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近1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与分析

山东省近1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与分析

论文摘要

由于耕地减少,人类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大幅度的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尤其是小麦的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山东省近10年(1999-2008)育成的小麦优良品种(系)为材料,分析研究其产量水平及相关性状的特征、特性,探讨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发展趋势,实现小麦高产因素的构成特点及类型,育成品种的有效途径,并结合我省小麦的生产实际,寻找影响小麦生产的瓶颈。旨在为提高我省小麦的生产水平和制订育种策略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我省小麦育种的产量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变化范围由1999年502.90kg/亩到2008年567.89kg/亩,增产幅度达到64.99kg/亩,增产幅度12.92%,达到极显著水平,为促进和保证山东小麦产量的稳定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除2008年(567.89kg/亩)外,其它年份大都在515kg/亩上下徘徊,小麦的产量水平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47个审定品种中,大穗型15个,中多穗型32个。而实际推广小麦品种以中多穗型为主,这说明中多穗型品种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光能利用率均高、对环境适应性广,适宜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大穗型品种在保持大穗性状优势的前提下,也必须在一定穗数基础上才能有更大的突破,努力提高大穗型品种的成穗率和单位面积穗数,并通增加千粒重而提高穗粒重,将是超高产育种的突破点与重要任务。中间型品种协调了多穗型品种单穗产量低和大穗型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少的矛盾,使穗、粒、重平衡发展,因此中间型小麦品种是今后突破产量瓶颈和挖掘产量潜力不可忽视的研究内容。株高通过育种者多年的努力,使育成的品种株高在63.5-90.2cm之间,更加符合理想株高(70-80cm),为小麦高产和抗倒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东省1999-2008年度审定品种中,品质单项指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粉沉降值、吸水率、面团稳定时间)达标情况总体来说比较理想,但是达到优质小麦(强筋、中筋、弱筋)综合指标的品种比例非常低,符合强筋小麦综合指标的品种有3个,即济南17(1999)、淄麦12号(2001)、藁优9415(2007) ,占审定品种的6.4%,符合中筋小麦综合指标的品种有2个,即济麦19(2001)、泰农18(2008),占审定品种的4.3%,符合弱筋小麦综合指标的品种为零,同时也说明我们习惯把品质指标达不到国家强筋和弱筋标准的统统认为是中筋小麦,事实上是不确切的。加快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及品种选育和扩繁,打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品种基础针对我省优质小麦品种缺少的现状,应增加投入,重视优质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造,加强优质强筋、弱筋小麦新品种和不同类型中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小麦的抗病性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近十年来审定的47个品种中,抗白粉病(包过中抗至免疫)的品种有15个,占31.9%,感白粉病(包过感至高感)的有32个,占69.1%。抗条锈病(包过中抗至免疫)的品种有21个,占审定品种的44.7%,感条锈病(包过感至高感)的品种有26个,占审定品种的54.3%,抗叶锈病(包过中抗至免疫)的品种有19个,占审定品种的40.4%,感叶锈病(包过感至高感)的品种有28个,占审定品种的59.6%,抗纹枯病(包过中抗至免疫)的品种有7个,占审定品种的22.6%,感纹枯病(包过感至高感)的有24个占审定品种的77.4%,由此可见,小麦品种抗病性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山东省近十年来审定的小麦品种有春性化趋势。近十年来采用单交方式育成的品种有36个,其中鲁原301采用了航天技术,再进行单交方式育成。采用复交方式育成的品种有8个(其中采用双交方式育成的品种有2个,采用三交方式育成的品种有5个,采用聚合杂交育成的品种1个),采用选择育种育成的品种有2个,采用辐射育种育成的品种有1个,这说明在山东省杂交育种是最有效的育种方式之一。解决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的瓶颈问题,应加强重要农艺性状分子机理研究,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创造优异育种元件和选育突破性的新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同时拓宽育种途径,如远缘杂交和人工合成种的改良利用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研究现状
  • 1.2.2 产量构成三要素
  • 1.2.2.1 亩穗数
  • 1.2.2.2 穗粒数
  • 1.2.2.3 千粒重
  • 1.2.3 小麦品质
  • 1.2.3.1 蛋白质
  • 1.2.3.2 湿面筋
  • 1.2.3.3 稳定时间
  • 1.2.3.4 沉降值
  • 1.2.3.5 容重
  • 1.2.3.6 吸水率
  • 1.2.4 株高
  • 1.2.5 抗病性
  • 1.2.6 生育期及冬春性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2.2.2 研究项目
  • 2.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试验产量水平
  • 3.1.1 审定品种
  • 3.1.2 小麦优良品系
  • 3.2 山东省近10年小麦品种(系)群体构成
  • 3.3 山东省近 10 年小麦审定品种株高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3.3.1 小麦审定品种株高变化趋势
  • 3.3.2 小麦审定品种不同株高条件下的产量水平
  • 3.4 小麦审定品种的抗病性
  • 3.5 山东省近 10 年小麦审定品种的品质特性
  • 3.5.1 蛋白质含量
  • 3.5.2 湿面筋含量
  • 3.5.3 面粉沉降值
  • 3.5.4 吸水率
  • 3.5.5 面团稳定时间
  • 3.5.6 容重
  • 3.5.7 审定品种小麦品质汇总
  • 3.6 育种方式
  • 4 讨论
  • 4.1 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
  • 4.2 育成品种的穗型
  • 4.3 育成品种的途径
  • 4.4 育成品种的株高
  • 4.5 育成品种的抗病性
  • 4.6 育成品种的品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山东省近10年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