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小豆种质资源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作者: 佘跃辉
导师: 荣廷昭
关键词: 小豆,种质资源,核型分析,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文献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小豆是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aceae),菜豆族(Phaseoleae)豇豆属(Vigna)中的一个栽培种,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小豆种子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并具药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的食用豆类作物之一。研究和评价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进一步探讨小豆的起源、传播和进化,开展种质资源的考察搜集,指导制定小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保存措施、确定小豆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范围和保护地点,合理开发利用小豆种质资源,以及指导小豆优异种质的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小豆种质资源材料为主,对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从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其主要结果如下: 1.对106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豆栽培型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553。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计算各材料间的欧氏平均遗传距离,其范围为0.175~2.945,平均值为1.369。基于形态性状,将106份小豆种质资源聚类并划分为五大类群。第一类群生育期较长,半蔓生型,植株较高,荚细长,单株结荚数和荚粒数最多,但百粒重低;第二类群生育期最长,荚短而较细,单株结荚数最少,单株产量最低;第三类群生育期较短,植株最矮,荚长而粗,单株结荚数和单荚粒数较多,百粒重最高,单株产量也较高,生长习性为直立型;第四类群生育期较长,生长习性以半蔓生型为主,植株仍较高,单株结荚数和百粒重较高,单株产量最高,粒色以红色为主;第五类群生育期最短,株高、单株结荚数和荚长介于第三类群与第四类群之间,单荚粒数较高,直立生长习性为主。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主成分明显,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共代表了小豆形态多样性的67.5%。可以根据主成分来评价小豆种质的优劣。 2.应用改良ASG法对12个小豆种质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3个小豆种质染色体进行了G-带带型的初步观察,结果表明,12份小豆种质间在染色体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其核型组成上有6种类型,分别为:2n=22=20m+2sm,2n=22=18m+4sm,2n=22=16m+6sm,2n=22=16m+6sm(2Sat),2n=22=14m+8sm,2n=22=14m+8sm(2Sat),核型类型上分为1A和2A两种类型。G-带带型分析表明,同源染色体的带纹数目、分布位置、染色深浅基本一致,可以较准确地进行染色体配对;非同源染色体的带型有明显差异,可以准确区分。不同种质间在G-带带型上存在多态性,反映了小豆各种质之间在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揭示出小豆种在染色体结构上存在着多样性。改良ASG法G-带显带技术可以作为小豆种质细胞遗传多样性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 3.利用RAPD标记对92份小豆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个RAPD随机引物共得到109条清晰可辩的扩增谱带,其中10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性带比率为92.7%,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15条多态性谱带,平均10.1条;种质间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75;RAPD标记揭示的种质间遗传距离变异幅度为0.073~0.803,平
论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豆的起源、演化及分布
1.1 小豆的起源和演化
1.2 小豆的分布
1.3 小豆的分类
1.4 小豆的近缘种
2 小豆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创新与利用
2.1 小豆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
2.2 小豆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2.2.1 小豆种质资源的分类
2.2.2 小豆的生长发育规律
2.2.3 小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2.2.4 小豆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2.2.5 小豆种质资源的抗性鉴定
2.2.6 野生型与半野生型小豆资源的特征特性
2.3 小豆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2.3.1 小豆种质资源的创新
2.3.2 小豆的育种
2.3.3 小豆核心种质的构建
3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3.1.1 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3.1.2 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3.2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方法
3.2.1 形态学水平
3.2.2 染色体水平
3.2.3 蛋白质水平
3.2.4 DNA分子标记
3.3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3.4 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3.4.1 基于形态学标记的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3.4.2 基于细胞学水平的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3.4.3 基于蛋白质水平的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3.4.4 基于 DNA分子水平的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观察记载的性状和标准
2.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
3.2 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的分析与比较
3.2.1 小豆种质资源不同性状的形态多样性比较
3.2.2 不同地区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比较
3.3 基于小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
3.4 小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第三章 小豆种质资源的细胞学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小豆根尖染色体的制备
2.2.2 小豆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豆种质资源的核型类型
3.2 小豆种质资源的 G-带带型
4 讨论
4.1 制备高质量小豆染色体标本的关键
4.2 G-显带技术在小豆种质资源细胞遗传学研究上的有效性
4.3 小豆种内染色体形态特征的差异
第四章 小豆种质资源的RAPD鉴定与分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配制
2.1.3 随机引物及序列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取样
2.2.2 DNA提取、纯化和定量
2.2.3 RAPD分析
2.2.4 RAPD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RAPD扩增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3.2 依据 RAPD标记的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基于 RAPD标记的小豆种质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五章 小豆种质资源的 AFLP鉴定与分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2.1.3 接头、引物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取样及 DNA的制备
2.2.2 AFLP分析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 DNA双酶切、DNA片段预扩增及选择性扩增的效果
3.2 AFLP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3.3 基于 AFLP标记的小豆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基于 AFLP标记的小豆种质的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小豆种质资源 RAMP鉴定和分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2.1.3 引物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取样及 DNA的制备
2.2.2 RAMP分析
2.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引物的设计及筛选
3.1.1 RAMP扩增引物的设计
3.1.2 RAMP扩增引物的筛选
3.2 小豆种质的 RAMP扩增片段多态性
3.3 基于 RAMP标记的小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基于 RAMP标记的小豆种质聚类分析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我国小豆育种策略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发布时间: 2005-10-27
参考文献
- [1].海岛棉遗传多样性及对纤维性状的关联分析与转录组学分析[D]. 孔杰.中国农业大学2018
- [2].紫花苜蓿的种子功能性状及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D]. 尹淑英.兰州大学2018
- [3].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D]. 任海龙.扬州大学2017
- [4].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及特殊种质资源的研究[D]. 何余堂.华中农业大学2004
- [5].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生物学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侯大斌.四川农业大学2005
- [6].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 朱龙付.华中农业大学2005
- [7].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D]. 黄福平.浙江大学2005
- [8].青藏高原栽培青稞遗传多样性研究[D]. 潘志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
- [9].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D]. 刘继梅.复旦大学2006
- [10].鹅观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肖海峻.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相关论文
- [1].黑龙江优质菜豆种质资源研究及育种策略[D]. 冯国军.东北林业大学2008
- [2].鱼腥草种质资源研究[D]. 吴卫.四川农业大学2002
- [3].我国栽培豇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育种策略的探讨[D]. 何礼.四川大学2002
- [4].李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D]. 刘威生.中国农业大学2005
- [5].种质资源核心库构建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 徐海明.浙江大学2005
- [6].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赵卫国.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 [7].何首乌野生种质资源地理变异与种源初步选择[D]. 王凌晖.南京林业大学2005
- [8].梅花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D]. 杨朝东.华中农业大学2005
- [9].核桃种质资源研究[D]. 李国和.四川农业大学2007
- [10].中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研究[D]. 王俊杰.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