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双卿(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医院B超室322118)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376-01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为乳腺非细菌感染的慢性炎症,超声图像表现多样,易与乳腺癌等混淆,术前诊断率不高。本组回顾性分析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有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结果6例PCM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结合文献资料,就其超声表现加以探讨。
一、材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05-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完整超声检查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55岁,中位年龄34岁;6例患者均为单侧、非哺乳期、非妊娠期发病;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可触摸到肿块;6例中肿块位于乳晕周围5例,乳头深部1例,外上象限2例;肿块质地偏硬、边界不清、与皮肤有粘连者3例,乳头内陷回缩2例,乳头混浊性溢液2例。
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东芝ApiolXG,L12-5MHz和C5—2MHz探头。患者仰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乳房及腋下,术者对患者行纵、横扫查及环乳头的放射状扫查。
二、结果
1、常规超声表现乳晕后区低回声肿块(4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梭形,边界模糊;边缘毛糙,无明显包膜,内以斑片状低回声,间有条带状中强回声;回声强度较乳房皮下脂肪层低、位置较表浅,其后方回声无衰减。乳腺内囊实性肿块(1例),表现为不规则无回声区内见团状、絮状稍高回声,与周边乳腺组织分界欠清,后方可部分增强,部分衰减。乳腺内混杂回声肿块(1例),表现为病灶范围多较大,边界不清,内部结构杂乱,可见密集点状或片状中等回声,加压探头时可见光点漂浮,后方回声增强。乳腺导管扩张(2例)。同侧腋下肿大淋巴结(1例):单个,呈扁圆形,边缘清。
2、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肿块内动脉血流信号(4例),其中血流分级I级3例,Ⅱ级1例。测到频谱血流(2例):收缩期陡直的低速血流,舒张期有较高的持续正向血流,血管内阻力较低。
三、讨论
自从1925年Ewi,g首先提出浆细胞性乳腺炎后,目前多散学者认为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性的、化学性的炎症,部分学者认为其实质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的病理基础是乳腺导管扩张。乳头发育不良、内陷导致乳腺导管内类脂质分泌排泄障碍,导管扩张、管壁炎细胞浸润及管周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导管上皮破坏,腔内内容物溢出,刺激附近的腺体组织发生抗原反应、导致脂肪坏死、大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引起本病。反复慢性炎症、纤维组织增生可致乳腺形成结节、肿块;纤维化可导致乳导管缩短、扭曲、加剧导管阻塞扩张、亦可致乳头内陷、或使原有的乳头内陷加重;局部皮肤因深部组织纤维化牵拉和炎性水肿可呈橘皮样外观。病情反复、进展时可形成顽固性深部脓肿、窦道,并易与乳导管贯通,形成瘘管。
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率约占乳房良性疾病的4%-5%。可发生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龄,多为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本组6例患者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高,主要与乳腺癌和乳腺结核相混淆。临床上常因乳房内出现生长迅速、质地较硬的肿块而就诊。若肿块与皮肤粘连,局部皮肤红肿且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及乳头溢液,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则易被误诊为乳腺癌等,从而使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扩大手术。因此.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总结本组6例资料及结合文献下列表现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1.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慢,病程较长,患者多有疼痛症状。2.病变肿块位置较表浅,常位于乳头及乳晕深面,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3.腺体内可出现导管扩张,也可表现为实性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质,肿块内部及周围也可出现囊性区。4.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肿块内可出现动脉血流信号;频谱血流检测呈收缩期陡直的低速血流,舒张期有较高的持续正向血流,血管内阻力较低。
总之,浆细胞性乳腺炎易误诊为乳腺癌、乳腺囊性增生、急性乳腺炎、导管扩张等。超声检查是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最重要及最常用的辅助检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动态观察病程进展及治疗前后疗效评价均有特殊意义。若紧密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及乳腺钼靶等辅助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