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ber眼病与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Leber眼病与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论文摘要

Leber眼病包括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 congenital amaurosis,LCA)和Leber遗传视神经萎缩(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先天性白内障(congenitalcataract)是眼科系统内比较重要儿童致盲性的遗传眼病,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常染色体隐性和性连锁遗传等方式。本课题对这两类遗传疾病进行了临床方面研究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涉及家系鉴定,致病基因的定位和基因突变分析。第一部分内容对LCA的临床特征及其致病基因RPE65进行突变检测研究。收集分析9例年龄4~28岁的Leber先天性黑蒙先证者临床资料。检查包括最好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底照相,荧光造影和视网膜电图。对其中5例LCA患者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分析RPE65基因十四个外显子,对可能有变异的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表明9例患者均在12个月以内出现视力差或对视觉刺激无反应,症状年龄最小在3个月。9例患者最好矫正视力均小于0.2。9例均有眼球震颤。眼底彩照9例均有异常。6例行眼底荧光造影显示异常。2例有家族史并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例为近亲婚配。ERG锥杆反应重度下降或记录不到波。对5例患者行RPE65基因十四个外显子的检测,未发现突变,5例患者均在第7外显子前发现同一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第二部分对一四代LHON家系NADH基因进行测序分析(ubiquinoneoxidoreductase,ND),对已知发现三个碱基的突变G3640A,G11778A,and T14484C,分别位于ND1,ND4和ND6亚基,在周围设计三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对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已知的LHONmtDNA(G3460A,G11778A,and T14484C)三个位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发现所有六个患者T14484C位点处的ND6发生T到C的突变-T14502C,Tle58Val。第三部分鉴定中国一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分子遗传连锁分析和致病基因的定位筛选,首先分析22个家系成员中的17个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诊断。每10cM选择一个微卫星标记物,共用382对微卫星标记物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基因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点,对候选基因直接测序。结果发现此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20p12.2-p11.23上D20S915和D20S912之间7.4Mb的区域内,在D20S471测得最高LOD值5.15(θ=0)。候选基因BFSP1和CHMP4B中均未检测到突变。推测在染色体20p12.2-p11.23上存在一个新的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这有助于进一步对染色体20q位点候选基因进行鉴定,对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言
  • 1.1 Leber先天性黑矇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 1.2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1.3 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主要内容
  • 2 第一部分 Leber先天性黑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2.1 引言
  • 2.2 临床研究
  • 2.3 LCA的基础研究
  • 3 第二部分 Leber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 3.1 引言
  • 3.2 病例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4 第三部分 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连锁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缩略语
  • 附录3 20种标准氨基酸的命名
  • 附录4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仪器
  • 附录5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附录6 本文所用到的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和遗传学网址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Leber眼病与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