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但其致AS的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故深入研究HHcy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机制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和收缩因子内皮素(ET)。正常情况下,两者保持平衡与稳定,来维持血管的舒张状态。当内皮细胞受损时,NO的生成和释放缺陷,平衡倾向于ET,从而导致体内血管收缩呈优势,舒张功能下降。而血管舒张功能降低是AS最早的表现。有研究显示,生理情况下,NO是由内皮细胞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专一性催化左旋精氨酸生成;而血管ET系统也以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1(ET-1)为主要表达。另有实验表明,HCY可导致内皮细胞分泌活性氧(ROS),ET-1明显升高,生成NO下降。推测HCY能影响血管内皮细胞ROS、NO、ET-1的表达。本研究对培养的HUVECS施以不同浓度HCY处理后,检测其ROS、NO、ET-1的水平,借以证明HCY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进而探讨中药冠心康在HCY所致AS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制备动物血清。体外培养的HUVECs,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模型组:HCY组(加入终浓度为0.25、0.5、1.00、2.00mmol/L);(3)中药组:预先加入终浓度为1.00mmol/L的HCY孵育2h,然后加入10%中药血清;(4)西药组(氟伐他汀组):预先加入终浓度为1.00mmol/L的HCY孵育2h,然后加入10%西药血清;继续培养24h,每组设6个复孔。用HCY和药物干预细胞24小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ET-1、NO含量。结果:模型组作用于HUVECs 24小时,ROS和ET-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80±1.19、15.37±1.27、21.00±2.65、35.56±2.96对照2.96±0.53;87.67±10.95、122.29±8.13、139.03±5.39、166.48±13.12对照40.61±0.64;P<0.05),NO含量显著降低(185.97±15.36、147.75±15.86、115.22±10.98、80.54±9.93对照214.09±18.38;P<0.05);HCY呈浓度依赖性地显著增加ROS生成及ET-1释放,且明显抑制NO的生成(P<0.05)。冠心康颗粒与氟伐他汀与HCY1.0组相比明显延缓了HCY致AS的进程,抑制了ROS、ET-1的释放(3.77±0.60、10.89±0.72对照21.00±2.65,46.18±5.96、74.35±4.26对照139.03±5.39;P<0.05),增加了NO的分泌(203.95±12.85、186.68±18.35对照115.22±10.98;p<0.05)。结论:1.HUVECs体外培养是构建血管内皮细胞模型比较好的实验手段,采用载药血清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是目前较先进的科研方法之一。2.HCY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HUVECs ROS生成、ET-1的释放,抑制NO生成,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0.25mol/L~2.0mol/L)呈浓度依赖性,对HUVECs具有致损伤作用。3.冠心康颗粒和氟伐他汀能够抑制HCY诱导HUVECs的ROS生成、ET-1的释放,促进NO的生成,而且可以延缓和保护HCY体外诱导HUVECs损伤,具有抗AS的作用。4.冠心康是通过多种途径、多靶点完成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中药冠心康颗粒比氟伐他汀在抗AS中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五参口服液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J]. 现代养生 2016(22)
- [2].VE-statin/Egf17-siRNA抑制恶性胶质瘤诱导内皮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体外研究[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4(03)
- [3].内皮细胞微粒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4(05)
- [4].Ang-Ⅱ通过AP-1调控内皮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0(10)
- [5].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水平变化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08(35)
- [6].内皮细胞微粒与糖尿病血管病变[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7].脂多糖诱导小鼠内皮损伤早期内皮细胞表型的变化[J]. 中国实用医药 2011(34)
- [8].小凹介导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跨内皮细胞转运[J].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5)
- [9].辛伐他汀减轻糖基化终末产物对内皮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01)
- [10].内皮细胞微粒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 2013(01)
- [11].环氧化酶-2与单核-内皮细胞黏附性的相关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10)
- [12].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大肠癌影响的临床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11(02)
- [13].培哚普利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 西南国防医药 2009(04)
- [14].光化学疗法对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及整合素表达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10)
- [15].辛伐他汀对人肾小管上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1)
- [16].内皮细胞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联用预测玄参中的活性成分[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8(03)
- [17].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影响的临床研究[J]. 血栓与止血学 2013(01)
- [18].内皮细胞抗体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部分研究进展[J]. 中国医疗前沿 2010(10)
- [19].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在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J]. 山东医药 2009(11)
- [20].维、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细胞微粒表达与血脂的关系[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05)
- [21].内皮细胞线粒体的研究进展[J]. 医学研究杂志 2014(07)
- [22].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与脓毒症的研究进展[J]. 中国急救医学 2008(01)
- [23].内皮细胞微粒与脓毒症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0(09)
- [24].瑞舒伐他汀对内皮细胞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表达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2(08)
- [25].内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分化[J]. 生命的化学 2011(04)
- [26].SDF-1/CXCR4调控Tip内皮细胞成血管效应的研究进展[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03)
- [27].偶联因子6抑制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增加跨内皮细胞电阻[J]. 疑难病杂志 2010(11)
- [28].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表达的研究[J]. 山东医药 2008(45)
- [29].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相关问题探讨[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1)
- [30].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变的研究进展[J]. 微循环学杂志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