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研究

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呈爆炸性增长的趋势,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恶性事故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交通肇事罪及相关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交通肇事罪概述。该部分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概念,系统地论述了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的历史沿革、立法现状及背景分析。第二部分: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该部分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方面介绍了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客体是公路、水上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不包括航空和铁路运输安全;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第133条的构成要件,本人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就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只能表现为过失。第三部分: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该部分根据《解释》界定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重点论述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最后介绍了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的处理。第四部分: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该部分详细介绍了“孙伟铭案”的始末、罪名的确定,以“孙伟铭案”为视角,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个角度分析了两罪之间的区别。第五部分:交通肇事罪中的共同犯罪问题。该部分首先对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共同犯罪问题进行了论述,其次论述了单位的主管人员指使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的问题。第六部分:国外及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启示。该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明确指出我国的交通肇事罪未将业务主体和一般主体区别开来,《解释》中将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转化的不合理性,以及我国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偏轻等缺陷;提出交通肇事罪中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应坚守刑事责任承担的平等性;最后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增设不救助罪处理逃逸行为。笔者认为以不救助罪定罪处刑,有助于理解交通肇事罪,而且使处理指使逃逸行为有了更为合理的刑法根据。笔者倾向于修改我国的交通肇事罪,将逃逸行为独立出来,以不救助罪论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交通肇事罪概述
  • (一) 我国刑法理论中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 (二)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概况
  • 二、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 (一)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
  • 1.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的学说论争
  • 2. 笔者的观点
  • (二)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
  • 1. 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 2. 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 3. 严重后果与违章行为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 4. 重大事故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以及交通道路上
  • (三)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1.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
  • 2. 非机动车的驾驶者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3. 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
  • (四)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
  • 1. 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的观点分歧
  • 2. 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
  • (一)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
  • 1. 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方面来界定
  • 2. 从行为人逃避的义务方面来界定
  •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
  • 1.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构成要件
  • 2.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
  • 3.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
  • (三) 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的处理
  • 四、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 (一) “孙伟铭案”简介
  • (二)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
  • 1. 从犯罪客体分析
  • 2. 从犯罪客观方面分析
  • 3. 从犯罪主体方面分析
  • 4. 从犯罪主观方面分析
  • (三) “孙伟铭案”罪名的确定
  • 五、交通肇事罪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 (一) 关于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过失共犯问题
  • (二) 关于单位的主管人员指使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的问题
  • 六、国外及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国外及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概况
  • 1. 英美法系国家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
  • 2. 大陆法系国家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
  • 3. 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
  • (二) 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的缺陷
  • 1. 未将业务主体与一般主体区别开来
  • 2. 将无力赔偿数额在30 万元以上作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标准的不合理性
  • 3. 《解释》第2 条第2 款的不合理性
  • 4. 对交通肇事罪处罚偏轻
  • (三)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完善
  • 1.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坚守刑事责任承担的平等性
  • 2. 建议增设不救助罪处理逃逸行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交通肇事二次碾压致死刑事责任的法理及实证分析[J].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02)
    • [2].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新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论刑法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实质与类型[J]. 法制博览 2018(32)
    • [4].信赖原则在海上交通肇事犯罪中的适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7(04)
    • [5].交通肇事后“二次拖带”行为如何定性[J]. 中国检察官 2016(22)
    • [6].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7].交通肇事犯罪成因及对策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23)
    • [8].交通肇事后逃逸与潜逃的区分[J]. 山东审判 2015(03)
    • [9].被撞男童失踪之谜[J]. 法律与生活 2017(05)
    • [10].六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决——撰写李彬交通肇事案裁判文书的感悟[J]. 法庭内外 2017(03)
    • [11].送酒驾者去“太平间”[J]. 故事家 2017(04)
    • [12].交通肇事后二次碾压行为主观方面的认定[J]. 法治论坛 2017(02)
    • [13].浅析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得不到救助”[J]. 山西青年 2016(10)
    • [14].交通肇事缘何成杀人悲剧[J]. 中华家教 2011(05)
    • [15].名词新解[J]. 躬耕 2008(08)
    • [16].再论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J]. 天津滨海法学 2014(00)
    • [17].论自动驾驶汽车交通肇事的刑事责任[J]. 福建法学 2020(01)
    • [18].“交通肇事后逃逸加重处罚”的合宪性思考[J]. 比较法研究 2019(02)
    • [19].交通肇事案证据的审查运用[J]. 中国检察官 2019(12)
    • [20].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律责任[J]. 汽车与安全 2018(01)
    • [21].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8)
    • [22].诡异的交通肇事案[J]. 检察风云 2017(05)
    • [23].交通肇事类案件的现状分析及其制度完善——以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和法律监督为视角[J]. 东南司法评论 2012(00)
    • [24].处理交通肇事需防“矫枉过正”[J]. 江淮法治 2009(18)
    • [25].一起交通肇事索赔案件的启示[J]. 新农业 2014(08)
    • [26].交通肇事案高发特征、原因及应对之策——以武清区人民检察院五年来受理交通肇事案为视角[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3(06)
    • [27].恶性交通肇事行为的定罪量刑[J]. 法制与社会 2013(26)
    • [28].网络帖子的语言表达研究——以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内容分析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9].交通肇事顶替行为的定性与处理[J]. 人民司法 2012(06)
    • [30].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罪界限之分析[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2(09)

    标签:;  ;  ;  ;  

    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