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互相补偿的分析与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程彬彬[1](2021)在《基于公差原则的装配体公差建模》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建立可以反映公差原则的装配体公差数学模型,研究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关系及补偿方式,基于形位公差的动态公差图,给出了最大实体要求下功能要素的旋量表示,修正了雅可比旋量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公差原则的装配体公差建模方法。结合机床尾座实例,分析了零件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建立了最大实体要求下的装配体公差数学模型,能够处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之间的相关要求,扩大了装配体公差建模的应用范围,保证了公差建模理论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曹雪平[2](2020)在《基于新型针规节流器的超精密静压回转工作台运动误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精密静压转台在精密机床加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加工精度。静压回转工作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因承受一定的偏心载荷使回转工作台发生偏斜,进而影响到回转工作台的回转精度,因此有必要研究回转工作台的动静运动特性,并分析静压回转工作台回转精度的影响因素。本文首先提出对小型超精密静压回转工作台的整体结构进行选型设计,并设计了一种可调式旋转加载装置,此试验台加载装置可以在减少结构拆卸的情况下实现对静压回转工作台任意偏心位置进行加载,提高了静压回转工作台加载情况下的稳定性以及回转精度的可靠性。为后续承受偏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其次,节流器作为静压转台的节流调压元件,其节流精度直接影响到转台的运动特性。本文通过采用蒙特卡洛法对节流器的形位公差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节流器直径尺寸公差对节流间隙的影响最为显着,且减小直径公差尺寸有利于提高节流精度。因此选用结构简单的针规节流器对节流器直径公差对节流精度的影响进行实验,考虑节流器加工以及安装误差对转台油腔压力的影响,并对基于针规节流器的静压回转工作台进行定量化调试,使油腔压力保持稳定,进而提高了静压回转工作台的稳定性。本文通过分析静压回转工作台的回转轴线和回转工作台上、下工作面之间的垂直度误差对转台轴向回转精度产生的影响,建立了转台轴向回转误差模型,分析了转台轴向回转误差的形成机理,适当地增加油膜厚度和供油压力,有效减小静压回转工作台的回转误差。且上、下推力面与轴线的垂直度误差方向要相反,更有利于静压转台回转精度的提高。然而,当承受重载时,两个垂直度误差在相同方向上,可以降低外部载荷对轴向回转误差的影响。最后搭建实验平台,并对静压回转工作台轴向回转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验证,将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离,以此得出更接近实际值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工作台轴向误差随着转速及偏心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于泽晖[3](2020)在《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坐标测量技术一直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技术与三坐标测量机的集成,企业对数字化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大。为解决企业在三坐标测量过程中存在的检测工艺信息传递方式落后、采样策略缺乏柔性、路径规划效率不高等问题,设计了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对智能检测工艺规划技术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检测信息传递方式落后的问题,研究了三坐标检测信息建模技术。将设计制造信息与检测信息集成,从MBD模型中快速提取检测信息,通过测检信息模型来描述各类检测信息,利用多色集合矩阵表达检测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实现了零件检测信息获取、分析和管理环节的统一。(2)针对采样策略固定不变的问题,研究了智能采样策略规划技术。针对工件模型待测元素的采样策略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根据待测元素特点分析了影响采样策略的因素。构建BP神经网络,通过样本训练描述出待测元素与采样策略之间的隐含关系,针对不同特点和性质的待测元素进行智能采样策略规划。(3)针对检测路径优化的技术需求,提出了智能检测路径优化方法。根据检测路径规划原则与多色集合理论将待测特征分组,在特征分组的基础上进行全局检测路径快速规划,将蚁群算法嵌套在全局和局部路径规划之间,在全局路径的基础上对元素内部测量点顺序进行优化,经实例应用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4)以NX软件为平台进行智能检测规划软件系统的开发,实现三维检测信息的快速提取与管理,在Inspection环境下以船用柴油机关键件为对象进行智能检测工艺规划,并通过自动化的后处理模块生成DMIS程序,提高了检测工艺规划的智能化水平。
潘巧[4](2019)在《TriMule混联机器人的精度分析和综合》文中指出本文密切结合Tri Mule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研制需求,深入研究Tri Mule机器人中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精度综合问题,内容包括误差建模、公差建模、精度分析与综合,旨在建立关键零部件形位公差与末端位姿误差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公差层面的精度综合,为整机的制造与装配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Tri Mule混联机器人中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几何误差源是影响机器人末端位姿精度的主要原因,故以该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利用矢量法和小摄动原理建立其误差模型。通过引入运动约束方程构建机构的广义雅可比矩阵,进而利用约束雅可比矩阵和驱动雅可比矩阵,分离不可补偿几何误差源与可补偿几何误差源。2.利用小位移旋量理论建立零部件公差模型,将公差表征为六项自由度形式(三平动和三转动),建立公差与不可补偿几何误差源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结合误差模型,得到零部件公差与末端位姿误差的传递函数,完成公差层面的精度建模。3.通过构建误差映射函数的概率模型定义灵敏度系数,揭示不可补偿几何误差源在全域内对末端位姿精度的影响规律;为简化精度综合过程,利用蒙特卡洛法开展精度预估研究,通过分析末端体积误差的分布规律,确定出末端体积误差的最大区域。4.以制造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以末端位姿误差需求为约束条件建立零部件公差的非线性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完成精度综合。
于方德,常海涛[5](2019)在《DCC在指向系统公差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军事科技对装备功能和成本的综合经济性要求,总结归纳了公差设计中的公差规范,帮助设计师明确如何进行公差类型、公差原则的选择及公差值的确定,将国产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软件DCC引入到公差分析和公差设计中。通过DCC软件的使用,提出更高效的公差设计思路,帮助设计师快速获得满足功能性和制造成本综合经济性的公差,提升了公差设计效率,节约了制造成本。
李林蔚[6](2019)在《基于三维公差模型的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分析与公差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车载雷达作动系统由众多零件装配而成,零件装配特征误差的累积会直接影响车载雷达天线阵面的位姿精度,从而对雷达工作性能造成影响。传统公差分析与设计往往以二维尺寸链为主,难以有效地表达公差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机构末端零件的位姿要求。三维公差分析通过在三维空间上描述装配特征的变动,能够将二维尺寸链无法表达的公差耦合关系引入机构的装配误差传递模型,使得装配误差的分析结果更加直观和精确。本文以车载雷达作动系统中的举升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装配精度的分析与优化问题,基于三维公差模型研究其零件装配特征误差传递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某型车载雷达举升机构的结构特点,分析其装配精度要求;基于小位移旋量理论,建立典型装配特征在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共同作用下的变动域模型;利用改进的装配有向图,表达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关系,将配合面属性分为串联和并联,研究并联配合面可装配性和装配误差耦合建模方法;将并联配合面装配误差引入误差传递模型,利用齐次变换矩阵,建立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传递模型。(2)基于机械精度可靠性理论,研究装配精度可靠性定义和相关概念,利用蒙特卡洛法,计算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精度可靠度;根据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精度要求,建立以装配特征加工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装配精度可靠性、并联配合面可装配性、加工能力为约束条件的装配精度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优化模型,以装配精度可靠度和加工成本构造适应度函数,实现兼顾加工成本和装配精度要求的公差优化;将优化后的公差方案代入VisVSA容差分析软件,验证优化模型的正确性;研究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的累积过程,得到其关键装配工序,结合其配合特点提出装配参数调整方法。(3)设计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精度分析系统功能,基于软硬件开发环境,设计系统的技术架构;基于装配误差模型与装配精度优化方法,开发各功能模块;以某型车载雷达举升机构的装配精度分析为例,验证该分析系统的适用性。本文针对某型车载雷达举升机构的结构特点,基于三维公差建立其装配误差传递模型,采用装配精度可靠度定量评估其装配精度,对其装配精度进行优化,并开发相应的装配精度分析系统,通过在设计阶段提高装配精度,以保证雷达的工作精度。本文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可为同类机械产品装配精度分析和公差优化提供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和意义。
余治民[7](2014)在《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国内外机械系统公差设计技术、机械产品可靠性理论、基于数学定义的公差建模方法以及机床热误差补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致性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及复杂装备精度链设计方法研究”(51175161)、“基于MBD技术的复杂装备精度优化分配方法研究”(51305132)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2011ZX04003-011),提出了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系统阐述了机床几何误差的形成机理、误差之间的传递关系、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机床输出精度评判依据、热误差建模及传递原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第一章讨论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了数控机床误差起因,综述了新一代GPS几何要素的定义和分类、机床静动态精度设计方法、机械可靠性理论、公差建模理论的研究与进展,提出了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的定义,给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二章系统介绍了多体运动学理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数控龙门导轨磨床,运用多体系统理论和坐标变换方法,构建了包括21项参数的磨床几何误差传递模型,并通过九线测量试验方法,试验验证了误差传递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第三章系统介绍了机械可靠性理论及可靠度求解方法,并将可靠性理论应用到机床精度设计领域,以上一章建立的龙门导轨磨床几何误差传递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满足磨床设计要求的加工精度可靠度状态函数。对磨床工作行程内的25组位置进行误差取样,采用响应面法建立可靠度近似模型,分析每组工作位置加工精度的可靠度。以25项可靠度的均值和最小值作为磨床加工精度性能的评判指标,针对最小可靠度对应的磨床工作位置,进行灵敏度分析,利用灵敏度对几何误差参数影响加工精度的重要度进行排序。根据分析结果,遵循精度均衡原则逐步优化误差参数的分布,直至可靠度的均值和最小值均满足设计要求。最后通过计算实例验证了基于精度可靠性理论的精度优化分配的可行性。基于数学定义的公差建模方法可以建立公差变动要素变动区间带宽与对应公差间的关系,但由于约束不等式的存在,两者之间无法通过常规方法建立明确的函数表达式,也就无法直接应用到公差设计当中。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与响应面方法的公差建模方法。首先采用基于数学定义的公差分析理论建立公差的变动不等式与约束不等式,然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仿真试验,模拟实际公差表面的变动,生成公差变动要素的实际变动区间;以公差与试验得到的公差变动要素实际变动区间带宽值为建模样本,运用响应面方法建立两者间的响应面模型;运用该公差建模方法建立了平面尺寸公差、平面度公差、圆柱度公差以及轴线直线度公差的数学模型。最后以平面度公差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公差建模方法与现有公差建模方法相比,更加符合工程实际,且具有更高的建模精度及技术经济性。在综合前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五章以数控机床装配体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数控机床静态精度链设计方法的设计流程。首先以平面装配结合面为例,详述了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结合面误差建模方法,并以结合面误差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装配体的误差传递模型;根据实际要求和误差传递模型建立装配体装配精度可靠度状态函数,然后以装配体误差传递模型中包含的零部件表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其表面公差变动要素变动区间带宽与对应公差间的响应面模型,再结合装配精度可靠度状态函数,确定装配精度可靠度与公差间的响应关系;以装配体的加工成本为目标函数,以装配精度可靠度以及公差选用原则为约束条件,建立装配体的公差优化模型。最后通过一典型装配体静态精度链设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数控机床静态精度链设计方法包含了机床零部件公差建模、机床误差传递建模、机床输出精度评判方法以及公差优化建模的整个数控机床精度设计过程,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数控机床精度设计理论,为精度设计理论从理论研究走向工程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六章以动态误差中的的热误差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数控机床热误差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将基于神经模糊控制理论的建模方法应用到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当中,详细论述了热误差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建模原理,并通过对比实例验证了该建模方法具有更好的建模鲁棒性及模型预测精度;将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误差传递建模方法引入到热误差设计当中,提出了热误差传递模型的建模思路,对动态精度链设计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尝试。第七章概括了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数控机床精度设计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李斯明[8](2014)在《数控机床精度设计及其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数控机床精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误差建模与测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难以满足数控机床精度设计的整体性与实用性。本文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致性产品信息建模理论及复杂装备精度链设计方法研究”为依托,从数控龙门导轨磨床的拓扑结构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拓扑传递的整机精度建模方法,由此建立了数控磨床的精度模型,并对其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数控导轨磨床的拓扑结构,确定了与之对应的低序体阵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含有21项几何误差的数控磨床综合几何误差模型。并简要介绍了 9线法处理和分离误差的基本原理。以床身-工作台导轨副为例,分别基于雅可比小旋量理论和多体系统理论描述了导轨副几何误差分布与组成导轨副上零件公差之间的数学关系,并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用途,再在零件精度设计阶段,通过遗传算法对零件公差进行了优化分配。针对公差耦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和响应面法来处理直线度公差与尺寸公差耦合的方法,为处理其他类型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耦合问题提供了依据。根据直线度公差小旋量参数变动和约束不等式,通过蒙特卡洛法来模拟小旋量参数的实际变动区间带宽,再利用响应面法生成带宽的响应面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小旋量参数实际变动区间带宽相对于理论带宽的最大下降比例达到10.9%,且考虑直线度与尺寸公差耦合时的床身-工作台导轨副误差分布区间带宽也有了一定比例的下降,提高了数控机床精度设计的经济性。本文在完成数控机床精度设计与分析的基础上,对数控机床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的建立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产品信息一致性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基于骨架模型技术来实现几何数据一致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精度分析与优化模块的具体功能和用法,为最终建立具有一致性产品信息的数控机床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治岸[9](2014)在《公差原则的分析和形位公差的计算》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公差原则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实例。基本尺寸相同的轴,按不同的公差原则标注形位公差时,其轴线允许的直线度误差各不相同。为产品设计时确定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作技术准备,为产品的加工和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石玉娥,梅雪[10](2013)在《论公差原则中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补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述了独立原则,相关要求,可逆要求的内容、应用场合和标注方法,重点分析了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相互补偿及计算问题。
二、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互相补偿的分析与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互相补偿的分析与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公差原则的装配体公差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独立原则下装配体公差建模 |
2 相关要求下装配体公差建模 |
2.1 相关要求对功能要素旋量表示的影响 |
2.2 相关要求下装配体公差建模的修正 |
3 工程实例 |
3.1 雅可比矩阵的计算 |
3.2 功能要素[FE]的计算 |
4 结论 |
(2)基于新型针规节流器的超精密静压回转工作台运动误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超精密液体静压支承回转精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超精密静压回转工作台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回转工作台系统设计 |
2.3 回转工作台流量的确定 |
2.4 可调式旋转加载装置结构设计 |
2.5 回转工作台的精度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概率法对环形缝隙节流器的公差闭合尺寸链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传统环形缝隙节流器的公差设计 |
3.3 节流间隙的闭环混合尺寸链构建 |
3.4 极值法分析公差对节流间隙的影响 |
3.5 概率法分析公差对节流间隙的影响 |
3.6 针规节流器性能优势 |
3.7 定量化实验 |
3.8 本章小结 |
4 垂直度误差对超精密静压转台轴向回转误差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静压转台的回转轴向误差模型 |
4.3 静压止推轴承的非均匀油膜厚度的数学方程 |
4.4 转子的动力学方程 |
4.5 轴向回转误差的研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回转轴向运动误差的测试及误差分离 |
5.1 引言 |
5.2 轴向回转误差的误差分离理论 |
5.3 测量系统的搭建 |
5.4 轴向回转精度测量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展望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三坐标测量机概述 |
1.1.2 三坐标测量机发展 |
1.2 智能检测规划的研究现状 |
1.2.1 检测信息提取 |
1.2.2 采样策略规划 |
1.2.3 检测路径规划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价值 |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及组织结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2.1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2.2.2 系统体系结构 |
2.2.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2.3 基础软件技术 |
2.3.1 NX二次开发技术 |
2.3.2 NX/Inspection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BD的测量信息建模 |
3.1 MBD技术 |
3.2 多色集合理论 |
3.2.1 多色集合理论数学表达式 |
3.2.2 多色集合理论的逻辑运算 |
3.3 三坐标测量信息建模 |
3.3.1 检测信息的描述 |
3.3.2 PMI信息提取与测量项目确定 |
3.3.3 测量信息数学建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采样策略智能规划技术 |
4.1 测头规划分析 |
4.2 常用采样策略 |
4.2.1 常用元素测量点数目 |
4.2.2 常用元素采样轨迹 |
4.2.3 常用几何元素测量点分布方式 |
4.3 基于几何元素的采样策略规划 |
4.3.1 几何元素分类 |
4.3.2 神经网络算法 |
4.3.3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4.3.4 样本训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检测路径智能规划技术 |
5.1 路径规划规则 |
5.2 基于蚁群算法的检测路径规划 |
5.2.1 建立检测路径规划的约束模型 |
5.2.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5.2.3 算法的实现 |
5.3 碰撞避让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系统实现 |
6.1 系统简介 |
6.2 操作流程 |
6.3 系统运行环境 |
6.3.1 系统平台界面 |
6.3.2 智能检测规划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4)TriMule混联机器人的精度分析和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精度分析与误差建模 |
1.2.2 公差建模 |
1.2.3 精度综合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误差建模 |
2.1 引言 |
2.2 运动学分析 |
2.2.1 机构描述与坐标系建立 |
2.2.2 位置逆解 |
2.2.3 速度映射模型 |
2.3 误差建模 |
2.3.1 坐标系及几何误差源定义 |
2.3.2 误差映射模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公差建模 |
3.1 引言 |
3.2 小位移旋量理论 |
3.2.1 几何要素和公差带 |
3.2.2 区间数 |
3.2.3 基于SDT的公差数学表示 |
3.3 几何误差源和对应公差分析 |
3.4 公差建模 |
3.4.1 位置度公差建模 |
3.4.2 尺寸公差和平行度公差建模 |
3.4.3 定位尺寸公差建模 |
3.4.4 垂直度公差建模 |
3.4.5 同轴度公差建模 |
3.5 公差累积分析 |
3.6 小结 |
第四章 精度分析和精度综合 |
4.1 引言 |
4.2 精度分析 |
4.2.1 概率模型与灵敏度分析 |
4.2.2 精度预估 |
4.3 精度综合 |
4.3.1 优化模型 |
4.3.2 公差分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DCC在指向系统公差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公差设计规范 |
1.1 公差类型的选择 |
1.2 确定公差原则 |
1.3 初步确定公差值 |
2 公差分析 |
3 某型产品壳体公差设计综合计算 |
4 结论 |
(6)基于三维公差模型的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分析与公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的课题支撑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零件误差传递建模 |
2.1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结构及装配精度要求 |
2.2 基于小位移旋量的零件特征面误差模型 |
2.3 零件特征面误差传递过程 |
2.4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建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精度可靠性研究及公差优化 |
3.1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精度可靠性分析 |
3.2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公差优化 |
3.3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公差优化结果验证 |
3.4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工序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分析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背景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开发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数控机床误差源分析与几何要素的定义和分类 |
1.1.1 数控机床误差源分析 |
1.1.2 新一代 GPS 几何要素的定义和分类 |
1.2 静态精度设计研究现状 |
1.3 动态精度设计研究现状 |
1.4 基于数学定义的公差建模研究 |
1.5 机械可靠性理论研究现状 |
1.6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6.2 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的内涵及相关定义 |
1.6.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机床几何误差建模 |
2.1 引言 |
2.2 多体运动学理论 |
2.2.1 基于休斯顿方法的多体系统拓扑结构描述 |
2.2.2 刚体的齐次坐标变换原理 |
2.2.3 相邻体间的位姿误差变换矩阵 |
2.2.4 机床典型运动副的位姿误差变换矩阵 |
2.3 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机床几何误差建模实例与试验验证 |
2.4 机床几何误差模型的试验验证 |
2.4.1 双频激光干涉仪的工作原理 |
2.4.2 九线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
2.4.3 磨床几何误差试验测量 |
2.4.4 误差传递模型预测值与实验测量值比较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机床精度设计 |
3.1 引言 |
3.2 机械可靠性理论 |
3.2.1 状态函数和极限状态方程 |
3.2.2 可靠度 |
3.2.3 可靠度指标与验算点 |
3.2.4 当量正态化原理 |
3.2.5 验算点法(FORM) |
3.3 经典响应面法 |
3.4 灵敏度分析 |
3.5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机床精度设计 |
3.5.1 磨床加工精度可靠度状态函数 |
3.5.2 运用经典响应面法求解加工精度可靠度 |
3.5.3 参数灵敏度分析 |
3.6 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机床精度设计实例 |
3.7 小结 |
第4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与响应面方法的公差建模 |
4.1 引言 |
4.2 响应面方法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的基本理论 |
4.2.1 响应面方法的基本理论 |
4.2.2 蒙特卡洛模拟的基本原理 |
4.3 误差的常见分布特征与公差原则 |
4.3.1 几种常见的误差分布特征 |
4.3.2 误差概率分布特征与公差间的关系 |
4.3.3 公差原则 |
4.4 基于小位移旋量的公差数学表示 |
4.5 平面尺寸公差建模 |
4.5.1 平面尺寸公差变动不等式与约束不等式 |
4.5.2 蒙特卡洛模拟法求解旋量参数实际变动区间 |
4.5.3 运用响应面法建立旋量参数实际变动区间带宽与公差间的响应面函数 |
4.6 形位公差建模 |
4.6.1 平面度公差建模 |
4.6.2 轴线直线度公差建模 |
4.6.3 圆柱度公差建模 |
4.7 实例分析 |
4.8 小结 |
第5章 装配体静态精度链设计 |
5.1 引言 |
5.2 装配体结合面误差建模 |
5.3 装配几何误差传递模型 |
5.4 公差-成本数学模型 |
5.5 装配精度可靠度与公差间的响应关系 |
5.6 装配体公差优化分配 |
5.6.1 装配体公差优化模型 |
5.6.2 遗传算法求解公差优化模型 |
5.7 装配体精度链设计实例 |
5.7.1 装配精度可靠度状态函数 |
5.7.2 误差参数实际变动区间带宽与公差间的响应面建模 |
5.7.3 顶尖装配体公差优化模型 |
5.8 小结 |
第6章 热误差建模与热误差传递建模研究 |
6.1 引言 |
6.2 机床热变形来源 |
6.3 机床热误差元素 |
6.4 温度测点布置技术 |
6.5 热误差建模方法研究 |
6.5.1 模糊集合的定义 |
6.5.2 隶属度函数 |
6.5.3 Takagi-Sugeno 型模糊推理系统 |
6.5.4 基于 Takagi-Sugeno 型模糊推理系统的热误差模糊神经网络建模 |
6.5.5 热误差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实例验证 |
6.6 热误差传递建模研究 |
6.6.1 基于多体运动学理论的热误差传递模型 |
6.6.2 热误差传递模型研究实例分析 |
6.7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8)数控机床精度设计及其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数控机床三维空间几何误差 |
1.3 数控机床精度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4 论文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1.4.1 论文课题来源 |
1.4.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多体系统理论的数控机床空间误差建模 |
2.1 多体系统理论 |
2.1.1 多体系统理论提出背景及介绍 |
2.1.2 拓扑结构及低序体阵列 |
2.2 数控龙门导轨磨床三维空间误差建模 |
2.2.1 数控磨床拓扑结构及低序体阵列 |
2.2.2 导轨副的误差变换矩阵 |
2.2.3 数控磨床三维空间误差建模 |
2.3 数控磨床三维空间误差测量与处理 |
2.3.1 基于9线法的误差分离技术 |
2.3.2 导轨副误差的测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床身-工作台导轨副的公差建模方法 |
3.1 基于小旋量(SDT)理论的公差表示方法 |
3.1.1 小旋量方法提出背景 |
3.1.2 公差小旋量理论 |
3.2 基于雅可比矩阵和小旋量理论的导轨副公差建模 |
3.2.1 雅可比矩阵介绍 |
3.2.2 功能要素的公差小旋量矩阵FE_i及功能要求FR_i |
3.2.3 基于雅可比小旋量理论的导轨副公差建模 |
3.3 基于空间公差变换矩阵的导轨副公差建模 |
3.3.1 导轨副拓扑结构描述及低序体阵列 |
3.3.2 基于空间公差变换矩阵的导轨副公差建模 |
3.3.3 基于响应面法建立公差模型 |
3.4 建模方法对比及公差分配 |
3.4.1 建模方法对比与分析 |
3.4.2 公差优化分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与响应面法的公差处理方法 |
4.1 蒙特卡洛方法 |
4.1.1 蒙特卡洛法的提出背景 |
4.1.2 蒙特卡洛法的基本理论 |
4.2 两平行直线间直线度与尺寸公差耦合处理方法 |
4.2.1 求解两平行直线间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变动和约束不等式 |
4.2.2 蒙特卡洛法模拟两平行直线间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实际分布 |
4.2.3 响应面法求解两平行直线间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实际带宽 |
4.3 圆柱形直线度与尺寸公差耦合处理方法 |
4.3.1 求解圆柱形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变动和约束不等式 |
4.3.2 蒙特卡洛法模拟圆柱形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实际分布 |
4.3.3 响应面法求解圆柱形直线度小旋量参数实际带宽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控机床一致性产品信息建模技术研究 |
5.1 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技术 |
5.1.1 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介绍 |
5.1.2 数控机床的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建模 |
5.2 数控机床骨架模型 |
5.2.1 骨架模型技术介绍 |
5.2.2 数控磨床骨架模型建模 |
5.3 数控磨床精度分析与优化软件开发 |
5.3.1 精度分析与优化软件功能分析 |
5.3.2 精度分析与优化软件子模块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导轨副各功能要素所对应的功能要求FR_i |
附录C 导轨副各功能要素公差变换矩阵和参数不等式 |
附录D 导轨副骨架模型草图关系式 |
附录E 床身-工作台滚珠丝杠安装总成关系式 |
附录F 活动横梁-竖直滑板导轨副类型切换程序 |
(9)公差原则的分析和形位公差的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各公差原则的定义、特征、计算及应用实例 |
1. 1独立原则 |
1. 2包容要求 |
1. 3最大实体要求 |
1. 4可逆要求叠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
2结论 |
(10)论公差原则中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补偿(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独立原则 |
3 相关要求 |
4 可逆要求 |
5 结束语 |
四、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互相补偿的分析与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公差原则的装配体公差建模[J]. 程彬彬.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1(03)
- [2]基于新型针规节流器的超精密静压回转工作台运动误差研究[D]. 曹雪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MBD的智能三坐标检测工艺规划技术研究[D]. 于泽晖.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TriMule混联机器人的精度分析和综合[D]. 潘巧. 天津大学, 2019(01)
- [5]DCC在指向系统公差设计中的应用[J]. 于方德,常海涛. 机械工程师, 2019(10)
- [6]基于三维公差模型的车载雷达举升机构装配误差分析与公差优化[D]. 李林蔚.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数控机床精度链设计方法研究[D]. 余治民. 湖南大学, 2014(09)
- [8]数控机床精度设计及其一致性产品信息模型研究[D]. 李斯明. 湖南大学, 2014(04)
- [9]公差原则的分析和形位公差的计算[J]. 陈治岸.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01)
- [10]论公差原则中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补偿[J]. 石玉娥,梅雪.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