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论文摘要

目前,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国凭借巨大的市场、良好的投资政策、成本比较优势等诸多因素,成为发达地区转移产业的迁入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都在变化,产业链延伸很长,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也在扩大,速度也在加快。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凭借劳动力要素充裕、自然资源禀赋好、地域辽阔等,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并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引导,有效吸收消化。这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是有利的,也符合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升级,有利于促进全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处在中部地区的合肥市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突出承接地区的经济特征,不断完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有效的吸纳产业转移。为了能够使其能长期推动承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承接地区经济繁荣,必须对承接地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其各个主要方面,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提高和培养,这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非常重要。本文以合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为研究对象。第一章绪论,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状况和影响,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立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第二章首先对国外的有关产业转移的经典理论和文献进行综述,这些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具有还好的借鉴意义,然后对国内有关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文献进行简要综述,以了解目前国内关于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建设承接能力的原因,给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涵义。第三章通过对国内外经典理论文献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合肥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现实状况,逐步提取一些对产业的迁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参考相关统计年鉴指标,建立起影响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指标体系,接着给出分析评价的方法——主成分分析,这将使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更科学合理准确的反应承接地对迁入产业的承接能力。第四章根据构建的评价承接能力指标体系,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接近的现实,选取中部六省的省会城市的有关统计数据,并进行指标数据的SPSS统计计量运算,科学对比分析在中部六省中合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相对状况,这样能够使对合肥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理解更合理和具体。主要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量化上的具体分析,给出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排名。第五章结合合肥地区的实际环境,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科研能力,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等主要方面,具体阐释分析,并给出改善和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建议和措施。建议合肥地区在接纳东部地区西移的产业,应该遵循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经济发展道路,遵循产业发展的序列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第六章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的思路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承接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
  • 2.1 承接产业转移理论文献综述
  • 2.2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内涵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 3.1 主要影响因素选择分析
  • 3.2 构建评价承接能力指标体系
  • 3.2.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2.2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3.3 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指标体系分析方法
  • 3.3.1 分析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2 土成分分析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综合分析
  • 4.1 影响因素分析
  • 4.2 指标体系统计分析
  • 4.2.1 数据搜集
  • 4.2.2 主成分的形成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对策
  • 5.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5.2 加强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5.3 发挥示范区政策优势,提高承接能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J]. 安庆科技 2010(04)
    • [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及企业孵化器载体建设[J]. 安庆科技 2011(01)
    • [3].现代物流业集聚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分析——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铜陵学院学报 2020(04)
    • [4].从工业发展角度探讨皖江城市带对外贸易对策[J]. 中外企业家 2018(21)
    • [5].皖江城市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动态关系研究[J].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05)
    • [6].皖江城市带产业创新协同度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铜陵学院学报 2017(06)
    • [7].皖江城市带供给侧改革法治逻辑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 2018(05)
    • [8].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升级发展思路的探索[J]. 普洱学院学报 2018(04)
    • [9].皖江城市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J]. 巢湖学院学报 2018(04)
    • [10].《皖江城市带建设》[J]. 美术 2018(07)
    • [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4(12)
    • [12].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 池州学院学报 2015(04)
    • [13].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初步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09)
    • [14].皖江城市带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05)
    • [15].皖江城市带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J]. 法制博览 2015(28)
    • [16].皖江城市带音乐产业经济发展[J]. 商业故事 2019(05)
    • [17].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 智富时代 2018(11)
    • [18].基于熵值法的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质量分析[J]. 城市地理 2017(14)
    • [19].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安徽省分区统筹模式探索[J]. 城乡规划 2011(01)
    • [20].平安在和谐中铸就[J]. 江淮法治 2012(06)
    • [21].皖江城市带中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召开[J]. 安徽教育 2012(10)
    • [22].坚持承接与创新结合 推动皖江城市带跨越发展[J]. 安庆科技 2010(04)
    • [23].皖江城市带A级旅游景点的互动与整合[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6)
    • [24].皖江城市带提升经济竞争力的路径探索[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25].以创新引领皖江城市带高质量发展[J]. 安徽科技 2018(10)
    • [26].营改增对皖江城市带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财会学习 2016(22)
    • [27].政府行为、市场机制与产业转移——基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 2016(06)
    • [28].负利率环境下皖江城市带上市公司投融资途径与创新[J]. 铜陵学院学报 2016(05)
    • [29].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4)
    • [30].我国开发园区管理体制分析及对皖江城市带的启示[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02)

    标签:;  ;  ;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