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田良斌

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田良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祈使句,事件域认知模型,转喻

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田良斌[1](2019)在《祈使句的转喻再探讨——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祈使句在日常语言交际中颇为常见,是一种重要的语法范畴。然而,前人并未对语言交际中祈使句的转喻机制做出合理解释。认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可以对祈使句的转喻提供合理解释。研究发现:事件域认知模型在解释力方面本质上是一种转喻机制,能对祈使句进行纵向、立体分析,呈现部分代替整体的转喻关系,不仅可以对语言交际中的祈使句做出合理解释,也可将不同类型的祈使句(静态谓词祈使句和动态谓词祈使句)放在统一认知模型中进行阐释。对于祈使句的识解,事件域认知模型更为全面,也更具解释力。(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唐雨童[2](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2018年网络热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对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能力。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与ECM理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文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和隐喻理论对2018年的两个网络热词"盘他"和"枯了"进行分析。由此发现,在"盘他"一词中,"盘"通过隐喻映射出新的词义,发生了词义转移,"他"则发生了词义扩大。"枯了"一词同样发生了词义转移。同时运用图表展示了上述语义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8期)

王善江,李苗苗[3](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商业广告语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以下简称ECM)是王寅(2007)提出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模型,其中事件域是指由多要素和多层级构成的包括一定范围的事件,主要成分是行为和事体。该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以事件域为单位来认知世界,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商业广告旨在把商品信息以最快捷和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大众,激发其购买欲。因此,广告设计者往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突显销售该商品这一事件域下人们熟悉的子行为或子事体,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这实际上利用了ECM中的转喻和缺省机制。本文以ECM对一些经典的汉语商业广告语进行认知分析,以证明该理论对汉语商业广告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大连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范敏,李晓燕,蔡育红,张万年[4](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王寅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辅以Panther&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建立了一个新事件域认知模型用于解释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子类型,可对相关的语用因素、语用参数进行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转喻在指令类言语行为生成和理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成都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丁福聚,周艳平[5](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与英语创新阅读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文认为,英语阅读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文本解析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建构(ECM)过程,有效的阅读模式应该是从具体的文本抽象出概念结构的过程,从而获得对语言内容的认知。(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符思亮[6](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外宣翻译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补充之前解释概念结构形成和句法构造基础模型的不足之处,王寅(2004)提出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近年来,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许多专家学者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分析。但是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屈指可数。通过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本研究以中共十九大报告为案例分析,对外宣翻译策略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文本细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出发,本研究收集中共十九大报告的文本和官方英译文,建立词、句子、整个文本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同时,本研究分析了中共十九大报告文本的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语义转换、句子结构和语篇连贯,其中语义转换包括语义模型化、语义扩张和语义具体化,同时研究分析了单词、句子和语篇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事体、行为、特征和分类信息,从而针对性地归纳总结相应的外宣翻译策略。本研究发现运用事件域模型理论分析外宣材料从而总结外宣翻译策略是可行的。本研究丰富了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补充了以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的外宣翻译策略案例分析,为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对中共十九大报告文本进行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可知,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层级关系不仅仅有叁个层级关系,外国人和中国人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上的事体和行为稍有不同。本研究对中共十九大报告文本和英译本分析,归纳和总结出相对可行的转译、翻译加注和结构调整等外宣翻译策略。译者可在译前构建事件域认知模型,分析中英文之间的差异,运用相关的外宣翻译策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内容给目的语受众,从而将使得译文通俗易懂,又符合国家形象。(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洪伟[7](2019)在《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广大外语教学研究者和工作者一直在探索最为有效的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方法。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是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论文作者通过查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学生不能在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相对应的写作策略。第二,学生写作的文章结构较为混乱,句子衔接不流畅,写作的语篇连贯性较低。第叁,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动机和兴趣不大。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写作较为枯燥,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对于有关的作文题目时常感到难以下笔,甚至产生焦虑的情绪。回顾以往相关写作教学研究发现,注重于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词汇的研究远超于语篇连贯和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的研究,后者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具有极大的影响。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论文作者在认知语言学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理论的指导下,同时借鉴其它相关的理论,构建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ECBT(Event Cognitive–basedTeaching)模型,并以温州商学院16级学前专班级52名学生为受试对该模型进行为期叁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等研究方法对该模型的教学效果进行研究,通过运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对所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以下几点:1.ECBT模型促进了学生运用英语写作策略;2.ECBT模型提高了学生语篇衔接和连贯的写作能力;3.ECBT模型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由于作者的研究精力和水平有限,该研究存在实验样本小,实验时间短等问题。作者在接下来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把该教学模型应用到五百人样本的大叁学生群体当中,并实施为期一年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分析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以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动机和兴趣,英语写作的语篇连贯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本文来源于《温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郑雅[8](2019)在《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标识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文字简单明了,标识语常是管理者为被管理者进行指示、提出建议等,是一种以言行事的间接言语行为,其解读通常是动态的,需要依赖一定的语境。间接言语行为都是由行为和事体所组成,标识语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只是隐藏了潜在的行为和事体部分。因此,文章主要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视角下分析标识语的间接言语行为,剖析其潜在的行为和事体,旨在为标识语的理解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杨敏[9](2018)在《情境-事件域认知模型——对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补充》一文中研究指出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自其创立以来,解决了许多知名学者所不能解释的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问题,具有很大的解释性。但事件域认知模型主要解释的是一些典型的语言现象,具有典型性,而对日常生活中某些非典型的,属边缘性的语言现象解释似乎有所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情境-事件域认知模型"(S-ECM)由此诞生。通过对特殊句法结构的解释、动态层级分析、改进的缺省信息与转喻机制、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四个方面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非典型的语言现象,以期能够丰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解释力。(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雯[10](2018)在《间接言语行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层次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间接言语行为,作为日常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言语行为,往往涉及到交际中的很多问题,如礼貌问题、会话结构,面子问题及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会话含义等。本文尝试从王寅教授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角度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间接言语行为的深层含义、关联性、层次性,从而揭示间接言语行为的深层次认知。(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3期)

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对概念结构和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能力。隐喻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之一与ECM理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该文运用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和隐喻理论对2018年的两个网络热词"盘他"和"枯了"进行分析。由此发现,在"盘他"一词中,"盘"通过隐喻映射出新的词义,发生了词义转移,"他"则发生了词义扩大。"枯了"一词同样发生了词义转移。同时运用图表展示了上述语义变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田良斌.祈使句的转喻再探讨——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唐雨童.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2018年网络热词分析[J].海外英语.2019

[3].王善江,李苗苗.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汉语商业广告语的认知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9

[4].范敏,李晓燕,蔡育红,张万年.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

[5].丁福聚,周艳平.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与英语创新阅读模式探析[J].校园英语.2019

[6].符思亮.事件域认知模型下的外宣翻译方法研究[D].南华大学.2019

[7].洪伟.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温州大学.2019

[8].郑雅.事件域认知模型下标识语间接言语行为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9

[9].余杨敏.情境-事件域认知模型——对事件域认知模型的补充[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

[10].马雯.间接言语行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层次性解读[J].北方文学.2018

标签:;  ;  ;  

事件域认知模型论文-田良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