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论文摘要

戴震与章学诚是乾嘉新思想的两座高峰。戴震由经学考证而入,章学诚依文史校雠而行,二人治学途辙不同,但都有明道济世的义理追求,关注共同的思想问题,有着某些一致的思想取向。所以,章学诚虽对戴震的学术多有批评,却在乾嘉学人群惜戴震的《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乃为虚耗精神于无用之地的时候,独能肯定戴震的义理追求和贡献。戴学与章学的关系当然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本文选取的是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这个视角,试图以此对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做一透视,以显见戴学与章学在继承和改造荀子思想上面的一致而有别的关系,亦以从中观察以戴震与章学诚等人为代表的乾嘉学者的义理思想的一般特征。汪中《荀卿子通论》肯定“荀子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将荀子拉回道统的传承谱系之中,代表了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资源来构建新的儒学理论体系的企图和意识。本文的论述由此而入,主体部分分作三章分别考察戴震、章学诚及戴震后学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辨析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改造的具体内容以及其中的得失因缘。首先,关于戴震与荀子的思想关系,依据戴震哲学“人道本于性,而性原于天道”的逻辑架构,本文从天道观、人性论和人道观(礼义论与功夫论)三个领域全面比较戴震与荀子的相关思想。在天道观方面,戴震以生生而有条理的阴阳气化规定天道之客观实在,与荀子天行有常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戴震的论述更加细腻和明晰了,相较二千余年前的荀子思想是一种深化和发展。尤其,在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上,荀子喜言其“统类”,戴震亦从对于事物差异的认识之中提炼出“分理”的学说,二者都是“明分"思维方式的体现。不过荀子的“统类”更注重把握一类事物之共理,而戴震的“分理”则强调类与类、类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理解侧重面向的转移,戴震的“分理”学说能够更好的成为科学与个性、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价值的接引者,为其奠定哲学的新基础。在人性的理解上,戴震以合“血气”、“心知”为言的一本论代替了在荀子那里分开论述的“心”、“性”概念,对于“心”、“性”之间的具体联结更为强调;又以“心能治性”的认识证成一种新的性善论,虽是与荀子潜藏的性善观一脉相承,但是戴震更为注重对于保障人人皆能为善的心知之本然能力的揭示和肯定。在礼义的理解上,戴震用“以情絮情"来规定礼义,与荀子以礼义为人情人欲的协调原理的认识是相同,但是戴震的“以情絮情”更具一种平等和自由的精神。在功夫的阐述上,戴震与荀子同持一种“由智达德”的主张,戴震相较荀子对于“智”之学习以解蔽的内涵有着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认识。由此,戴震说荀子“涂之人皆能为禹”的说法与“性善之说若相发明”,肯定荀子“善言学”。不过,他又批评荀子思想此中的不足,认为荀子“不知性之全体”、“荀子之重学,无于内而取于外"。其中的缘由,有荀子思想在表达上的不足而导致的戴震的误解,亦有戴震由强调学习礼义在人性之内的根据而注意到自己思想与荀子思想实有不同。总体而论,戴震对于荀子思想的不满和批评,仍然是在荀子的思想理路之上而引入孟子学的一些认识来对荀子思想做的一些补充和完善。其次,就章学诚与荀子的思想关系而言,章学诚在文化、历史哲学上许多问题的认识都是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改造和完善。首先,章学诚作为其文化、历史哲学根据而阐发的天道与人道相别、相参的思想与荀子的认识是一致的。其次,从此理论前提出发,章学诚对于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演变及其历史性质的认识,与荀子的礼论思想颇为一致。章学诚认为,道在其迹之中显现,这种显现和展开是一个永无止息的历史过程;就这一具体的历史过程而讲,存在一个由天道而人道的连续发展,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即由此而产生。在他看来,人道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以人事而协天道”的结果,虽然乃是针对天道之必然而做出的不得不然的不断回应,但其就如同天道一阴一阳的往复循环一样,也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过程。最后,在圣人的地位和经典的性质的认识上,章学诚的观点与荀子亦可沟通,可以看做是对荀子思想的改造和完善。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是历代人民不断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还将不断地延续和更新下去。圣王之创制不过是其中杰出英雄人物工作的代表性表达而已。如此一来,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的产生和演变才是自然的。荀子思想由于在人类社会之伦理、政治秩序起源的社会历史性的面向理解上的薄弱和疏略,其圣王创制思想容易流于权威主义,但是这一疏漏在章学诚那里比较好地被堵上了。有此对于圣王地位的恰当认识,章学诚基于其经典不过是圣王创制之遗迹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地位和价值亦给予了一个合适的肯定,既没有给予太多,也没有给予得太少。综合而言,章学诚对于人类社会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演变及其中圣王创制作用的认识,继承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而又有改造和优化,这使得荀子关于圣人创制及其与人类礼义文明秩序起源关系的相关学说变得更为符合历史的实际,从而也更为合理了。最后,戴震后学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思想亦与荀子思想存在密切的联系。他们或全面性地或单一地就某些面向也都对于荀子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焦循的思想体系与戴震较为接近,其与荀子思想关系的表现亦与戴震的情形基本一致。不过,焦循以易学的通变精神论学,其思想之中历史意识强烈,此又与章学诚一致,故而对于荀子思想的历史意识,焦循亦能有所理解。与戴震相较,焦循较少批评荀子,表明其对于荀子思想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焦循疏解孟子的“道性善”、“称尧舜”,表面是在诠释《孟子》文本,而其思想内里则完全与荀子思想一致。焦循以为,荀子主张化性起伪,而人之能化性起伪正以见其性善;又认为,孟子称尧舜乃为法尧舜之通变神化,与荀子“法后王”精神亦不谋而合。凌廷堪与阮元思想不如戴震、焦循全面,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继承亦仅偏重在其某些方面,但却绝不是随意和无关紧要的。凌廷堪对于荀子崇礼的精神大加赞扬,认为礼义对于性、道的客观发显是一种必要的保障,对于荀子崇礼思想有重大的推进和发展。阮元同凌廷堪一样主张以礼节性,与荀子礼论思想一致,但是阮元思想的独特贡献在于提出“相人偶”的仁论,强调仁义的实现必于实际的人伦关系之中加以落实和体现,这与荀子以礼义为群道的认识一脉相承,乃是荀子群学精神在乾嘉时代的延续。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对于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上述交涉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自我意识。不过,就着戴震、章学诚、焦循之间的思想发展而言,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及自身思想与荀子思想的关联的自觉程度是在不断提高的。传统尊经、尊孟的立场严重限制了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显性接受,随着这一立场的松动,他们对于荀子思想的认识和肯定越来越多。戴震思想之中经、子的分野仍然十分明显,故而对于荀子批评仍然不少。章学诚六经皆史、经子同源的理解,使得他能够突破狭隘的经学立场,主张孟、荀思想各有侧重,可以殊途而同归同归。焦循论学主张“一贯忠恕”而十分包容,其于荀子思想能够越其言表和体其真意。至于凌廷堪更是作有《荀卿颂》,与汪中《荀卿子通论》的主张遥相呼应,颇有使荀子跻乎孟子之上的倾向。综合而言,乾嘉时期戴震、章学诚、焦循、凌廷堪和阮元等人的思想普遍地具有鲜明的荀学性格,与荀子的思想理路颇为一致。他们虽然对于荀子思想承接和发展的面向不同,但就总体而言均不失为从其自身时代和理论的立场对于荀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和改造。从这一继承与发展之中,乾嘉学者整合先秦儒学尤其是荀子思想的理论资源来重构自身新的思想体系的努力得以具体地展示出来,其背后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想自身的早期现代转化历程亦可清晰显见。乾嘉学者的这一努力及其贡献是值得赞扬的,其中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经验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阐发。

论文目录

  •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缘起与旨趣——由汪中的论述说起
  • 二、研究范围与写作目标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戴震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一节 戴震道论对于荀子天论之继承、深化与转换
  • 一、客观实在及其结构:“道”与“天”
  • 二、变化及其理则:“生生而条理”与“天行有常”
  • 三、理则之本质:“分理”与“统类”
  • 第二节 戴震性善论对于荀子心性论之批评与综合
  • 一、人性之内容:“血气、心知”的一本论与“性”、“心”分言
  • 二、性善之证成:戴震的性善论与荀子潜藏的性善观
  • 第三节 礼义与功夫:戴震对于荀子道德论的批评与吸收
  • 一、礼义观:“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与“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 二、功夫论:“学以去蔽”、“恕以去私”与“重学崇礼”
  • 第二章 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一节 章学诚关于荀子思想学术的一般评论
  • 一、荀子思想的新诠与重估
  • 二、文史校雠学中的荀子学术研究
  • 第二节 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与性质:章学诚对于荀子礼论的吸收与深化
  • 一、“道之大原出于天”——章学诚道论的一般内容
  • 二、章学诚论伦理、政治秩序的起源、性质与荀子礼论之关联
  • 第三节 圣人的地位和经典的性质:章学诚对于荀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一、问题的来源:戴震“通经明道”的挑战
  • 二、章学诚论圣人的地位与经典的性质:“六经皆史”与“文史不在道外”
  • 三、章学诚对于圣人地位的理解与荀子论圣王之异同
  • 第三章 戴震后学与荀子思想关系
  • 第一节 焦循与荀子思想的比较
  • 一、天道观:“道”、“理”新解
  • 二、人性论:“能知故善”、“能移则可以为善”与“化性起伪”
  • 三、礼义观:“一贯忠恕”与“明分使群”
  • 四、功夫论:“絮矩”、“改过”与“礼义积伪”
  • 五、历史意识:“时行变通”与“体常尽变”
  • 第二节 人性与礼义:凌廷堪对于荀子思想的发展
  • 一、凌廷堪的人性论:“好恶二端”和“五常之德”
  • 二、凌廷堪的礼义观:“节性”、“复性”和“以礼代理”
  • 第三节 性论与群学:阮元与荀子精神的相续
  • 一、阮元论“性”
  • 二、阮元论“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研究专书
  • 三、学位论文
  • 四、期刊、会议论文
  • 附录
  • 一 戴震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一)、“气本论”脉络下的天道观:“分理”学说与“天行有常”“天人相分”
  • (二)、人性论:“血气心知”与“以心治性”
  • (三)、礼义观与功夫论:学以去蔽、恕以去私与劝学崇礼
  • 二 章学诚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三 戴震后学与荀子之思想关系研究综述
  • (一)、焦循与荀子
  • (二)、凌廷堪与荀子
  • (三)、阮元与荀子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荀子“解蔽”认识论中的反思意向[J]. 现代交际 2020(02)
    • [2].荀子的性情论美育观[J]. 美术研究 2020(01)
    • [3].荀子“礼”教的伦理秩序向度及其逻辑[J]. 伦理学研究 2020(01)
    • [4].荀子行历述考及补正——以钱穆先生的考辨为主轴[J]. 中国哲学史 2020(05)
    • [5].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J]. 前进 2020(09)
    • [6].荀子法律思想研究[J]. 戏剧之家 2018(20)
    • [7].荀子的宗教向度及其价值探析[J]. 齐鲁学刊 2019(03)
    • [8].荀子公平思想探析[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9].荀子入秦[J]. 前线 2019(11)
    • [10].天人之分与性朴趋恶——试论荀子礼法观念的起源[J]. 池州学院学报 2019(05)
    • [11].论荀子哲学思想的创新性[J].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4)
    • [12].荀子“礼法”教化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3].“国”之治如何可能?——荀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维度[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4].礼与法——荀子与法家的根本差异[J]. 中国哲学史 2018(04)
    • [15].品读国学经典 提升学习能力——荀子学习之道及其启示[J]. 青海党的生活 2016(01)
    • [16].荀子的“国妖”论[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 [17].荀子“应时”观及其生态学意义[J]. 东方论坛 2016(06)
    • [18].荀子的道德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伦理学研究 2017(01)
    • [19].秩序重建:荀子大一统思想研究[J]. 西部学刊 2017(03)
    • [20].《荀子·劝学》中“参省乎己”考释[J]. 兰台世界 2017(07)
    • [21].荀子基于人的局限性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探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4)
    • [22].儒道互补中的荀子诚信伦理——荀子道德哲学研究之四[J]. 邯郸学院学报 2017(03)
    • [23].论说文中译英策略——以《荀子·劝学》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24].荀子的人性论辨正——“性”“伪”“化性起伪”逻辑关系的解读[J]. 武夷学院学报 2016(01)
    • [25].《荀子》中的两型文化——以荀子的学术批评为中心[J]. 临沂大学学报 2016(02)
    • [26].荀子礼法思想研究的理论困境与体系建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02)
    • [27].荀子诚论发凡[J]. 道德与文明 2016(04)
    • [28].荀子“思慕”论——兼与关爱伦理思想比较[J]. 伦理学研究 2014(06)
    • [29].豪放厚重 通俗近人——《荀子史话》读后[J]. 高校社科动态 2015(01)
    • [30].凡圣之辨——荀子“心”、“理”关系的双重模式[J]. 邯郸学院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  ;  

    戴震、章学诚与荀子思想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