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质水论文-郑思远,李斌,曹秀岭,陈友淦,童峰

介质水论文-郑思远,李斌,曹秀岭,陈友淦,童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介质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声网络,试验平台,跨介质,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介质水论文文献综述

郑思远,李斌,曹秀岭,陈友淦,童峰[1](2018)在《跨介质水声网络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进行真实的水下网络系统试验较为困难,近年来提出的众多专门针对水声网络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和路由协议大多只有仿真结果。为了便于在真实的水下环境中对通信性能、网络协议等研究进行评估分析,以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中网络化环境参数获取作为应用背景,设计并构建了一个跨介质水声网络试验平台,实现了水下网络和岸上控制中心的连接,介绍了水声网络平台技术方案及软硬件实现,并进行了试验平台的湖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了该平台进行跨介质水声网络性能评估、测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水下无人系统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潘梦绮,黄权中,冯榕,黄冠华[2](2017)在《基于热示踪的饱和层状介质水热参数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介质的水热运移参数是影响介质中水热运动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热示踪方法,开展了稳定流场条件下饱和层状石英砂的热示踪实验,分别采用热电偶与热成像两种方法测定了砂箱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同时结合HYDRUS模型的反问题算法对层状石英砂的水热运移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当介质中存在细粒夹层时,热成像图像能反映非均匀流场中热流峰面在分层界面处出现的"收束"现象;层状介质中的细颗粒夹层可导致热流锋面沿水流方向迁移速率下降、热量沿垂直于水流方向运移范围加大、温度分布更均匀。同时对于热源持续输入的系统,热成像温度在前期能较好的反映层状介质对水流运动的影响。将热示踪与HYDRUS模型相结合可较好地用于反演介质水热运移参数,反演所得的饱和导水率估值随粒径的减小显着降低,纵向热弥散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横向热弥散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纵横弥散比变化范围在10~120之间,且纵横弥散比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大。对细砂饱和导水率的估计不足及热量损失是造成水流通量估计误差的主要原因,在模拟模型中增加细砂层测点数量可显着降低水流通量的估计误差。本研究可为非均质介质中水热迁移过程模拟与参数反演提供相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孙强[3](2016)在《不同溶洞尺寸缝洞介质水驱油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其油水两相流动情况不同于常规砂岩油藏。在目前的实验室条件下,很难对该类油藏中的裂缝溶洞的配比关系进行识别,国内外一般是通过简化后的物理模型,来研究这类油藏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流动情况。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实际储层的地质资料,制作了不同溶洞尺寸的缝洞介质有机玻璃模型,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开展了多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溶洞直径,裂缝倾角,油水黏度比和注入速度四个因素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6年16期)

王飞[4](2015)在《松散岩类孔隙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动力弥散系数为表征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迁移、分布的重要参数。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该参数随研究时间、空间范围变化而具有尺度效应。如果能够准确把握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变化规律,无疑将有助于为该类含水介质地下水的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和污染防治提供基本参数和理论依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现场弥散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松散岩类孔隙含水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尺度效应进行了研究。(1)室内弥散试验结果表明:①渗透性较好的松散沉积物中,溶质浓度不是弥散系数确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当溶质由510mg/L增至2040mg/L时,弥散系数仅增加1.1-15.7%。②调整孔隙介质骨架构成,试验柱体弥散度随砂柱中粘土混合比例增加而降低,粒径为0.25~0.5mm砂弥散度为4.48cm,随混入粒径5~50μm粘土体积比由1/9增至1/5,介质平均弥散度降至2.97~1.845cm。③确定的孔隙含水介质中,渗流速度为水动力弥散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调整弥散柱体渗流速度由0.026cm/min增至0.051cm/min,弥散系数增大了2.29~2.32倍。④弥散空间尺度效应仅存在于非均质孔隙介质较远距离运移过程中,实验室采用粒度分布较均匀孔隙介质进行的短距离弥散试验,实质为模拟均匀介质的水动力弥散过程,不会出现弥散空间尺度效应。平均粒径0.25~0.5mm砂及砂混粘土(平均粒径5-50pmm)在运移距离为0.8~1.2m时进行水动力弥散试验,弥散度随示踪剂迁移距离增加基本保持稳定。(2)现场弥散试验结果显示,示踪剂投加孔下游1m、10m和40m运移范围确定的纵向水动力弥散度分别为0.069m、0.519m和0.969m。随溶质运移距离增加10~40倍,弥散度增大7.5~14倍,研究区水动力弥散空间尺度效应明显。(3)结合现场弥散系数随运移距离变化特点,根据分维度公式确定研究区弥散度αL与运移距离L满足函数关系αL=10-1.122·L0.733。根据该函数关系,可估算研究区不同运移距离弥散度,为同类型含水介质溶质运移模拟参数选取提供依据。(4)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采用Modflow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现场弥散试验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受弥散空间尺度效应影响,以现场lm及40m溶质运移距离确定的弥散度作为模型参数均无法较好的模拟示踪剂投放孔下游40m位置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实测情况。采用研究区弥散度分维度公式求取40m运移距离算术平均弥散度α,以α作为模型弥散度进行溶质运移模拟,模拟结果可较客观地反映溶质运移起始点下游40m位置浓度随时间变化。由此可见,在该类含水介质中进行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时,以前述函数关系先估研究范围内算术平均弥散度α,进而以α作为模型参数,可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15)

陈佩佩,白冰[5](2015)在《内含圆柱域热源的非饱和土介质水热耦合作用的SPH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作为一种拉格朗日型无网格粒子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类型耦合问题的求解。基于SPH方法探索求解二维求解域内含有圆形局部热源的水热耦合问题,其中揭示了程序前处理阶段已有粒子布置方案存在的不足。针对所要求解的具体问题,使用一种新的粒子布置方案以弥补数值计算过程中的精度损失,该粒子布置方案中径向粒子间距严格相等,环向间距大致等于径向粒子间距。通过对水热耦合方程数学特性的分析,表明了SPH算法可以用于此类耦合问题的数值模拟。最后,基于SPH算法自行编制的程序对一种非饱和土介质内含有局部热源的水热耦合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对非饱和土介质中热能传输以及水分迁移的规律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严俊,魏迎奇,蔡红,阮建清[6](2014)在《非饱和多孔介质水-热-力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渗流场、温度场和应力场是岩土工程地质力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叁个场之间存在高度非线性的复杂耦合作用。本文将岩土体类多孔介质视为连续介质,综合运用水力学、热学、固体力学等基本理论,提出了多孔介质的热本构关系以及孔隙流体的热运动规律;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以位移、孔隙水压力、孔隙气压力、温度和孔隙率为未知量的非饱和多孔介质多相、多场耦合数学模型方程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余量法和有限差分法对其分别进行空间和时域上的离散,并讨论了数值求解方法的稳定性,最终得到了非饱和多孔介质的多相、多场耦合的有限元求解模型,为进一步开展工程应用分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4年S2期)

刘涉江,王娟,丁辉,赵志远,李洁[7](2014)在《基于活性炭的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系数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质在多孔介质运移过程中,水动力弥散系数不仅反映多孔介质的介质特性,同时也是描述溶质浓度随时空变化规律的重要参数。以颗粒状活性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水动力条件下的对流弥散方程进行溶质运移过程描述,并采用土柱扩散实验对其水动力弥散系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借用反函数变化思路,可快速准确测定多孔介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D;同时,变流速条件下D不为常量,且分子扩散的影响可忽略,其与渗流速度v之间满足D=9.328v1.796函数关系。由此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和D-v函数关系可为描述溶质在多孔介质中运移规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谢立全,朱晔慧,黄文锐,张毅[8](2014)在《渗流-切向水流耦合作用下多孔介质水动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专门的渗流-切向水流耦合作用实验装置,对均匀球体构成的多孔介质进行了法向渗流作用下表层孔隙水动力试验,探讨了水深和渗流强度对多孔介质孔隙内水动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孔隙中动水压力与紊动强度远小于顶层球体以上的主流区;渗流强度与孔隙内水体渗出速率呈正相关关系;孔隙内紊动强度、动水压力随孔隙所在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且降低幅度逐层减小;渗流条件对相同位置孔隙的侧向动水压力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郝毅[9](2012)在《某砂岩型铀矿床酸法地浸开采前后含矿层孔隙介质水理性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法地浸开采与含矿层孔隙介质水理性质密切相关,且对含矿层孔隙介质有较大影响,为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某砂岩型铀矿床同一旋回酸法地浸开采前后含矿层不同埋深、不同岩性的孔隙介质进行了水理性质对比研究,从介质的含水率、土粒密度、容重、孔隙度、含泥量及粒径比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该采区酸法地浸开采前后含矿层孔隙介质的水理性质有明显的变化,酸的侵蚀会破坏岩石内部结构,使岩石的粒径比、孔隙率和含泥量有较大变化。(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2年36期)

左玉香[10](2012)在《叁乙醇胺-水介质水热合成二氧化钛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机溶剂叁乙醇胺为矿化剂,T(iOH)4为前驱体水热合成锐钛矿TiO2,研究了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矿化剂的浓度及反应釜填充度对产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矿化剂浓度为0.5mol.L-1,反应釜填充度为80%,170℃、水热9h合成的TiO2的光降解甲基橙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2年09期)

介质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孔介质的水热运移参数是影响介质中水热运动过程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热示踪方法,开展了稳定流场条件下饱和层状石英砂的热示踪实验,分别采用热电偶与热成像两种方法测定了砂箱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同时结合HYDRUS模型的反问题算法对层状石英砂的水热运移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当介质中存在细粒夹层时,热成像图像能反映非均匀流场中热流峰面在分层界面处出现的"收束"现象;层状介质中的细颗粒夹层可导致热流锋面沿水流方向迁移速率下降、热量沿垂直于水流方向运移范围加大、温度分布更均匀。同时对于热源持续输入的系统,热成像温度在前期能较好的反映层状介质对水流运动的影响。将热示踪与HYDRUS模型相结合可较好地用于反演介质水热运移参数,反演所得的饱和导水率估值随粒径的减小显着降低,纵向热弥散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而横向热弥散度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纵横弥散比变化范围在10~120之间,且纵横弥散比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大。对细砂饱和导水率的估计不足及热量损失是造成水流通量估计误差的主要原因,在模拟模型中增加细砂层测点数量可显着降低水流通量的估计误差。本研究可为非均质介质中水热迁移过程模拟与参数反演提供相应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介质水论文参考文献

[1].郑思远,李斌,曹秀岭,陈友淦,童峰.跨介质水声网络试验平台设计与试验[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18

[2].潘梦绮,黄权中,冯榕,黄冠华.基于热示踪的饱和层状介质水热参数反演[J].水利学报.2017

[3].孙强.不同溶洞尺寸缝洞介质水驱油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6

[4].王飞.松散岩类孔隙介质水动力弥散规律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5].陈佩佩,白冰.内含圆柱域热源的非饱和土介质水热耦合作用的SPH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5

[6].严俊,魏迎奇,蔡红,阮建清.非饱和多孔介质水-热-力耦合数学模型研究[J].水利学报.2014

[7].刘涉江,王娟,丁辉,赵志远,李洁.基于活性炭的多孔介质水动力弥散系数测定[J].环境工程学报.2014

[8].谢立全,朱晔慧,黄文锐,张毅.渗流-切向水流耦合作用下多孔介质水动力试验[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9].郝毅.某砂岩型铀矿床酸法地浸开采前后含矿层孔隙介质水理性质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2012

[10].左玉香.叁乙醇胺-水介质水热合成二氧化钛及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2

标签:;  ;  ;  ;  

介质水论文-郑思远,李斌,曹秀岭,陈友淦,童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