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声誉是指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团体在社会公众头脑中所留下的总体印象,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声誉是一种可以激励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因素,可以作为显性激励契约的替代物。从发展心理学层面进行考察,儿童的声誉是其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衡量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调节并约束着儿童的社交行为。虽然先前的研究者在声誉和儿童的行为之间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鲜有实证研究直接考察声誉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这一问题。本研究采取“抵制诱惑”实验范式的“猜玩具”游戏任务,共进行了四个实验:实验一通过设置“好孩子”同伴声誉组,与无声誉条件相对比,考察同伴声誉对3-5岁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及其年龄发展特点;根据实验一的结果,实验二选取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增设了教师声誉组、离任教师声誉组,主要考察教师声誉对大班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以及来自不同群体(同伴、教师、离任教师)的声誉对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之间的差异;实验三在实验二的基础,对声誉组和无声誉组的指导语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匹配,排除“被发现”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进一步验证声誉的作用;实验四则从声誉风险的角度考察了在不面临声誉被破坏的风险时5岁儿童行为的选择。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来自同伴的声誉对5岁儿童的违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对3岁儿童的违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对4岁儿童的影响在3岁和5岁之间,处于过渡阶段。声誉在对3岁和5岁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上差异显著,在对4岁与3岁、5岁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上没有差异。(2)来自教师、离任教师的声誉也对5岁儿童的违规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表明大班幼儿已经意识到声誉的存在并开始重视自己的声誉,他们通过减少或限制违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良好声誉。(3)来自同伴、教师、离任教师等不同群体的声誉对5岁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上没有区别。(4)仅给予儿童“好孩子”声誉而不涉及声誉被破坏的风险时5岁儿童并不会减少违规行为,但却延长了抵制诱惑的时间,且违规后更多的儿童采取肢体和言语二者兼有的应答方式掩饰自己的说谎行为,即无风险下的声誉仍然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了一定的作用。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首次进行声誉对儿童违规行为影响的实证性探讨,揭示了声誉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声誉的标准理论以及经济学中有关声誉风险的学说。学前儿童都希望得到同伴、教师等人的喜爱和认可,一旦得到“好孩子”的声誉,儿童会努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以维护自己在同伴、教师心目中的好印象,避免良好声誉受损。另外,本研究填补了国内有关儿童声誉研究的空白,并发现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园5岁儿童已经意识到声誉的存在并开始重视自己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