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有些国家,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目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症是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通过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水平,能够间接反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以及斑块的易损性。作为炎症因子之一,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为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的亚型之一,主要由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与巨噬细胞等产生,属于钙依赖的磷脂酶家族,主要位于巨噬细胞集聚区、脂质核心区以及病变内膜的细胞外基质内。目前认为,sPLA2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机制是水解细胞膜及脂蛋白的磷脂酰胆碱,并产生致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溶血磷脂胆碱(LysoPC)和氧化脂肪酸(OxFA)[1]。Hs-CRP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已日益受到重视,其价值明显高于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其血清水平同临床心血管病有浓度依赖关系,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事件的独立因子[2、3]。目的本研究以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研究各组冠心病患者血清中sPLA2、hs-CRP水平的变化特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血清中sPLA2、hs-CRP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介入治疗对血清中sPLA2、hs-CRP水平的影响,探讨sPLA2、hs-CRP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检测血清中sPLA2、hs-CRP水平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104例,男66例,女38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5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2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存在病变,部分单支病变患者在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前进行IVUS检查。另外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采血前禁食10小时以上,并于次日清晨空腹采血5ml;所有患者均分别于术前即刻、术后即刻、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采血5ml,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sPLA2的浓度,并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hs-CRP的浓度。所有数据资料用SPSS11.5软件包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 AMI组、UA组、SA组和NS组血清sPLA2、hs-CR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设定以sPLA2大于50.00pg/ml为阳性判断标准,各组阳性率分别为100%、90%、55%和5%。2.冠脉造影正常对照组术前术后血清sPLA2、hs-CRP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PCI患者,术后血清sPLA2、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术后即刻血清hs-CRP水平较术前即刻比较,P﹤0.05)。3.软斑块组血清sPLA2、hs-CRP水平与纤维斑块组、钙化斑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斑块血清sPLA2水平与钙化斑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钙化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性斑块组血清sPLA2水平与偏心性斑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与偏心性斑块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sPLA2、hs-CRP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冠脉病变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预测因子,辅助冠心病的诊疗。2.PCI造成冠状动脉内膜损伤或斑块破裂,短期内触发或加重了冠状动脉局部炎症反应。sPLA2、hs-CRP参与了冠状动脉局部炎症。血清sPLA2、hs-CRP水平可能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局部炎症程度。3.血清sPLA2、hs-CRP水平有可能间接反应斑块的性质及其偏心程度,判断斑块的易损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冠心病论文; 分泌型磷脂酶论文; 高敏反应蛋白论文;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炎症因子论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论文; 血管内超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