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格魅力
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文献综述
吕利[1](2019)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意味着要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高素质人才,其关键在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形成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所教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最终转化为显而易见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1期)
闫泽钧,张凯,顾晶晶[2](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教师作为人类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指路人。教师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对自身能否从事好教育工作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况并不乐观,许多体育教师并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尤其在对于教学工作驾轻就熟之后,便不愿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破,导致职业倦怠的心理产生。因此,在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当下,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特点,对促进其职业发展、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工作学习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是激发教师工作动机、产生工作投入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认同则是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和行为倾向,是教师对职业的一种积极态度,同样能够促进职业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以及职业认同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所教学段为分层依据,使用俞国良,辛涛,申继亮(1995)共同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量表》、魏淑华(2008)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Schaufeli等人(2002)编制,张轶文,甘怡群(2005)检验的中文版《教师工作投入量表》,对参观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35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其中中学教师169人,小学教师165人;男教师218人,女教师116人;二级职称95人,一级职称132人,高级职称及以上86人,缺失21人。使用SPSS19.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均低于理论中值,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尤其是职业认同这一维度得分最低,仅为1.94;(2)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投入水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教师高于女教师(t=2.025*),且主要表现在奉献这一维度(t=2.732**);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及教学效能感总分在所教学段和教师职称上存在差异,小学教师明显高于中学教师(t=-4.448*;t=-3.341*);二级职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水平均高于一级和高级及以上教师(t=10.838***;t=7.206***),事后检验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在二级职称、一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均存在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除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r=0.033)、职业认同归属感(r=0.091)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总得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4)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其工作投入(β=0.302,P<.001)和职业认同(β=0.414,P<.001)水平,且教学效能感能够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9.1%,解释职业认同变化的17.1%;(5)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当教学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共同进入回归方程后,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回归系数不再显着(β=0.002,P>.05),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显着(β=0.721,P<.001),能够单独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43.1%,中介模型能够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51.9%。研究结论:(1)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总体水平偏低。男性体育教师工作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优于中学体育教师;二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总分上要明显优于一级、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除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归属感之间不存在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及工作投入总分和各维度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3)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工作投入与职业认同水平,且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范军平[3](2019)在《让区域教研供给真正满足一线教师需求——基于XX省XX市19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县一级的教研组织肩负着区域内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职能,对促进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区域内基础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一线教师的高学历化、年轻化,区域教研的供给与一线教师的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本研究基于XX省XX市19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段教师的人数比例,对XX省XX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共回收问卷21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共198名,问卷有效率为91.67%。其中男教师占19.93%,女教师占80.07%;小学教师占53.23%,初中教师占35.40%,高中教师占11.37%。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分布相对均匀,1年-3年教龄教师占17.52%,4年-10年教龄教师占22.70%,11年-20年教龄教师占29.66%,21年及以上教龄教师占30.12%),1、从教研内容:供给过于关注学科课程内容。教研内容的供给体现出区域教研的关注方向,教研内容的需求则反映着一线体育教师的实际薄弱之处。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教研内容的供给过于关注学科课程内容,在学科教学策略上供给与需求出现较高的统一。1.1学科课程内容供给最多,但体育教师需求并不强烈;1.2课改前沿信息和学法、学情的教研供给不能满足体育教师需求;1.3教学策略的教研供给与需求较为一致,教学评价策略有待关注。2、从教研过程:活动过程的整体性、参与度符合体育教师需求。本研究关于教研过程的调查主要包括教研过程的整体性和体育教师在教研过程中的参与度。2.1教研过程具有整体性,与体育教师的需求相一致;2.2教研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与体育教师的需求相一致。3、从教研方法:供给的单向理论传递与需求的实践互动取向相冲突。现实中,教研方法丰富多样,根据教研活动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本研究中关于教研方法主要调查的是组织形式和主体互动形式。3.1体育教师偏好源于实践的教研,而教研供给偏重理论指导;3.2体育教师更关注交流互动式教研,而教研供给偏向单向传。叁方面分析中小学区域教研现状,明确区域教研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建议区域教研应基于体育教师需求,形成具有前沿引领与实践取向的教研内容(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新思想、新技术迭出,尤其是在中高考改革形势下,体育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须更新,教学实践亟须改进。区域教研内容需要更加灵活,更加开放,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提高对教育改革与政策的敏感性,及时将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改革的政策信息、资料转变成为区域教研内容,将其他地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实践纳入教研视野。二是明确教研内容的实践取向,基于优质、丰富、立体化的课例资源,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将教育教学理论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方法上),建立分层分类的教研供给机制(不同学段、不同发展期的体育教师的教研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区域教研应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教研活动的实时管理与自主选择,满足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教研需求。首先,将常规教研活动优质化,依据体育教师的多样需求进行分层分类梳理,建立多样化的教研活动资源库。其次,建设教研活动的体育教师自主选择系统,借助教育大数据分析,将教研需求调研与教研活动资源库建设连接起来,向体育教师智能推荐合适的教研内容和教研方法,从而实现教研活动的个性化定制),创新具有交互性与生成性的教研方法(区域教研要破除将教师客体化的对象性思维,增强体育教师主体的意识,通过序列化的教研活动流程,确保在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中,让体育教师能够准确地传递自身的教研需求,并体现在教研活动中。区域教研需要研发互动、反馈等教研工具,改变教研员"一言堂"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借助移动互联的便利性,在教研过程中进行实时展示、指导、研讨、反馈等,让教师"能说";通过教研活动中多主体的深度交互形成生成性的教研资源,让教师"想说")。(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周鹏,杨珊[4](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研究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需求和高校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程改革出发,旨在探寻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为提高体教专业排球普修学生的排球实践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使其具备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为体教专业培养"一专多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体系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为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以"中小学体育教师"、"排球普修教学"、"岗位实践知识技能"为主题词,选取与研究相关的文献共30篇。2.2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专家问卷)、《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中小学教师问卷)、《体教专业排球普修学生关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问卷)叁份问卷,调查对象为4位排球专家教授、60名参加2017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班(排球专项)中小学排球教师及参加实验的48名学生。两次问卷的r值分别为0.74、0.80、0.83.共发放112份问卷,全部现场回收,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95.54%。通过专家问卷和中小学排球教师问卷的调查后,反复修改后确定了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新的教学计划、内容及进度。2.3教学实验法:采用对照试验,实验组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内容,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实验前经测试学生的排球技能、身高条件和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两组学生进行混合考试,由叁名排球专业教师进行技能考核和进行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问卷调查。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排球基本技术考核比较两组学生在前四项技术的达标何技评得分基本持平,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前四项技术达标得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侧面下手发球方面,实验组学生的达标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6.98,技评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2.30,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学生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可见实验组学生对侧面下手技术的掌握明显好于对照组。2.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比较实验组学生在四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可得实验组学生对于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3.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自信心比较实验组学生自信心平均得分为19.48,对照组为14.00,实验组较对照组高5.48分,经统计学分析后得出两组学生自信心得分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由此可得,实验组学生对于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工作具有较强的自信心。4.实验结果分析讨论4.1在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丰富准备活动内容的作用中小学排球活动内容具有趣味性好、实用性强的特点,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准备热身的目的,同时也都丰富准备活动的内容,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4.2在基本部分中缩减部分内容,融入排球球性、球感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中缩减部分难度大、实用性较差、重复性的内容,再融入适合中、小学生的排球球性、球感练习,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排球的主要技术,同时对他们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学具有一定帮助。4.3在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活动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的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游戏活动的理论知识学生能够全面的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具备未来从事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的实践应用能力。3.4.在课后作业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错方法等内容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岗位的创新能力在实验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活动中向学生展示部分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趣味练习,在基本部分的技术学习过程中向学生结束了部分中小学排球技术教学的纠正方法。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体验练习,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这些动作,增加身体记忆。最后,教师在在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在进行总结,阐述如何进行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正方法的创编思路、原则、策略和手段,达到开阔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进行创新的目的。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论:1.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准备部分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活动内容能够起到热身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2.在基本部分中缩减部分内容,融入中小学排球球性、球感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的排球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3.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理论课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教学及相关排球活动的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小学排球教师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4.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的课后作业中融入中小学排球游戏、趣味练习、纠错方法等内容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从事中小学排球岗位的创新能力5建议5.1.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中的各个技术学习阶段都要加入球性、球感的练习。5.2.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内的中小学排球教学设计、游戏活动设计的竞赛。5.3.在体教专业排球普修课程的理论考试中增加中小学排球教学、相关排球游戏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邱烈峰,肖爽,丰士凯[5](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必要手段之一。学校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途径。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小学体育教师承担起健康教育重任。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2015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对某省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21份。然后分别合计总分、3个方面健康素养得分和6类健康问题素养得分。实际得分达到该项总分80%及以上者,被判定为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否则视为不具备健康素养。再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总体水平及分布在满分为65分的情况下,某省221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的平均得分为48.02±6.74分,具备基本健康素养(得分52分以上)的体育教师有71人,健康素养水平为32.1%。这一结果比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4.18%)高。但远低于严丽萍、茆汉梅、毛涛等关于教师健康素养水平的报道。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亟待提高。从分布来看,女性教师健康素养水平高于男性教师(χ~2=5.064,P﹤0.05);在任教层次上,初中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高中教师最低,小学教师居中(χ~2=6.274,P﹤0.05)。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教师之间和城乡教师之间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的体育教师之间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中小学体育教师3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健康素养包括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等3方面。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方面的健康素养满分分别是29分和20分。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这2方面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2.03±2.86分和14.11±2.89分;在这2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7%和35.3%。在分布上,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层次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的体育教师之间的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教龄、任教层次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的体育教师之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健康素养水平差异也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基本技能方面的健康素养满分为16分。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健康基本技能方面的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11.89±2.57分。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为47.1%。女性教师的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高于男性教师(χ~2=4.806,P﹤0.05);高中体育教师的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低于初中教师和小学教师(χ~2=7.403,P﹤0.05)。其他组别体育教师间的健康基本技能素养水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3)中小学体育教师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调查问卷中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6类健康问题的满分分别是9、7、14、14、14和7分。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6类健康问题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7.11±1.61、4.66±1.32、8.83±2.12、12.53±1.91、9.46±1.90和5.44±1.57分。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依次是32.1%、25.3%、11.8%、78.7%、12.2%和46.6%。可见,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安全与急救、健康信息2类健康问题上掌握较好;在慢性病防治和基本医疗2类健康问题上掌握较差。在分布上,女体育教师的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高于男体育教师(χ~2=6.586,P﹤0.05);乡镇体育教师的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高于市区或县城体育教师(χ~2=4.135,P﹤0.05);44岁及以下体育教师的健康信息素养水平高于45岁及以上体育教师(χ~2=4.458,P﹤0.05)。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其他同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上的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建议:1)结论 a)某省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尤其是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2方面的素养水平以及基本医疗和慢性病防治2类健康问题的素养水平较低。b)中小学男性体育教师是健康素养的薄弱人群。2)建议a)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中小学体育教师承担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其健康素养水平不仅影响自身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普通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水平,改善其健康状况,提高其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力。b)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抓住重点人群在健康教育和促进中,应努力做到:1)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宣传教育;2)抓住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促进;3)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积极拓展健康传播途径。c)中小学体育教师也应注重自我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主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健康素养的提升,提高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执行力,提升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为改善学生、自身健康状况服务。(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孙卫红[6](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基于粤西叁位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职业幸福感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往研究较多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教师职业幸福感,以及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由此提出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粤西地处广东省西部,包括湛江、茂名、阳江叁个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与珠叁角地区有一定的距离,粤西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如何?其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能很好的为广东欠发达地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依据,从而整体提高广东省体育教师素质,加快广东省教育全面发展。研究方法:2.1问卷调查采用孙卫红等[3]制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工作满意度,总体情感指数包含7个相关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35,工作满意度只有1个条目,总体情感指数与工作满意度总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为0.950。采用问卷星发放问卷,请粤西湛江、茂名、阳江叁个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网上填写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462份。调查对象小学老师158(34.2%),初中老师172(37.23%),高中教师156(33.77%);城市老师241(52.16%),县镇老师154(33.33%),农村教师67(14.5%);男教师374人(80.95%),女教师88人(19.05%);本科学历418人(90.48%);教龄为5年以下87人(18.83%),6-10年79人(17.1%),11-20年159人(34.42%),20年以上137人(29.65%);初级职称教师163人(35.28%),中级职称教师222人(48.05%),高级职称教师77人(16.67%)。调查样本涵盖各学段以及城镇和乡村,本科学历、男教师居多,职称水平较高。2.2叙事研究通过"工作负责"的标准,结合教育局推荐,选取粤西地区3位体育教师作为个案,以他们的访谈资料为主要素材,采用案例研究和叙事探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案例素材中深入挖掘3位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揭示他们职业幸福感的来源,为粤西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提供思路。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粤西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在中等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学历、地区、学段、职称、教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各因素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粤西地区叁位体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他们的访谈资料为主要素材进行分析。叁位体育教师填写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问卷》,8个问题基本都选择了1,说明他们职业幸福感非常高。虽然都是优秀的体育教师,但叁位老师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S受到中学老师的影响,"一直坚持要践行体育的价值",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化,S进一步坚定职业信念,也进一步增加了实现职业理想的信心。C坚持以各种方式学习,从中专到专科到本科,不断加强专业能力,"通过学习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更加合理,更加快乐地去运动。"内心有着对学生、对体育、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C一直在学习中,不仅实现自我价值,也收获满满的幸福感。L与所在学校其他两位体育教师,经过学校的师徒结对形式,组成学校体育教师团队,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吸收优良的训练计划,勤勤恳恳的付出,收获满满",工作中结成的团队,生活中也相互帮助、相互关心。通过对叁位体育教师的故事探析,得出以下结论:(1)职业信念是提升粤西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源动力;(2)学习是提升粤西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持续动力;(3)团队力量是提升粤西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助推力。由此对提升粤西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出建议:(1)重视体育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开展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体育师范生明晰体育教师的定位,培育他们对体育教师职业的感情,明确从事体育教师职业的态度和信念。(2)加强体育教师学习领域的研究。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体育教师的学习有着与其他学科教师不一样的规律和特点,如何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现状,探寻体育教师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促进体育教师学习的对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建立多元化有效的体育教师团队。实体的体育教师团队如能结合范围更广的虚拟团队力量,形成多元化有效的团队,必能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职业幸福感。研究结论:3.1粤西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在中等水平。3.2影响粤西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包括职业信念、持续的学习以及团结向上的团队。3.3提升粤西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包括:重视体育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加强体育教师学习领域的研究、建立多元化有效的体育教师团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梅[7](2019)在《倾听无声者的声音——中小学体育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体育教师经常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高铁引发体育教师讨论、学生受伤对体育教师的指责等等,作为体育教师,常常能够感受到行业人的辛劳,体验到体育人的烦恼与不快,屡屡品尝着这世俗苦涩且无奈的滋味。而这种苦痛有时会被一些密不透风的屏障遮蔽着,日复一日让体育人渐渐变得麻木,变得习以为常,变得熟视无睹。这种困扰既是身体上的感受,也是精神上的体验,它是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表达,从某种意义来讲这种个体的苦痛也就是社会的苦痛。身体之劳累,精神之苦痛构成了中小学女体育教师生活的基础,它弥漫在她们整个生命和生活之中,无法表达,无从归因,因而她们对困苦的感受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先赋性和宿命论的色彩。为了能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完整地呈现和合理地解释体育人的这种情感,本研究以中小学体育女教师为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从她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解与考察,向人们呈现体育女教师的困惑和纠结,展示她们的苦闷,用社会学视角进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根源。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利用目的进行抽样,根据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以兰州市38名中小学体育女教师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其中有中学、小学体育女教师,受访者教龄跨度从1.5年到26年不等,访谈过程历时9个月的时间所有访谈均运用无结构式和半结构式结合的形式来把握访谈节奏和议题,所有受访者都是经熟人介绍而选择的,这样选择会因更加熟悉而增加了采访者与被访者之间的沟通。采用多次走访来尽量平衡我们之间差距的程度和性质,从访谈中描绘出受访者生活的图景,读取她们与社会的客观关系,分析出隐性结构,努力去挖掘埋藏在这些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对于采访者来说理解和解释是一个整体。这是所有受访者在访谈之后共同的表达。研究结果:1.社会认同方面:教师将对认同认知外化之后,表现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认同,参与到各种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实现社会认同。(1)身份认同,体育女教师对自己的性别所赋予的特质都会有所要求,但因工作原因每日的着装也有些身不由己,普遍认为:外表言行举止以更合时宜为准则。(2)职业认同,她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都有很强的认同感,努力使自己一专多能。在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女老师都称自己的学生为"孩子",这小小的称呼的变化,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融洽,而且更能体现女教师对学生给予的希望和关切。(3)专业认同,对于自己的体育专业女老师都很喜欢,因为她们在这个专业上获得很多益处和满足。对体育女教师来讲,掌握扎实过硬的各项运动技能,才会在教学训练中发挥优势和获得机会,她们都努力使自己成为全才。除此之外体育女教师耐心细致的做事风格,加重了自己的任务和工作负担。(4)生活认同,中小学体育女教师的生活的困惑是感觉留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由于学校的各种事物耗费了更多精力和时间,对于家庭、孩子和老人都无法精心照顾,更多的是愧疚。她们对生活也都有美好期望和憧憬,但因忙碌而不能过多的思考,而且短期内这些愿望也不可能实现2.特殊成长轨迹形成的心态,马斯洛曾说心态若改变,能够使态度、习惯、性格、人生都跟着改变。体育人长期从事体育活动与竞赛,形成了相对稳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敢拼,不服输,多年的运动经历使她们深谙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成功。当然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心理过程也会发生改变,也会出现与个性心理特征不一致的表现。3.社会环境方面:(1)社会大环境,对于大环境教师也有自己的想法,由于现在学生的体质状况,国家层面对中小学学校体育有很高的要求,各项活动都要开展都要进校园,各种监测和检查,教师因此很忙碌,也会很焦虑。体育女教师的压力很大更多时候是来自于社会环境。(2)学校中环境,学校的环境是教师生存和发展,学习和工作的具体环境。体育教师的所有活动都要服从学校的安排,要贯彻各种教育文件。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不同,境遇也有所不同。教师课的任务重,因为场地、器材、安全因素等问题;专业培训少,没有经费不足,职称评定条件难以达到,学生难教,家长不好惹,教师的兼职太多等等诸多问题都困扰着她们。(3)家庭小环境,在家庭中体育女老师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很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积极,对于孩子的体育天赋与才能,都表示不会因为自己的境遇而干涉孩子对体育领域的选择。家庭氛围也会因为教师的过于忙碌而产生许多矛盾。4.社会地位,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是后天自获性的,体育教师在教师群体内的地位并不高,地位相悖是调查中所有体育女老师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这使得她们在同样的学校环境中,往往感觉不如人,底气不足。低人一等,也是一些体育女教师存在自卑心理的主要根源。5.社会分层与流动,体育教师的内部差异就是职称,这是涉及这一群体差异的最根本问题,职称上一个台阶,意味着有更多经济、教育资源和自我发展空间。有更高职称的教师在社会分层结构中流动变化才会成为可能。目前在很多场合,都常常遵循非常严格的级别顺序。当然教师群体价值的定义与其他群体会有所不同。不同社会分配规则决定这些资源在不同位置的社会群体中如何分配。6.社会网络,对于联系松散的网络含有大量的结构洞的跨界朋友,中小学体育女教师也不多,因此获取异质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的可能性就很小,没有资源,没有知识更新,就没有内在的成就与满足,也阻碍了自我发展。其中社会联结关系弱;社会资本不够丰富,摄取资本能力较弱;动力机制不足。7.未来的生活期望,在调查中中小学体育女教师的生活期望都很简单。过于简单的期望,都是平时做不到的证明,从这里可见中小学体育女教师的生活状况。(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卿凯丽,陈志凌[8](2019)在《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反思与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业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注越来越多,很多学校已明确规定不允许体育教师体罚学生,但体育教师辱骂、嘲讽、恐吓、情绪化教学的现象却不绝如缕,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了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一颗"毒瘤",急需治疗。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罚"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亚于体罚,使用过度不但会给学生的人格、尊严造成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学生厌课、逃课行为的发生,所谓"恶语伤人六月寒",其杀伤力之大可见一般。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有意无意间掺杂着暴力性质的言语,都有可能使学生陷入难以自拔的无助甚至绝望。本文从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的涵义、根源性起因及如何规避这叁个模块进行探索和分析,旨在帮助体育教师更深入的了解语言暴力问题的危害,规范自身言语行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来源:传统文化"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少人文关怀;我国教育评价的功利性及其带来的教师心理压力问题;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及落实;研究结果表明:(1)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使用不文明语言的行为非常常见,经常性"施暴者"占比43.07%;(2)中小学体育教师经常在体育课堂上使用诋毁性语言("经常"选项占比约14.85%)及侮辱性语言("经常"选项占比约24.26%)的使用频率相对较少,而威胁性语言("经常"选项占比约38.61%)及命令性语言("经常"选项占比约53.47%)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语罚后,伴随性使用体罚("经常"选项占比约11.39%)的频数较少。根源:中小学体育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暴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伤害。语言暴力主要是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教师人文修养不高、功利性的教育评价系统弊端等因素影响。改进措施:改变中小学体育教师传统落后的旧观念,进行再教育再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体育教师的成长空间,贯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改进方案: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对语言暴力的认识,想要缓解和消除语言暴力问题,首先要充分认识语言暴力产生的形式及其危害,体育教师应充分了解语言暴力的来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深入了解语言暴力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包括学生的心理伤害、师生关系的破坏及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时刻自我审视,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及人文素养,作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辩证地审视和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及口头素养是改善教学活动过程的源动力;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在评价教师时,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教师的成长和进步,肯定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在辩证的评价其"功、过"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以成败论英雄";贯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如体育活动趣味化需求。通过鼓励、支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趣味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不断发现、研究、探索学习,增加趣味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促成一个互动性强的良性教学环境。解决语言暴力问题并降低其负面影响任重而道远。这不仅要从根源性抓起,也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砥砺前行,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道德观、提升自我修养、摆正教学态度。此外,深化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转移教学评价主体,是促进体育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就中小学体育暴力的界定,来源和解决措施作了初步探究,旨在揭露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不绝如缕的现象,下一步仍待就出台行之有效的预防及治理机制进行细化研究,希望通过社会对语言暴力行为的重视,促使中小学校进行思考及改进,建立和谐、文明、有爱的学校体育学习环境。(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魏玉柱,惠志东,李虎,吕恒莱[9](2019)在《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实施途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市乡村学校中小学体育培育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乡村体育教师的专业情怀趋向积极,他们以观摩课的形式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内容与形式单一,提升的广度与深度受限;学校领导不重视与经费不足是制约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通过加强信念教育、设置系统的研训内容、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来提升乡村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本文来源于《体育师友》期刊2019年05期)
胡彬[10](2019)在《江苏省兴化市举行中小学体育教师太极“八法五步”培训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推动武术进校园国家战略,丰富中小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江苏省兴化市为进一步打造太极拳这张城市名片,由兴化市教育局、兴化市体育总会和兴化市武术协会联合举办的兴化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太极"八法五步"培训活动,分别于8月17日和24日在兴化市体育馆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学校的近200名体育教师参加了培训。太极"八法五步"是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更好(本文来源于《武当》期刊2019年10期)
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教师作为人类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指路人。教师对待自身职业的态度、对自身能否从事好教育工作的信念将直接影响其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况并不乐观,许多体育教师并不看好自己的职业,尤其在对于教学工作驾轻就熟之后,便不愿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突破,导致职业倦怠的心理产生。因此,在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的当下,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的心理特点,对促进其职业发展、改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工作学习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的知觉与信念,是激发教师工作动机、产生工作投入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认同则是教师对其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和行为倾向,是教师对职业的一种积极态度,同样能够促进职业发展。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以及职业认同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以所教学段为分层依据,使用俞国良,辛涛,申继亮(1995)共同编制的《教师教学效能量表》、魏淑华(2008)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和Schaufeli等人(2002)编制,张轶文,甘怡群(2005)检验的中文版《教师工作投入量表》,对参观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35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其中中学教师169人,小学教师165人;男教师218人,女教师116人;二级职称95人,一级职称132人,高级职称及以上86人,缺失21人。使用SPSS19.0和AMO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和工作投入均低于理论中值,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尤其是职业认同这一维度得分最低,仅为1.94;(2)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投入水平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教师高于女教师(t=2.025*),且主要表现在奉献这一维度(t=2.732**);个人教学效能感维度及教学效能感总分在所教学段和教师职称上存在差异,小学教师明显高于中学教师(t=-4.448*;t=-3.341*);二级职称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水平均高于一级和高级及以上教师(t=10.838***;t=7.206***),事后检验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效能感总分在二级职称、一级职称和高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均存在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除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r=0.033)、职业认同归属感(r=0.091)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总得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4)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其工作投入(β=0.302,P<.001)和职业认同(β=0.414,P<.001)水平,且教学效能感能够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9.1%,解释职业认同变化的17.1%;(5)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当教学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共同进入回归方程后,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回归系数不再显着(β=0.002,P>.05),职业认同的中介效应显着(β=0.721,P<.001),能够单独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43.1%,中介模型能够解释工作投入变化的51.9%。研究结论:(1)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总体水平偏低。男性体育教师工作投入水平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明显优于中学体育教师;二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在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总分上要明显优于一级、高级及以上职称教师。(2)除一般教育效能感与个人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归属感之间不存在相关,教师教学效能感、职业认同及工作投入总分和各维度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3)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正向预测工作投入与职业认同水平,且教师职业认同在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小学体育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1].吕利.“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2].闫泽钧,张凯,顾晶晶.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职业认同的中介作用[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范军平.让区域教研供给真正满足一线教师需求——基于XX省XX市19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调研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周鹏,杨珊.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实践知识技能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教学的途径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邱烈峰,肖爽,丰士凯.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素养调查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孙卫红.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基于粤西叁位体育教师的叙事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韩梅.倾听无声者的声音——中小学体育女教师生存状况的社会学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卿凯丽,陈志凌.中小学体育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反思与改进[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魏玉柱,惠志东,李虎,吕恒莱.乡村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实施途径的研究——以连云港市乡村学校中小学体育培育站为例[J].体育师友.2019
[10].胡彬.江苏省兴化市举行中小学体育教师太极“八法五步”培训活动[J].武当.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