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是德国传教士,19世纪著名的汉学家。他于1864年来华,1899年病逝于山东青岛。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是研究中国文化,包括中国古籍及风俗习惯等。其一生撰写了十多部重要的中文著作,是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可忽略的人物之一。但目前关于他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介绍层面,尚无专著问世。本文试图在研究花之安几部主要著作的基础上,考察、分析、解释近代中国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可能对花之安的传教思想做较全面、深入的探究。厘为四章:第一章:介绍花之安的生平及著述。包括三个主要时期。一是东莞时期:其来华之初,在虎门一边学习中文,一边在神学院教书。其间研究中国古籍和《圣经》并著书,并在东莞以门诊行医的方式接触当地人。为帮助解决中国落后的问题,他提出以教育发展中国的建议,撰写了《德国学校论略》、《教化议》和《自西徂东》,在当时影响甚巨。二是上海时期:受1890年于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在华传教士大会委托,他计划用中文撰写一部评论中国经书的著作,计划成书五卷。第一、二卷是对中国经书伦理的评论;第三卷是对中国文学的评论;第四卷是有关中国与西方历史之对比;第五卷讲述中国今日之要务。但直到他离世,本书仍未终稿。此书取名《经学不厌精》,其中第一、二卷为《十三经考证》(完成于1896年)。主要对象是中国“经典”的初学者,是外国来华初学中国“经典”者的入门书。颇类似于中国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三是青岛时期:花之安自上海起开始研究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但因其过世而未能全部完成。后由安保罗和顾仲涵整理并出版,名为《经学不厌精遗编》。第二章:“求新声于异邦”,谈的是花之安的世界观。本章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展开,即花之安的天伦观、地伦观和人伦观。在所著《天伦》中他谈到了上帝是谁;论述《地伦》时,在与人相关的立场上提到地宝的问题;在《人伦》里,他谈到了人当如何管理万物。与一般人的观点不同,花之安的世界观注重于经世致用方面。为了更好地传教,避免发生教案,他极力倡导“孔子加耶稣”的策略。其较深的汉学素养,使其在传教活动以及对中国诸多问题的思考方面显得较为深刻,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三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主要论述了花之安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认识及对儒释道、风水等的看法。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中国古典作品、哲学思想、音乐理论和中国植物学等方面。本文以《十三经考证》为代表,通过疏证分析,客观评价了作为汉学家的花之安。第四章:“聊尽友直之心”。着重介绍了花之安面对当时中国面临和存在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其有关中国富强等社会制度的构想,即花之安之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他有复古,即封建的政治思想,冀望通过教育来发展经济。结论:花之安的“孔子加耶稣”,是对基督教普世化的早期努力,也是儒学文化“全球化”的最初尝试。他为西方了解中国及中国学习西方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汉学家花之安”的名字。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花之安及其《马可讲义》(一)[J]. 天风 2020(05)
- [2].花之安及其《马可讲义》(三)[J]. 天风 2020(07)
- [3].花之安笔下的传统儒家教义及孝道礼仪[J]. 汉风 2016(00)
- [4].花之安《德国学校论略》所定教育术语及其影响[J]. 人文论丛 2009(00)
- [5].花之安及其《马可讲义》(二)[J]. 天风 2020(06)
- [6].花之安及其《马可讲义》(四)[J]. 天风 2020(08)
- [7].论德租时期的青岛教会医院[J]. 德州学院学报 2014(03)
- [8].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及影响[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9].近代西方视野下儒家经典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以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为例[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0].女学乃今日振兴中国刻不容缓之急务——晚清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对女子教育的呼吁[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1)
- [11].《经学不厌精》:中西方经学研究的融汇和交流[J]. 孔子研究 2015(01)
- [12].论《性海渊源》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批判及其思想特色[J]. 世界宗教文化 2015(04)
- [13].“他乡有夫子”——十九世纪新教传教士的《孟子》诠释[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4(03)
- [14].来华传教士与晚清史学批评[J]. 人文杂志 2013(04)
- [15].论花之安的教育观和宗教文化观[J]. 河北学刊 2011(05)
- [16].适应主义传教护教观之“孟子模式”——在理雅各、何进善及花之安的中文作品中识别福音派新教话语中的跨文化关联[J]. 基督教文化学刊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