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城市化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城市化过程中,除城市外,小城镇也吸收了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由此产生了我国城市化中的小城镇现象。因此,研究小城镇的演进,对于理解小城镇是如何以及是否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化的一部分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对促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改革开放前小城镇已经存在,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则是改革开放之后。本文就是基于这一时间维度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改革开放后小城镇的演进,即小城镇产生、发展、分化及其未来演进趋势。改革开放后,在国内二元经济转变过程中,农村经济改革先于城市以及国内家庭日常消费品的极度匮乏造成了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的大规模崛起;而城市和乡村间的制度性阻隔,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城市迁移转而在农村聚集;上述两个因素推动了小城镇大规模产生。小城镇大规模产生后的规模扩张主要源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动引起的连锁效应。首先,经济增长使得农村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引发了消费变动和消费者向小城镇的迁移,诱发了小城镇市场发育,进而扩大了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其次,经济结构的变动,即二、三产业类型的企业逐渐在小城镇出现并发展。二三产业增长一方面使得这些类型的企业在小城镇获得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收益,另一方面也促使要素资源逐渐向小城镇集聚。不同区域小城镇在初始就有差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分化。这种分化主要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差别造成的:第一,区域的地域结构差别造成不同区域内小城镇具有不同的运输成本和资源条件,具有低运输成本和丰富资源的小城镇有更快的发展速度;第二,区域人口和资本分布及变化则决定小城镇的经济规模,一般拥有密集的人口和资本分布以及在吸纳这两者上更具优势的小城镇发展的最快;第三,区域分工差异使东部地区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为利润较高的制造业,而中西部小城镇原材料工业则以低价格向前者提供产品,东部地区小城镇以此获得了更多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远远超过中西部小城镇。上述三种影响因素使东部地区小城镇发展远远超过中西部小城镇。制度因素对小城镇的产生、发展及分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式制度的影响有:户籍制度在80年代支持小城镇发展,但90年代后的变化偏向于削弱小城镇的发展;国家区域开发制度为东部地区小城镇提供了大量有利的制度供给,使东部小城镇一直处于有利的发展位置;土地制度在80年代推动小城镇发展,但在90年代后则既有支持作用也有阻碍作用;城镇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到90年中后期是支持小城镇发展的,但此后逐渐偏向于支持城市的方向改变。农村的非正式制度在不同时期对小城镇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此外,不同区域间的非正式制度差异引起了小城镇的分化。在综合前面研究后,本文认为:多数小城镇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仍会缓慢发展,并出现更明显的分化,即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建制镇以及县城城关镇将是可能向城市的方向发展,其余的小城镇仅仅是联系城乡的节点。但小城镇整体在我国城市化中的比重将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