备,该系统实现了进一步的小型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未来可广泛应用于运动监测、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等领域。2.设计并构建了用于溶液中重金属检测的无源柔性标签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以及生命健康等领域,重金属检测一直是重要的问题。但是,当前缺乏方便有效的检测工具,难以对食品中的重金属进行快速原位检测。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NFC技术、阳极溶出方波脉冲伏安法(SWASV)和印刷电子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全集成的无线无源重金属检测标签。该标签柔性、小巧,可以贴附在各种容器的内壁,定量检测内部铅和镉的浓度。根据检测要求,我们设计了手机端的配套软件。当我们需要测试重金属浓度时,只需将智能手机靠近容器的外壁,就可以激活标签上的SWASV检测模块,实现现场快速便捷的重金属检测。该研究为重金属检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设计并构建了用于半定量气体传感的智能NFC标签商业化的NFC标签具有超低成本、无线无源、柔性化等特点,可以被具有NFC模块的智能手机激活和读取,但缺少生化传感能力。本文在商业化NFC标签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电路改造,将具有电化学传感特性的石墨烯叉指电极集成到NFC标签中,设计并构建了可以应用于半定量气体检测的智能NFC标签。同时,根据检测需求,设计了相应的手机端软件,将带有NFC模块的智能手机靠近该贴片,就可以实现对乙醇的半定量检测。该智能标签具有低成本、无线无源、柔性等特点,它为柔性电化学传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未来可广泛应用于呼出气中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或环境中的有机挥发性气体检测。4.设计并构建了用于感染监测和电控给药的闭环智能伤口敷料在临床上,慢性伤口感染一直是护理中的重要难题。对伤口感染程度的判断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同时,对伤口的治疗主要是口服用药或局部大剂量用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肝脏等器官的负担。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可同时用于伤口感染监测和治疗的智能伤口敷料。该敷料采用了多层堆叠的设计方式,包括柔性可拉伸电极层和柔性电路层。电路层集成了 NFC模块、电化学恒电位仪模块、电势测定法模块、电控释药模块以及温度传感器模块;电极层在聚酰亚胺(PI)基底上集成了尿酸电极,pH电极,以及药物控释电极,电极的导线部分采用了蛇形的设计,并使用了可拉伸的PDMS进行封装,保证生物相容性的同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形变。该敷料可以通过检测伤口表面的温度、pH和尿酸浓度来判断伤口的感染程度,并根据伤口感染程度来按需进行电控药物释放,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无需打开伤口的绷带,将带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靠近智能敷料附近,就可以无线获取伤口的感染情况,从而通过手机控制药物释放,达到抗菌消炎的目的。该无线、无源、柔性的智能敷料可以在临床伤口护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孟柯妤[6](2020)在《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率占所有死亡原因的首位,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面对心血管疾病的威胁,人们从最初的全力“治已病”转向聚焦“治未病”,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由于脉搏波蕴含着丰富的与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对其进行实时连续监测,能够及早发现心血管系统的异常,并及时预防或就医,避免重大病情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生理参数的医疗设备(动脉硬化检测仪、医疗心电监护仪等)测量准确度较高,但由于体积庞大、操作复杂等各种条件限制,通常不能实现便携式人体生理参数的监测。近年来,随着传感技术、电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可穿戴式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小型化、柔性化、舒适化等诸多需求,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致力于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在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旨在通过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实现人体心血管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本学位论文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研究了三类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相关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柔性薄膜式压力传感器。采用多层结构,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保护层、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中间摩擦层和聚乙烯对苯二酸脂(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基底摩擦层。利用PTFE材料的柔软和化学稳定特性,将多个PTFE矩形条带编织成网状结构,兼具间隙层和摩擦层的作用。当传感器受到外力作用时,交叉编织条带间的空隙受到挤压,使得条带相互聚拢,产生较大形变,且网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弹性回复能力,不仅能够为不同摩擦层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充分的间隙空间,还可与PET基底之间实现接触分离。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对传感器受力形变后不同摩擦层间的接触面积进行了分析,并对传感器受力形变分布和电势分布进行了仿真。进一步地,对编织条带数目和传感器制作材料进行了优化。传感器输出性能测试表明,当外界压强P<0.71 k Pa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达到45.7 m V/Pa,检测极限低至2.5 Pa。(2)研究了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采用多层膜结构,包括纳米半球修饰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PDMS)、纳米半球修饰的聚乙烯(polyethylene,PE)薄膜。利用阳极氧化铝模板(Anodic Aluminum Oxide,AAO)在材料表面制作微结构可降低材料表面的粘附性,缩短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同时,微结构的存在增加了摩擦层之间的间隙,为其产生形变提供相对运动空间,使得传感器能够感知到较宽范围内的压力信号。采用赫兹接触理论对纳米半球结构进行了理论受力分析,对传感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电势分布进行了仿真。通过实验测试结果可知,纳米半球结构的修饰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输出性能,灵敏度达到49.8 m V/Pa(<0.91 k Pa),最小压力检测极限可至3 Pa,具有宽频响应范围(0.5-30Hz)和快速响应时间(<6 ms)。(3)研究了织物压力传感器。由导电纤维缝制而成的多个独立花瓣结构摩擦层、尼龙圆环支撑层和镀银导电织物基底层构成,其中,尼龙圆环支撑层解决了传统织物传感器中由于纱线存在摩擦阻碍而导致较多的外界能量被纱线吸收的问题,为导电纤维受力后向周围产生形变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传感器导电纤维摩擦层设计为多个独立花瓣状,而不是整片状,由于每个独立的花瓣面积相对较小,当传感器受力后,作用于每片花瓣上的压强大,有利于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尤其适用于对微小压力信号的灵敏感测。利用赫兹理论对传感器受外力后摩擦层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对导电纤维缝制的整片状结构、条纹长度相同以及条纹长度不一致的独立花瓣结构的受力形变分布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地,对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包括缝制的花瓣数量、缝制花瓣条纹的导电纤维捻合匝数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单匝导电纤维缝制而成的六个花瓣结构的传感器,其输出性能最优,在较小的压力范围内(<4.3 k Pa),灵敏度可达到3.88 V/k Pa。(4)研制了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利用所研究的传感器对脉搏信号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基于网状结构的柔性可穿戴薄膜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脉搏信号;基于纳米半球结构的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测试了不同物体表面、不同按压力度以及不同手指的指腹脉搏信号;基于花瓣结构的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测试了不同人群和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信号。测试结果表明,三种传感器均可清晰地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特征点,显示了所研究的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强的适用性。将测试到的脉搏波与医疗监护仪所测得的脉搏波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保持高度一致。(5)针对所研究的脉搏传感器,在心血管疾病监测方面展开了相关应用研究。通过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特征点计算了心血管健康参数,包括反射波增强指数、K值、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并在医院采集了113名不同健康状况被测者(年龄分布在22-82岁之间)的脉搏波数据进行了参数测试。利用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血管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血压计算模型,通过将血压模型计算的结果与OMRON血压计测试的结果进行对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75/2.31%和1.52/2.11%,验证了所建立血压模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将织物压力传感器佩戴在被测者手腕处,能够清晰地捕捉到睡眠时的人体脉搏信号。提取脉搏波波形中的峰值点和谷值点并计算脉搏周期,而后与非睡眠呼吸事件引起的脉搏波峰-谷值和脉搏周期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被测者是否发生了睡眠呼吸事件。
李颖雪[7](2020)在《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膀胱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如今临床上诊断膀胱癌的金标准是膀胱镜检查,它具有一定的侵入性,病人在检测几天内很可能出现尿路感染和血尿等问题。由于患者尿液中存在明确的肿瘤特征标志物,开发基于尿液的膀胱癌标志物生物传感器为实现膀胱癌的无痛检测和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然而,尿液中的膀胱癌标志物含量极低,且背景干扰非常严重,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生物传感器件由于具有快速、廉价、便捷等优势,已经获得了各个行业的青睐,也为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带来了新的方案。近年来,基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非凡的电子特性,如快速响应,易于小型化和集成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晶体管与功能分子相结合构成的纳米生物传感器件很好地结合了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和晶体管信号放大的优势,可以同时充当传感器和放大器,在很小的电压变化下产生明显的沟道电流变化,从而实现高感测灵敏度。其中,基于铟镓锌氧化物的晶体管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制造、成本低廉且信号稳定性高等特点,成为了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热点,也为实现体液中微量的癌症特征分子的高灵敏检测带来了机会。本项研究中,我们构建了高性能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研究了其电学性能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识别分子功能化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了膀胱癌患者尿液中微量的特征标志物的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对膀胱癌患者和正常人的尿液样本进行了有效区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磁控溅射法在硅衬底上制备了铟镓锌氧化物薄膜,并构建了高性能的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铟镓锌氧化物薄膜的表面平整且粗糙度均一的特征为晶体管器件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晶体管器件也展现出良好的电学特性,如高场效应迁移率、电流开关比和极小的漏电流等,表明其具有极大的潜力用于构建纳米生物传感器并用于临床诊断。(2)在铟镓锌氧化物表面修饰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抗体分子,构建高稳定性的膀胱癌标志物晶体管生物传感器阵列,对膀胱癌的特征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了传感器件的重现性以及可以达到的检测限、灵敏度和诊断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膀胱癌患者和正常人尿液进行检测,实现了对膀胱癌患者和健康人尿液样品的区分。
何超[8](2019)在《用于摩檫电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印刷柔性电路设计与制备》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物联网和可穿戴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型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摩擦电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自供电传感单元,可以用于监测触觉、脉搏波等动作和人体生理参数,具有无需外界供电、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柔性化等优点,受到众多研究者关注,然而关于摩擦电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的柔性设计和制作鲜见文献报道。理论上,利用印刷法制造的电路可以满足可穿戴电子产品耐弯折、轻量化、可拉伸的迫切需求,同时比传统印制电路板的刻蚀铜箔法更加环保,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印刷电子线路在稳定性、抗弯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目前尚未获得广泛应用。为此,本文针对摩擦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其柔性电路进行研究,尝试使用印刷法将摩擦电传感器与信号采集电路制备于一张薄膜上,形成一体化的混合柔性电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在PET或PI柔性薄膜基底上采用PDMS材料、银浆电极制作了可以响应敲击动作的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结合传感器结构和信号产生原理分析了器件的输出信号特征,设计并实现了采用单片微处理器利用下降沿触发中断方式对摩擦电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实验证明,该电路方案可以有效采集到摩擦电传感器响应信号,由于具有简便实用、尺寸小、功耗低等优点,为摩擦电传感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新思路。(2)研究柔性印刷电路的制备技术,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论证了气流喷印球状银纳米颗粒与丝网印刷片状微米银粉制备电路的导电性、电流承载能力、电阻稳定性以及抗弯折性能的差异,发现了气流喷印纳米银颗粒由于电烧结与电迁移使得通电后电阻稳定性不佳的现象。通过选取通电稳定性更好的片状微米银粉作为柔性电路的导电材料,提高了印刷导线在弯折后的电阻稳定性。通过实验,做到了使用50微米宽的导线承载0.8安培电流,在逐步增压至熔断与八次对折条件下,导线的电阻基本不变。这样的抗弯折性能可以更好地满足柔性电路的应用要求。(3)研究一体化柔性混合电路的制作,从基材的选择与处理、电路印刷方法以及元器件连接三个方面优化了柔性印刷电路的制备集成方法。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包含摩擦电传感器及其信号采集单元的一体化柔性印刷电路,并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了稳定性与重复性测试,在100个测试样本条件下,响应准确率可达94%以上,得到了满足设计预期的结果。
宋佳[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某医院药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疾病的复杂化以及药品种类的多样化,医院药品库存或出现短缺,或供过于求导致积压和浪费,准确地掌握医院药品的需求规律对药品管理工作大有裨益,故正确预测药品的用量是医院管理者紧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数据应用的普及以及医院信息化管理的蓬勃发展,医院积累的数据量迅速增长,并以多种形式反映着患病情况、用药情况,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做挖掘,发现药品使用的知识、规律,以更科学、有效的办法达到药品管理的目的,成为医院管理者所正视的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研究问题之一。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为实现药品科学化管理结合时间序列方法设计了药品用量预测模型,药品的用量预测是从历史数据中提炼出药品需求量的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性去预测未来的用量。对医院而言,这是资源调配的重要参考。此外,预测某疾病就诊人次,从侧面掌握药品使用量的规律,以具有代表性的高血压疾病为例设计了高血压疾病的就诊人次预测模型,以期从另一角度掌握未来的药品需求量。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数据挖掘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及数据挖掘技术理论及常用分析方法,重点介绍本论文使用的时间序列方法。在研读了时间序列预测问题研究方法的文献基础上,从提取数据潜在时序性信息的角度,对医院药品历史用量统计分析以及运用数据挖掘工具——SPSS Modeler建立药品用量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接着对患者就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诊人次的角度考虑药品的需求,从而达到药品科学管理的目的。同样用SPSS Modeler建立就诊人次预测模型,并评价、分析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精准。最后,对医院药品信息化管理工作给出具体的决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掌握医院药品的用量有现实意义,医院可利用SPSS Modeler时间序列建模节点对药品用量做预测,进而强化药品管理。
谭伦[10](2019)在《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光纤自问世以来,因其对外界物理量的敏感特性,光纤传感技术也日新月异。光纤声压传感器是光纤传感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和传统的电声传感器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灵敏度高和抗电磁干扰等特点。现在光纤声压传感器已经广泛用于医疗诊断(医院CT室)、自然灾害预警以及一些易燃易爆的环境(油井)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需求,人们对高精度、体积小、低频段和灵敏度高的光纤声压传感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发展需求,介绍了传感器的一些应用场景,阐述了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通过回顾前人对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研究历程,总结了他们的研究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从膜片的形变入手,对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声压传感器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相关的仿真,讨论了膜片的材料、厚度和大小对传感器灵敏度以及频率响应的影响。考虑到光纤发散角带来的灵敏度降低,提出了基于光纤准直器的声学传感方案,对各种光纤准直器的耦合效果进行了测试,然后对传感探头整体进行了设计,包括对膜片光学和力学性质的研究,也对传感器外壳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接着对传感器中关键部分的电路进行了说明,包括光源的选取和产生、光电探测器以及对微弱信号的处理等。本文还测试了传感器在可听声波段线性度、稳定性以及频率响应,并利用声音的非线性效应和拍频原理对次声波段的响应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在0-2 Pa声压范围有着良好的线性输出,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5。10dB带宽的频率响应为1-10000 Hz,灵敏度最高可达320 mV/Pa。
二、电子技术用于临床医疗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用于临床医疗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DNA和RNA甲基化传感分析技术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传感技术 |
1.3 DNA纳米自组装技术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位点分析技术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维DNA自组装纳米催化剂和AUNPS/G-C_3N_4@RGO的单模态DNA甲基化丰度分析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免疫竞争和DNA折纸技术的多模态RNA甲基化联合检测PEC传感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DNA甲基化检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石墨烯和Mxene的柔性传感器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石墨烯概述 |
1.1.1 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能 |
1.1.2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1.2 Mxene概述 |
1.2.1 Mxene材料的结构及性能 |
1.2.2 Mxene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 基于石墨烯及Mxene的柔性传感器研究现状 |
1.3.1 基于石墨烯及Mxene的柔性力学传感器 |
1.3.2 基于石墨烯的柔性气体传感器 |
1.3.3 基于石墨烯及Mxene的柔性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基于石墨烯墨水的织物压力传感器 |
2.1 引言 |
2.2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制备 |
2.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2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制备工艺 |
2.3 石墨烯织物表征 |
2.3.1 石墨烯织物形貌分析 |
2.3.2 石墨烯织物拉曼表征 |
2.4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的力电性能与应用 |
2.4.1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测试平台 |
2.4.2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的力电性能 |
2.4.3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
2.5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传感机制分析 |
2.5.1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 |
2.5.2 石墨烯织物压力传感器建模与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石墨烯墨水的应力传感器 |
3.1 引言 |
3.2 基于石墨烯墨水的应力传感器制备 |
3.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2 石墨烯应力传感器制备工艺 |
3.3 石墨烯应力传感材料表征 |
3.3.1 石墨烯应力传感材料形貌表征 |
3.3.2 石墨烯应力传感材料拉曼表征 |
3.4 基于石墨烯墨水的应力传感器的性能 |
3.4.1 石墨烯应力传感器的电学性能测量 |
3.4.2 石墨烯应力传感器的理论分析 |
3.5 石墨烯应力传感器应用 |
3.5.1 微弱人体生理信号监测 |
3.5.2 大变形运动监测 |
3.6 本章小结 |
4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 |
4.1 引言 |
4.2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模型设计 |
4.2.1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4.2.2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设计 |
4.2.3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模型仿真 |
4.3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制备 |
4.3.1 基于超声雾化器的喷涂沉积系统搭建 |
4.3.2 硬掩模版二次对准平台搭建 |
4.3.3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制备 |
4.4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性能表征 |
4.4.1 石墨烯传感功能层表征 |
4.4.2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力电性能测试平台 |
4.4.3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力电性能测试及分析 |
4.4.4 石墨烯隐形眼镜式眼压监测传感器温度生物兼容性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多孔石墨烯NO_2气体传感器 |
5.1 引言 |
5.2 多孔石墨烯NO_2气体传感器制备 |
5.2.1 主要实验材料 |
5.2.2 多孔石墨烯N02气体传感器制备 |
5.3 多孔石墨烯材料表征 |
5.3.1 多孔石墨烯形貌表征 |
5.3.2 多孔石墨烯拉曼表征 |
5.4 多孔石墨烯NO_2气体传感器测试 |
5.4.1 灵敏度与响应时间标定 |
5.4.2 选择性与稳定性测试 |
5.5 多孔石墨烯NO_2气体传感器传感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的力学传感器 |
6.1 引言 |
6.2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的力学传感器 |
6.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 |
6.2.2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制备 |
6.2.3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力学传感器制备 |
6.3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表征 |
6.3.1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形貌表征 |
6.3.2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成分表征 |
6.4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力学传感器性能与应用 |
6.4.1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力学传感器性能 |
6.4.2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力学传感器的应用 |
6.4.3 自支撑Ti_3C_2T_x薄膜力学传感器传感机理 |
6.5 本章小结 |
7 基于Ti_3C_2T_x-SBR的力学传感器 |
7.1 引言 |
7.2 基于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 |
7.2.1 主要实验材料和设备 |
7.2.2 Ti_3C_2T_x溶液制备工艺 |
7.2.3 基于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制备工艺 |
7.3 Ti_3C_2T_x-SBR复合海绵表征 |
7.3.1 Ti_3C_2T_x-SBR形貌表征 |
7.3.2 Ti_3C_2T_x-SBR成分表征 |
7.4 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性能与应用 |
7.4.1 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压缩性能 |
7.4.2 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拉伸性能 |
7.4.3 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应用 |
7.5 Ti_3C_2T_x-SBR的多功能力学传感器传感原理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
1.2.1 艾地普林和磺胺甲恶唑的研究进展 |
1.2.2 磺胺类复方制剂的研究进展 |
1.2.3 中试放大的研究进展 |
1.2.4 注射液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设备 |
2.2 药品与试剂 |
2.2.1 试验药品 |
2.2.2 试验试剂 |
2.3 中试工艺研究 |
2.3.1 ADP注射液的组方优化 |
2.3.2 ADP-SMZ注射液的组方优化 |
2.3.3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
2.3.4 注射液制备的工艺优化 |
2.3.5 注射液制备的工艺验证及中试生产 |
2.4 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的质量研究 |
2.4.1 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
2.4.2 ADP和SMZ的鉴别 |
2.4.3 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
2.4.4 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 |
2.4.5 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
2.4.6 装量差异检查 |
2.4.7 热原检查 |
2.4.8 注射液中有关物质检查 |
2.4.9 含量测定 |
2.4.10 注射液溶血性试验 |
2.4.11 注射液的刺激性试验 |
2.5 中试产品稳定性研究 |
2.5.1 影响因素试验 |
2.5.2 加速试验 |
2.5.3 长期试验 |
2.5.4 包材相容性试验 |
3 结果 |
3.1 注射液中试工艺研究 |
3.1.2 ADP注射液的组方 |
3.1.3 ADP-SMZ注射液组方 |
3.1.4 原辅料相容性考察 |
3.1.5 注射液制备工艺流程 |
3.1.6 注射液实验室工艺验证 |
3.1.7 GMP车间中试生产 |
3.2 ADP注射液质量考察 |
3.2.1 ADP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
3.2.2 ADP注射液的鉴别 |
3.2.3 ADP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
3.2.4 ADP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 |
3.2.5 ADP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
3.2.6 ADP注射液的装量差异检查 |
3.2.7 ADP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
3.2.8 ADP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检查 |
3.2.9 ADP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3.2.10 ADP注射液的溶血性试验 |
3.2.11 ADP注射液的刺激性检测 |
3.3 ADP-SMZ注射液质量检测 |
3.3.1 ADP-SMZ注射液的外观性状 |
3.3.2 ADP-SMZ注射液的鉴别 |
3.3.3 ADP-SMZ注射液的可见异物检查 |
3.3.4 ADP-SMZ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检查 |
3.3.5 ADP-SMZ注射液的无菌检查 |
3.3.6 ADP-SMZ注射液的装量差异检查 |
3.3.7 ADP-SMZ注射液的热原检查 |
3.3.8 ADP-SMZ注射液的有关物质检查 |
3.3.9 ADP-SMZ注射液的含量测定 |
3.3.10 ADP-SMZ注射液的溶血性 |
3.3.11 ADP-SMZ注射液的刺激性 |
3.4 注射液的HPLC检测方法考察 |
3.4.1 有关物质方法学考察 |
3.4.2 注射液含量检测方法学考察 |
3.5 稳定性评价 |
3.5.1 ADP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
3.5.2 ADP-SMZ注射的液稳定性试验 |
4 讨论 |
4.1 组方和工艺优化分析 |
4.2 有关物质检测分析 |
4.3 注射液稳定性分析 |
5 全文总结 |
6 文献综述-兽用抗菌增效剂制剂的研究进展 |
6.1 甲氧苄啶 |
6.1.1 磺胺氯吡嗪钠-甲氧苄啶可溶性粉 |
6.1.2 恩诺沙星-甲氧苄啶颗粒剂 |
6.1.3 头孢噻呋-甲氧苄啶注射剂 |
6.1.4 海南霉素钠-甲氧苄啶溶液 |
6.1.5 氟苯尼考-甲氧苄啶长效注射液 |
6.1.6 恩诺沙星-乳酸甲氧苄啶溶液 |
6.1.7 琥乙红霉素-乳酸甲氧苄啶纳米乳 |
6.2 二甲氧苄啶 |
6.2.1 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可溶性粉 |
6.2.2 磺胺氯吡嗪钠-二甲氧苄啶溶液 |
6.2.3 磺胺对甲氧嘧啶-二甲氧苄啶预混剂 |
6.3 艾地普林 |
6.4 其他 |
6.4.1 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穿心莲联用 |
6.4.2 青蒿素-二甲氧苄啶联用 |
6.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Ⅰ 研究生简介 |
附录 Ⅱ 注射液质量标准 |
(4)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技术现状 |
1.2.2 国内研究技术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脑电传感理论及调理方案分析 |
2.1 脑电信号特征 |
2.1.1 脑电信号的产生 |
2.1.2 脑电信号的电特性 |
2.1.3 脑电信号的医疗诊断应用 |
2.2 记录电极传感特性分析 |
2.2.1 记录电极传感模型 |
2.2.2 记录电极信号传感特性 |
2.2.3 脑电传感信号完整性分析 |
2.3 植入式多通道脑电信号记录系统 |
2.4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
2.4.1 脑电信号调理方案 |
2.4.2 脑电信号记录模拟前端电路指标要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入式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设计关键技术 |
3.1 全集成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
3.2 前端电路关键电路模块分析 |
3.2.1 低噪声低功耗仪表放大器 |
3.2.2 低通滤波器 |
3.2.3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
3.3 斩波放大器的系统分析方法 |
3.3.1 HTM模型理论 |
3.3.2 斩波器的HTM模型 |
3.3.3 开环斩波系统的HTM模型 |
3.3.4 两级闭环斩波放大器HTM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脑电信号记录前端电路系统芯片研究与设计 |
4.1 模拟前端电路架构 |
4.2 斩波仪表放大器 |
4.2.1 斩波仪表放大器主要放大电路分析 |
4.2.2 直流伺服环路 |
4.2.3 频率补偿及纹波抑制 |
4.2.4 阻抗提升电路设计与分析 |
4.3 低通滤波器 |
4.4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 |
4.5 多通道选择开关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
5.1 24通道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
5.2 负阻抗补偿模拟前端芯片版图设计及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无线无源柔性电化学传感器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柔性电子技术 |
1.2.1 柔性电子器件的力学特性 |
1.2.2 柔性电子器件的电学特性 |
1.2.3 柔性电子器件的封装方法 |
1.2.4 柔性电子器件的人体集成 |
1.2.5 柔性电子器件的应用 |
1.3 电化学传感技术 |
1.3.1 电化学电极 |
1.3.2 电化学方法 |
1.3.3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电化学传感系统 |
1.4 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器件 |
1.4.1 用于汗液成分分析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 |
1.4.2 用于唾液成分分析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 |
1.4.3 用于泪液成分分析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 |
1.4.4 用于组织液成分分析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 |
1.4.5 用于伤口监测与治疗的柔性可穿戴电化学传感系统 |
1.5 基于NFC技术的无线无源生化传感技术 |
1.5.1 NFC技术 |
1.5.2 基于NFC的柔性电子器件在气体传感方面的应用 |
1.5.3 基于NFC的柔性电子器件在穿戴传感方面的应用 |
1.5.4 基于NFC的柔性电子器件在植入传感方面的应用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用于汗液成分分析的无线无源柔性电子贴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无线供电测试 |
2.2.2 电路设计方案 |
2.2.3 数据传输过程及软件APP设计 |
2.2.4 电极全印刷流程 |
2.2.5 电极机械和力学性能测试 |
2.2.6 电极表面的生化修饰 |
2.2.7 传感器基本特性测试 |
2.2.8 柔性电子贴片的整体稳定性测试 |
2.2.9 在体汗液成分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柔性电子贴片的系统整体设计 |
2.3.2 柔性电路的电磁性能测试 |
2.3.3 可拉伸电极阵列构建及测试 |
2.3.4 传感电极的生化修饰 |
2.3.5 传感器性能测试 |
2.3.6 在体汗液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于多种生物液体成分分析的无线无源柔性电子贴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柔性电子贴片的系统设计 |
3.2.2 可拉伸电极阵列构建 |
3.2.3 离子选择电极表面修饰 |
3.2.4 柔性电子贴片的机械和电学性能测试 |
3.2.5 离子选择电极的传感性能测试 |
3.2.6 利用柔性电子贴片进行实际样本测试 |
3.3 结果和讨论 |
3.3.1 柔性电子贴片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测试 |
3.3.2 Ca~(2+)传感器的传感特性测试 |
3.3.3 Cl~-传感器的传感特性测试 |
3.3.4 利用柔性电子贴片进行实际样本检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用于溶液中重金属检测的无源柔性标签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无源柔性标签的电路设计 |
4.2.3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电极阵列构建 |
4.2.4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电极修饰 |
4.2.5 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电极表征 |
4.2.6 不同容器中重金属离子的原位检测 |
4.2.7 方波脉冲伏安法中的峰值电流计算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全集成、无线、无源的柔性电化学标签 |
4.3.2 无源SWASV电路的验证 |
4.3.3 柔性电极阵列的修饰和表征 |
4.3.4 利用该标签进行铅和镉的电化学分析 |
4.3.5 不同容器中铅和镉的无线原位检测 |
4.3.6 未来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用于半定量气体传感的无线无源NFC标签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NFC标签传感器构建 |
5.2.2 NFC标签传感器阵列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单一浓度乙醇气体检测 |
5.3.2 乙醇气体半定量检测 |
5.3.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用于感染监测和电控给药的闭环智能伤口敷料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智能伤口敷料的柔性电路设计 |
6.2.2 智能伤口敷料的电极阵列构建 |
6.2.3 智能伤口敷料的电极修饰方法 |
6.2.4 温度、pH和尿酸传感器特性测试 |
6.2.5 药物控释电极的体外表征和测试 |
6.2.6 利用智能伤口敷料进行体外抗菌实验 |
6.2.7 利用智能伤口敷料进行动物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智能伤口敷料的系统整体设计 |
6.3.2 可拉伸电极阵列的制作和修饰 |
6.3.3 尿酸、pH和温度传感器特性测试 |
6.3.4 电控药物释放模块的表征和测试 |
6.3.5 利用智能伤口敷料进行体外抗菌实验 |
6.3.6 利用智能伤口敷料进行动物实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
1.2.2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
1.2.3 基于脉搏波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方法 |
1.3 血压测量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有创血压测量方法 |
1.3.2 无创血压测量方法 |
1.3.3 基于脉搏波的无创血压测量方法 |
1.4 睡眠健康状况及监测技术的研究 |
1.4.1 睡眠及睡眠障碍 |
1.4.2 传统睡眠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3 基于脉搏波的睡眠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柔性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5.1 压阻式柔性传感技术 |
1.5.2 电容式柔性传感技术 |
1.5.3 压电式柔性传感技术 |
1.6 基于摩擦起电效应的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6.1 基本原理、结构 |
1.6.2 基于摩擦起电效应的柔性压力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7 可穿戴传感器态势分析(SWOT) |
1.8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2 基于网状结构的可穿戴薄膜式压力传感器 |
2.1 引言 |
2.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
2.2.2 力学分析 |
2.2.3 电学分析 |
2.3 传感器输出性能测试 |
2.3.1 实验测试系统 |
2.3.2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纳米半球结构的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 |
3.1 引言 |
3.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
3.2.2 力学分析 |
3.2.3 电学分析 |
3.3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花瓣结构的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 |
4.1 引言 |
4.2 传感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4.2.1 传感器结构及制备 |
4.2.2 力学分析 |
4.2.3 电学分析 |
4.3 输出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柔性压力传感器的人体体表脉搏传感 |
5.1 引言 |
5.2 脉搏波基础理论 |
5.3 可穿戴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 |
5.4 可穿戴薄膜式压力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
5.4.1 不同部位脉搏波测试 |
5.4.2 同一区域不同位置脉搏波测试 |
5.4.3 不同人群脉搏波测试 |
5.5 指腹按压式脉搏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
5.5.1 不同物体表面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
5.5.2 不同手指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
5.5.3 不同人群的指腹脉搏波测试 |
5.6 可穿戴织物压力传感器脉搏波测试 |
5.6.1 不同人群的不同部位脉搏波测试 |
5.6.2 外界扰动时的脉搏波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脉搏波的心血管系统及睡眠健康状况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心血管动力学参数 |
6.3 心血管健康参数测量及结果分析 |
6.4 基于脉搏波的睡眠呼吸事件监测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113名被测者血压测试结果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C.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
D.参加的课题 |
E.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膀胱癌概述 |
1.2.1 液体活检研究概述 |
1.2.2 膀胱癌标志物研究 |
1.2.3 膀胱癌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1.3 生物传感器概述 |
1.3.1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
1.3.2 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工作原理 |
1.3.3 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参数 |
1.3.4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 |
1.3.5 场效应晶体管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4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概述 |
1.4.1 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概述 |
1.4.2 铟镓锌氧化物材料的优势 |
1.4.3 铟镓锌氧化物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重点 |
第二章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制备 |
2.3 结构表征与测试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迁移率计算 |
2.4.2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表征 |
2.4.3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工作曲线 |
2.4.4 铟镓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的稳定性研究 |
2.5 结论与展望 |
第三章 铟镓锌氧化物晶体管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制备 |
3.2.4 PDMS微流通道的制备 |
3.2.5 尿液预处理 |
3.2.6 膀胱癌标志物检测 |
3.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结构表征 |
3.4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传感性能研究 |
3.4.1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膀胱癌标志物的传感性能研究 |
3.4.2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的特异性评估 |
3.4.3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膀胱癌标志物的实时传感 |
3.4.4 IGZO TFTs生物传感器件对尿液样本的检测 |
3.5 结论与展望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8)用于摩檫电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印刷柔性电路设计与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摩擦电传感器及其研究现状 |
1.2.1 摩擦起电效应和摩擦电器件 |
1.2.2 摩擦电器件工作模式 |
1.2.3 摩擦电传感器研究现状 |
1.3 印刷柔性电路研究现状 |
1.3.1 印刷电子技术概述 |
1.3.2 印刷柔性电路稳定性 |
1.3.3 柔性混合制造电路 |
1.4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摩擦电传感器信号采集 |
2.1 摩擦电传感器概述 |
2.2 摩擦电传感器信号形成机理 |
2.3 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信号原理与制备 |
2.3.1 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工作原理 |
2.3.2 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的制备 |
2.3.3 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信号特性 |
2.4 单电极摩擦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原型 |
2.5 本章小结 |
3 摩擦电传感器电路的印刷柔性制备研究 |
3.1 柔性导电线路的印刷法制备 |
3.1.1 可印刷的导电材料 |
3.1.2 印刷方法 |
3.2 印刷电路电流承载稳定性分析 |
3.2.1 实验方法 |
3.2.2 气流喷印纳米银导电线路的通电稳定性分析 |
3.2.3 丝网印刷微米银导电线路的通电稳定性分析 |
3.3 印刷电路抗弯折能力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摩擦电传感器电路的柔性印刷制备与集成 |
4.1 柔性混合电路的制作流程 |
4.2 基材的选择与处理 |
4.3 电路印刷研究 |
4.4 一体化电路设计与制备 |
4.4.1 可行性分析 |
4.4.2 一体化电路制备 |
4.4.3 一体化电路功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内容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某医院药品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医院药品信息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2.2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数据挖掘技术 |
2.1.1 数据挖掘概述 |
2.1.2 数据挖掘任务 |
2.1.3 数据挖掘的基本流程 |
2.1.4 数据挖掘软件工具介绍 |
2.2 数据挖掘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文献总结 |
2.3 时间序列分析法 |
2.3.1 时间序列简介 |
2.3.2 时间序列分析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
2.3.3 SPSS Modeler时间序列模型 |
3 药品用量统计分析及用量预测模型研究 |
3.1 数据来源与安全性处理 |
3.2 数据预处理 |
3.2.1 数据收集 |
3.2.2 数据分析 |
3.3 基于SPSS Modeler的建模实现过程 |
3.4 预测模型的评价及结果分析 |
3.5 重新应用时间序列模型 |
4 患者就诊情况统计分析及就诊人次预测模型研究 |
4.1 数据来源与安全性处理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数据收集 |
4.2.2 数据分析 |
4.3 基于SPSS Modeler的建模实现过程 |
4.4 预测模型的评价及预测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药品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 |
5.2 药品信息化管理策略改进 |
5.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研究意义 |
1.2 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发展动态 |
1.3 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
2 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
2.1 光纤声压传感器的基本结构 |
2.2 传感材料的物理特性 |
2.3 传感器调制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光纤声压传感器的设计与研制 |
3.1 光纤的选择 |
3.2 传感探头的设计 |
3.3 传感器中的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光纤声压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4.1 传感器可听声频段特性研究 |
4.2 传感器次声频段特性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声压传感器水下探测应用实验研究 |
5.1 螺旋桨转动的流场分析 |
5.2 水下扰动实验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子技术用于临床医疗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DNA和RNA甲基化传感分析技术的构建与应用[D]. 朱全敬.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2)
- [2]基于石墨烯和Mxene的柔性传感器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D]. 樊彦艳.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1)
- [3]艾地普林单方和复方注射液中试生产及质量研究[D]. 黎欣.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用于植入式脑电记录的低噪声高输入阻抗模拟前端芯片的研究与设计[D]. 梁志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无线无源柔性电化学传感器件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D]. 许刚. 浙江大学, 2020(01)
- [6]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体表脉搏传感技术研究[D]. 孟柯妤. 重庆大学, 2020(02)
- [7]铟镓锌氧化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李颖雪. 武汉大学, 2020(06)
- [8]用于摩檫电传感器信号采集的印刷柔性电路设计与制备[D]. 何超.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7)
- [9]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某医院药品管理研究[D]. 宋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10]低频光纤声压传感器的研究[D]. 谭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