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合作学习小组能力构成因素对互动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作者: 余明
导师: 吴庆麟
关键词: 合作学习,能力组构,认知互动,认知结果
文献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教学策略,几十年来在国外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它是情境学习的一种,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充分挖掘群体学习中同伴之间的互动资源是它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从介绍合作学习研究的权威——Johnson兄弟和Slavin的一些研究成果开始,分析了合作学习的理论来源和基本要素,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从认知和非认知的角度进行了归类,即以Johnson兄弟和Slavin为代表的非认知取向的研究与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为代表的认知取向的理论,并着重从合作学习的认知取向的理论出发,介绍了认知冲突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的倡导者——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原则及当代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从实证角度对此深化研究的结果。把合作学习的关键成分——认知互动划分为认知支持和认知冲突两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互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定义、测量方式、认知互动过程与认知结果的关系及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特别是从小组和小组内不同的能力等级的成员这两个层面分析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构成因素对合作学习的认知互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影响。 本文的实证研究选择了一所普通小学的四年级的数学课堂作为合作学习实施的环境,被试是技能力不同进行同质和异质分组的学生,每个小组包括4人或5人。经过确定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等级、根据能力等级分成同质和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设计适宜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组织实施课堂合作学习、及时收集合作互动认知过程与认知结果数据等一系列步骤来完成实验。分别从小组全体学生和组内不同能力等级的学生这两个角度分析了他们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多步骤的较复杂的数学应用题的认知互动过程与认知结果。试图研究能力同质和能力异质的小组之间、各能力层次的成员在同质和异质小组之间的合作过程中的对话和行为表现差异以及合作学习之后的认知结果(即个别迁移测试成绩,分成总体得分和策略得分两种计分方式)的总体和分类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学习能力同质和异质组的认知互动过程和认知结果呈现不同的特征。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表现的差异:从学习结果的总体得分来看,能力同质和异质组之间的表现虽无显著差异,但是能力同质组的总平均分低于异质组的总平均分,而且分数起伏大于能力异质组;从学习结果的策略得分来看,能力异质组与能力同质组之间依然无显著差异,但能力同质组的总平均分高于能力异质组的总平均分。三种能力层次的学生在两种能力构成的小组之间的表现差异:(一)高能力学生在同质组中参与程度更高,更关注关键问题和他人的进展;他们在异质组中的总体得分(显著性水平0.2)和策略得分(显著性水平0.05)显著低于同质组,特别是在策略获得上同质组中个体迁移测试成绩更好。(二)低能力学生局限于自身的解题能力水平,在互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注意的方面基
论文目录:
1.概述
2.合作学习与个体建构式学习的比较
2.1 传统个体建构式学习的相对不足
2.2 合作学习的认知优势
3.合作学习理论基础
3.1 以Johnson兄弟和Slavin的研究为代表的非认知取向的理论
3.2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对社会学习的认知取向的理论
3.3 对认知冲突和认知支持的研究
4.合作学习的互动过程与认知结果
4.1 互动过程
4.2 影响互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
4.3 互动过程与认知结果的关系
5.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互动过程数据
5.3 个别测试结果
6.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问题讨论和教学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参考文献
- [1].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研究[D]. 蔡静.西南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合作学习若干理论之比较[D]. 王耐.杭州师范学院2006
- [2].结合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观念改变的研究[D]. 孔津华.华东师范大学2006
- [3].课堂合作学习[D]. 潘晓光.东北师范大学2006
- [4].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研究[D]. 吴仁英.山东师范大学2005
- [5].合作学习的理论与策略[D]. 王存智.山东师范大学2005
- [6].合作学习小组互动的话语分析[D]. 彭雪蓉.南京师范大学2006
- [7].合作学习的探索[D]. 谢苏燕.南京师范大学2004
- [8].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 李朝辉.东北师范大学2003
- [9].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 郭传省.山东师范大学2003
- [10].合作学习过程研究[D]. 杨志升.江西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