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野外数据,以岩石学、矿床学、岩石地球化学等学科为依据,系统分析了河北峪耳崖金矿矿体的主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成矿地质体、成岩成矿年龄等,探讨了峪耳崖金矿金的迁移、沉淀机制和成矿物质来源。峪耳崖金矿矿区的复式岩体主要为花岗岩,分为早期的白色花岗岩和晚期的红色花岗岩两种,两者为侵入关系,化学成分相似,具有壳源特征,形成于部分熔融作用,为同源花岗岩,符合碱性A型花岗岩的特征。峪耳崖岩体的形成年代在173 Ma左右,成矿时代为167Ma左右,矿体的形成时间晚于岩体;矿体的空间分布也受到岩体的控制和制约。铅同位素测试显示,花岗岩体与矿体具有一致性,根据花岗岩与金矿体的化学成分、元素特征等进行对比,可以判断矿体与岩体系来自于同一母源,花岗岩即为峪耳崖金矿的成矿地质体。峪耳崖金矿的成矿热液以岩浆水为主,混入少量天水,成矿热液中以H2O和CO2为主。成矿温度属于中温,成矿深度约6.5千米。根据对矿体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激光拉曼、盐度密度等测试,认为峪耳崖金矿为一中温热液型矿床。峪耳崖金矿体硫同位素测试显示,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有壳源硫的混入,说明峪耳崖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球深部。由于华北断陷的形成,使岩石圈上部压力减小,岩浆上涌,中生代花岗岩的大规模侵位,带动了深源成矿物质随岩浆向上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不断改变,围岩压力不断变小,到达某一平衡点,岩浆中的金元素便沉淀析出,在适合的构造位置成矿。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前言1.1 研究区基本情况1.2 峪耳崖金矿研究历史1.3 现存问题1.4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1.5 完成工作量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2.1 地层2.1.1 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系2.1.2 中晚元古代沉积盖层2.2 构造2.2.1 基底构造2.2.2 盖层构造2.2.3 断裂构造2.3 岩浆岩2.3.1 太古代岩浆岩2.3.2 印支期岩浆岩2.3.3 燕山期岩浆岩第三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3.1 矿区地层3.2 矿区构造3.3 矿区岩浆岩3.3.1 二长花岗岩3.3.2 钾长花岗岩3.3.3 黑云母花岗岩3.4 矿体特征3.5 矿化类型3.5.1 含金黄铁矿细脉浸染型3.5.2 含金黄铁矿石英脉型3.5.3 含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3.5.4 黄铁矿碳酸岩脉型3.6 矿石矿物3.6.1 银金矿3.6.2 黄铁矿3.6.3 碲铋矿3.6.4 黄铜矿3.6.5 闪锌矿3.6.6 方铅矿3.7 脉石矿物第四章 峪耳崖金矿矿体地球化学特征4.1 主量元素特征4.2 微量元素特征4.3 稀土元素特征4.4 成矿年代4.5 成矿地质体第五章 峪耳崖金矿成矿流体与成矿热(动)力学5.1 围岩蚀变5.1.1 蚀变岩类型5.1.2 蚀变岩特征5.2 流体包裹体特征5.2.1 岩相学特征5.2.2 显微测温5.2.3 包裹体的盐度与密度5.3 流体包裹体成分5.3.1 激光拉曼分析5.3.2 包裹体群体分析5.4 成矿压力和深度还原5.4.1 成矿压力5.4.2 成矿深度5.5 稳定同位素特征5.5.1 氢氧同位素5.5.2 硫同位素5.5.3 铅同位素5.6 成矿物质及来源5.7 金的迁移与沉淀机制5.7.1 金的迁移机制5.7.2 金的沉淀机制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峪耳崖金矿论文; 地球化学论文; 成矿物质来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