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酮酸钠林格氏液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脏器功能、生存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研究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脏器功能、生存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两种复苏液体(乳酸钠林格氏液与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生存率、脏器功能和酸碱平衡指标的影响。方法:1.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制作雄性SD大鼠,体重280~300g,氯胺酮+速眠新II麻醉后,将大鼠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单侧股动静脉插管(PE-50导管),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连接Picco心功能监护仪,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变化。保持大鼠呼吸自由通畅,应用烤灯保持大鼠体温恒定。经股静脉全身肝素化,经股动脉导管在20min内抽取45%血容量动脉血,失血后1h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35-40mmHg,即为45%血容量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2.实验分组与处理60只雄性SD大鼠,失血后1h仍存活,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氏液组(LR)、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PR)和单纯失血组(Control)。将液体加热至37℃,利用微量泵,经股静脉导管补液,容积均为3倍失血量,在1小时内匀速泵入。补液后1h拔除导管并结扎,缝合皮肤,放回饲养笼,保温,自由饮食。观察补液结束后1h、4h及24h生存率,纳入生存分析。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乳酸钠林格氏液组和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分别于失血前、失血后1h、补液后1h、补液后4h股动脉取血0.5ml(计入失血量),补液后4h处死大鼠,取心、肝、脾、肺、肾、空肠及脑组织。3指标检测与方法股动脉取血后迅速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脏器功能指标;应用蛋白沉淀剂处理后离心,取上清液测乳酸含量。干湿重法测量脏器组织含水率。结果:1、平均动脉压及生存率分析:失血后MAP急速降至30mmHg以下,休克期维持在35-40mmHg,液体复苏后,MAP逐渐回升,补液20min左右,MAP回升至55-60mmHg,至补液结束时维持于70-75mmHg,两组无明显差异。补液后1h至2h,丙酮酸钠组血压稍有下降,但仍能维持在65mmHg以上,乳酸钠组则明显降低,约为40-45mmHg。60只大鼠失血后1h存活50只,补液后1h生存率:单纯失血组为44.4%(8/18),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为85%(14/16),乳酸林格氏液组为75%(12/16)。补液后4h生存率:单纯失血组为27.7%(5/18),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为75%(12/16),乳酸林格氏液组为50%(8/16)。补液后24h生存率:单纯失血组为5.5%(1/18),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50%(8/16),乳酸林格氏液组为18.7%(3/16)。2脏器功能与失血前相比,两组大鼠失血后1h血浆CK-MB、Cr、ALT水平均升高,组间无差异;补液后1h、4h,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CK-MB、Cr及ALT明显改善(P<0.05)。3动脉血气:失血后1h,两组大鼠均存在严重酸中毒,组间无差异;补液后1h、4h,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各项指标均优于乳酸钠林格氏液组(P<0.05),明显改善酸中毒状态;4补液后4h脏器含水率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低于乳酸钠林格液组,组织水肿程度减轻;结论:与乳酸钠林格氏液相比,应用丙酮酸钠林格氏液治疗大鼠失血性休克,能明显纠正酸中毒、减轻脏器水肿,从而改善动物脏器功能,提高大鼠生存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丙酮酸钠的液体治疗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改善致死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脏器功能、生存率及代谢性酸中毒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