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业的经验与思考

台湾茶业的经验与思考

一、台湾茶业见闻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亮[1](2021)在《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文中认为

许佳[2](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齐慧[3](2021)在《安溪茶跨域研究 ——“茶叶”“茶人”“茶业”》文中认为

姚健[4](2021)在《明代陕西商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时期,也是茶叶贸易不断发展的时期。本文的陕西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地域范围,行政区划当属现代的陕北、关中与陕南三块区域。明代陕西商茶继承宋元的传统之上,民间茶叶商人在领取茶引之后进行合法化交易的茶叶。茶叶在陕西种植历史悠久,茶叶经济对于古代社会经济作用突出。明代陕西茶叶种植规模和茶叶贸易迅速发展,茶叶成为各类集市商品贸易的主角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必需品。陕南茶区背靠四川,面向西北,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明代茶马互市的主要茶源地。基于“食盐开中”和“茶马交易”等经济措施,陕西商人积极发挥地理和物产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关中三原、泾阳为中心,以川、黔、蒙、藏为范围的商业大集团。明代陕西依托高度发达的农耕技术与独具优势的区域因素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商茶文化。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明代陕西商茶进行研究。明代陕西商茶的发展源于官茶在管理、运输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陕商抓住机遇及时壮大,同时陕西具有优良的茶叶生产地和长期的茶叶交易经验。陕商在经营本省自产茶叶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外省更加廉价的茶叶,故而陕西亦是重要的西北茶叶中转地。陕西商人在从事茶叶贸易的过程中,陕西、四川的茶叶已不能满足贸易的需求,故而将湖南安化黑毛茶运至关中泾阳三原地区,运用当地特有的技艺制作成茯砖茶。茯砖茶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优点是储存时间时间长,方便远距离携带和能够有效化解肉食带来的油腻等,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喜食牛羊肉、奶酪及其他制品,生活饮食缺乏蔬菜与水果,茯砖茶能够进行良好的补充和代替。由于气候、饮食习惯等原因,泾阳茯砖茶成为边销茶中最受少数民族喜爱、销售范围最广的茶品种之一,也是少数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叶与少数民族及中西亚国家的经济交流发展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陕西的茯砖茶作为连接民族情节的重要纽带之一,曾长期是明政府用于稳定边疆的重要手段,对我国边销茶的种类是一种补充。商茶的发展紧紧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国家中央集权弱化与社会稳定程度降低使得陕西商茶发展受阻,因明末陕西地区农民起义大量人口外流、商道阻塞,陕西商茶彻底走向衰落。明代陕西商茶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具有很强的政府制约性,茶货往往兼营,茯砖茶的制作采取手工工厂化的制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陕西商人在有明一代积极致力于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以其独到的经营艺术与经营理念,深刻了造就独特的陕西文化。明代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同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日益繁荣,商茶也具有不同以往时期的特点,商茶在促进明代陕西各方面的发展作用不可小觑。研究明代陕西商茶活动对这一时期西部地区茶叶贸易和经济发展极富意义。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史料,探讨明代陕西商茶发展过程及影响,以期对当下陕西在发展茶叶生产贸易有所借鉴。

谢小燕[5](2020)在《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述略——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从西文古籍的界定出发,对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的现状及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为例,从收藏概况、出版年代、装帧特色、内容及着者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深入揭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西文古籍。而其中有关广州之西文古籍也颇为丰富,对于研究广州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杨化冰[6](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赵水静[7](2019)在《五代十国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作为连接唐、宋文化的纽带,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具备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学术界对于五代十国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前、后蜀、南唐和吴越等国,对同时代北方地区的文化关注则相对较少。将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视为有机整体,并对南、北文化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知五代十国文化,亦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各文化领域的发展变化根源于经济发展状况与社会结构的变动。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呈现周期破坏与缓慢发展交替的情况,南方地区在局部统一后则发展相对迅速。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异常剧烈,南北经济格局变迁与阶层流动均促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出现若干新特点。五代十国时期的各文化领域与唐代相比出现了不小变化,某些领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教育领域出现官学教育萎缩,私学教育有较大发展的情况。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院、学馆、私塾,尤以南方地区成就突出,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科举方面,中原王朝与南方诸国均深化建立相关制度,竞相举行考试,录取人数有较大提升,进而刺激了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颇为可观,官方编撰了一大批典籍,其成就超过我国历史上其他分裂时期。就文学领域而言,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停滞不前,而南方各地则发展迅速。词的创作日趋繁荣,诗歌创作逐渐萎缩。小说数量虽少,但不乏精品。俗文学的发展开启了宋代市民文学的先声。散文创作颓势虽难以遏制,但王闽与吴越地区仍有可称之处。在绘画与书法领域,创作题材及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释道人物画渐趋衰落,山水花鸟画数量则大为增加。绘画材质从画壁称雄转变为以卷轴画为主,这种变化与作品的商品化趋势有密切关系。五代十国时期书法艺术成就颇高,开启了宋人书法尚意风格之先河。五代十国时期的乐舞与唐代相比衰落严重,但其承前启后的作用仍不容忽视。这一时期的区域文化呈现较大发展,主要呈现在江浙地区、川蜀地区、闽广地区及两湖地区,反映出我国文化版图的巨大变迁。南方各区域中,文化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态势。江浙与西蜀两地发展最快,两湖地区次之,闽地的发展速度甚至超过两湖地区,南汉所在的岭南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五代十国时期伴随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各地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导致文化重心进一步加速南移。自此时起,南方地区在文化上的全面优势地位就此奠定,其后基本未发生改变,并积极引领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古代文化重心的转移始于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南方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坚实发展基础上的。这一时期文化发展表现出了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与新趋势。其基本特点是:(一)南北文化的差异是政治上的分裂在文化上的体现。(二)五代十国文化体现了汉地文化的特色。(三)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四)佛教文化的色彩愈来愈淡。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是:(一)词的发展方兴未艾。(二)绘画艺术的新趋势对后世影响极大。(三)私学教育发展趋势影响了宋代教育的基本格局。(四)尚意书法影响了宋代及后世书法的审美趋向。(五)五宗的理论与思想对宋代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时玲玲[8](2019)在《宋代女性图像研究》文中指出宋代自建立以来,为维护统治,恢复社会秩序,宋代帝王大力倡导儒学的统治地位,采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宗之法”。在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祖宗之法”统治原则的督察下,稳定的政治局面、繁荣的经济基础、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教形态、多民族的文化交流、隆盛的教育景象和多元化的艺术系统,保证和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为宋代女性图像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生活素材和充分的条件保障。认识探究玄微、辨明是非善恶、昭示礼仪法度、描绘风土人情、稳定统治秩序、张扬时代气质,宋代女性图像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见证和叙说者。籍此,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辅以实证法、归纳法、推理法和比较法,对宋代女性图像进行综合的文化史研究,深入剖析图像中蕴含的孝道思想和品评准则,发挥图像辨识证史的功能,总结艺术的时代性、民族性、社会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普遍规律。宋代女性图像是指宋代艺术家创作的以绘画和雕塑(刻)为中心的各类女性图像,其在表现内容上以孝道思想为统领。孝道是儒道释三教文化共同的精神支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结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孝经》、《女孝经》等古代文献史籍原着的记载中,孝道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人的一切品性和德行都是孝道思想的不同表达。宋代以儒立国,儒道释三教孝道思想相互影响、融合吸收。及至南宋晚期,理学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而理学的主要精神支柱依然是儒学。自始至终,孝道都是宋代的统治思想,也是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宋代女性图像的孝道思想从两个块面入手研究,以承接起孝道思想与图像创造的文化史关联。首先:对孝道思想的内涵、传承、普遍的孝德教育及女性孝道思想等社会问题进行历史追溯,厘清源流;其次:对宋代女性图像的孝道思想展开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以宋代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主要包括祭祀祈福的女性图像、哺乳抚育子女的女性图像、侍奉父母舅姑的女性图像、养蚕纺织的女性图像、庖厨备宴及其他劳动的女性图像、对镜理妆的女性图像、乐舞伎及侍女图像。第二:以历史中的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主要包括教子有方的女性图像、渴望家国一统的女性图像、联姻结盟的女性图像、规谏后妃的女性图像。第三:以道释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主要包括婚配的女仙图像、出游的女仙图像、朝元的女仙图像、送子观音图像、天女图像、女供养人图像。一个个遥远而瑰姿艳逸的女性图像,既关注社会又抒发自我,既表达当世又启发后世,可为中国古代女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所作伟大贡献的最好印证。宋代女性图像的品评准则体现为对古代艺术品评准则的继承与发挥,具体表现在对传统六法论和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昉所创立的六大艺术样式的继承与创造,由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形成的艺术感染力,最终归于品的分级。品评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话语,其形成、丰富、发展与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道德与哲学精神。在对前人理论成果进行文化史追溯、梳理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为主的总体艺术特征,并将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四品分级,运用于宋代女性图像的品评。鉴于宋代以儒立国的历史语境及宋代女性图像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遵循的六法准则,将逸品置于神品、妙品、能品三品之外。由于艺术家单独作品的艺术特征从属于艺术家总体艺术特征,艺术的品评源于人的品评,所以,宋代女性图像的品评也以艺术家为目。学习、依循中国古代艺术史籍传统,归纳出神品有李公麟、王霭、杨日言、高益、武宗元、李唐、萧照七人;妙品有苏汉臣、王诜、马和之、赵伯驹、陈居中、刘松年、张敦礼、刘宗古八人;能品有牟益、高文进、王居正、李嵩四人;逸品有贾师古、梁楷、法常三人。此外,还归纳推理出一些没有艺术家姓名的女性图像的品级。因宋代女性图像总体服务于统治阶级,其品评的标准符合、满足维护统治的需求,此亦为图像创造的时代性和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宋代女性图像的综合性文化史研究,拓展了宋代艺术史写作的观察视野,是为艺术史研究的中国文化品格、中国文化思维而生发的一个新的体例尝试。

吴洪平[9](2019)在《王韬报章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所研究的报章文,专指清末民初以报刊为媒介,以思想文化的大众传播为目的,言说方式介于古代传统散文与现代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王韬是这一文体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写作并发表了大量报章文,影响所及,引发了当时报章文写作的热潮,使这一文体终得成熟。但长久以来,学界对王韬报章文的研究始终局限于《弢园文录外编》中的政论类报章文上,《循环日报》《申报》《万国公报》等近代报刊中散见的、大量未被收入《外编》的王韬其他报章文却少有人关注。本文以“王韬报章文”为研究对象,以《弢园文录外编》为基础,通过对近代报刊中散见的王韬各类报章文的全面梳理,力求全方位地审视王韬的报章文,从而给予科学合理的定位与评价。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认为百年来王韬报章文研究按肇始、发展、深入、繁盛四个阶段不断推进,并在文献整理、思想挖掘、文学探讨及价值评估四个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囿于文献限制,王韬报章文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入。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了报章文的文体概念、兴起的宏观因素及发展过程。认为传统散文的式微与近代报刊的肇兴是报章文兴起的两大重要因素。王韬真正使报章文这一文体达到成熟,并对当时及后世报章文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厘清了《循环日报》创办前王韬的报业活动和《循环日报》的基本情况。认为王韬对近代报刊由抗拒到接受的态度转变是影响王韬报章文创作主动性、自觉性的关键因素。梳理《循环日报》命名、版面情况等,为辑考散见在《循环日报》中王韬的报章文奠定了基础。第三章通过比较分析法、文史互证法等方法,对散见在《循环日报》《申报》《万国公报》《天南遁叟论说选》等报刊、剪报集中王韬的报章文作了辑考。认为《弢园文录外编》并非是王韬的报章文集,其中仅有一小部分文章来源于《循环日报》。《天南遁叟论说选》也并非是王韬个人的报章文集,其中也仅有一小部分文章是王韬所作。同时,也明确了王韬在《万国公报》上刊文的起止时间。第四章分析了王韬政治、经济、外交、法律、军事、风土、杂类等七大类报章文的主要思想内容。认为王韬创作报章文的关注视角和倾向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往下依次是风土、经济、外交、法律以及杂类。第五章分析了王韬报章文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影响。认为王韬报章文在艺术特色方面,有程式固定、语体自由、技法灵活、旧体新用等特色。王韬的报章文创作,完成了从文人上书到平民论政的转变,对后世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报章文文体达到成熟。结语归纳全文。报章文在传统散文逐渐式微和近代报刊兴起的背景下诞生,在王韬手中达到成熟。王韬与近代报刊的接触始于青年时期,但是大量创作报章文却是在中年以后。笔者通过分析,辑考出《循环日报》《申报》《天南遁叟论说选》等报刊、剪报集中王韬的报章文六百余篇,并将王韬的报章文分为政治、经济等七大类。王韬的报章文因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内容对中国近代文学、思想、政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

汪晓峰[10](2019)在《《清末民初祁门茶商研究》(1863-1915)》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主要研究“晚清民国时期”祁门茶商的社会活动,并以此为契机,窥探那个动荡的年代,近代茶商跌宕起伏的人生。本篇文章以祁门茶商的发展为主脉络,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梳理,内中有四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1863年,这一年是太平天国军队退出祁门的时间。此时的祁门百废待兴,茶商因产品单一,销路不畅而显得举步维艰。第二,1875年,这一年胡元龙研制祁门红茶成功,拓宽了祁门茶叶的品种,也为近代祁门茶商的中兴奠定了基础。第三,1900年,这一年国内义和团运动还未停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打响了。加之国外商人的刁钻蛮横,利用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打压祁门茶商,祁门茶商逐步走向衰落。在这一年首次祁门红茶首次出现贸易负增长的现象。最后一个时间点是1915年,这是祁门茶商自救的一年,也是祁门红茶创立初期最为荣光的一年,这一年,祁门红茶代表祁门,代表中国,远赴巴拿马参加万国博览会,并且荣获金牌,在此后,祁门红茶有了短暂的起色,在曲折中不断的前行。就正文部分来说,文章分为五个章节,基本阐明了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并将祁门茶商放置在各些大背景之下,去分析和解剖每一个时代背景下茶商们的困境与希望。第一章作为背景的引入,分析了祁门县得天独厚的经商环境。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文章的二、三、四三个章节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叙述,详细交代了不同的时间段祁门茶商的特点。通过对每个时期的茶商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完整的勾勒出一幅祁门茶商成长的轨迹。到了文章的结论部分,主要由两个方面所构成,一方面指出祁门茶商有如下特点,另一方面则是祁门茶商对现今茶商的启示。既要肯定祁门茶商在这一特殊时期对时机的精准把握,肯定他们对优化结构的重视,能够做到顺时而动,也要看到祁门茶商身上那种肯干、实干、苦干的“徽骆驼”精神,看到他们对实业发展的重视,为了提高效率而做出的努力,更要看到他们那种“未雨绸缪”的精神,懂得采用出国参加会展等方式来提升祁门红茶名气。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祁门茶商的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逐渐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就以这篇文章来对祁门茶商、祁门徽商乃至整个徽商群体致以最高的敬意。

二、台湾茶业见闻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茶业见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4)明代陕西商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研究述评
    1.4 商茶的定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明代陕西商茶的兴起
    2.1 明代官茶的困境
        2.1.1 官茶的发展
        2.1.2 明代官茶的管理机构
        2.1.3 明代官茶茶叶来源的强制性
        2.1.4 明代官茶运输法的弊端
    2.2 官茶导致私茶滋生的表现及措施
    2.3 陕西商人对官茶的补益
        2.3.1 陕商经营茶叶的原因及表现
        2.3.2 商运法的优势
        2.3.3 陕商主要意义
    2.4 明代陕西商茶发展的条件
        2.4.1 陕西商茶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2.4.2 陕西商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5 明代商茶政策的实施
        2.5.1 茶引制度
        2.5.2 开中商茶制度
    2.6 商茶兴起的过程及表现
第三章 明代陕西商茶的发展
    3.1 明代陕西本省自产茶叶销售情况
    3.2 外省入陕茶叶的贸易中转
    3.3 “湖茶”入陕推动茯砖茶的制作
        3.3.1 茯砖茶的起源
        3.3.2 茯砖茶茶叶的来源
        3.3.3 泾阳茶商对黑毛茶的二次加工
        3.3.4 茯砖茶的特点
    3.4 茯砖茶的销售
    3.5 茯砖茶的历史意义
第四章 明代陕西商茶的衰落
    4.1 国家商茶管控措施的减弱
    4.2 明末战乱对陕西商茶的破坏
第五章 明代陕西商茶的评识
    5.1 明代陕西商茶的特点
        5.1.1 政府制约性
        5.1.2 茶货兼营性
        5.1.3 手工工厂化制作
    5.2 明代陕西商茶的经营策略
    5.3 明代陕西商茶的利润分配
    5.4 明代陕西商茶的意义
        5.4.1 对国家的影响
        5.4.2 对茶叶商人的影响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5)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述略——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念界定
二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收藏情况
    (一)国内图书馆的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收藏与整理情况
    (二)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收藏情况
三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特色
    (一)装帧特色
    (二)出版情况
    (三)内容及着者特色
        1. 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的着作
        2. 访华使团的游记作品
        3. 翻译家、汉学家的着作
        4. 商人、探险家、旅行者和外交人员等的作品
    (四)中山大学图书馆所藏有关广州之西文古籍
        1. 综合性的一般着述
        2. 语言文字
        3. 有关广州地区的游记及回忆录文献
        4. 通商口岸等商业贸易文献
        5. 生物学研究
        6. 其他
结语

(6)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7)五代十国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1、关于“文化”的定义
        2、“文化重心”与“文化中心”概念辨析
        3、“五代十国”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选题缘由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与拟解决问题
        3、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一节 南北方的经济格局
        一、北方经济的破坏与缓慢恢复
        二、南方经济的恢复与迅速发展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剧烈变动
        一、统治阶层的变动
        二、农民阶层的新特点
        三、商人阶层的壮大
        四、市民阶层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教育与科举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官学与私学教育
        一、官学教育的衰落
        二、南方私学教育的兴盛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变化
        一、中原诸朝科举
        二、南方诸国科举
    小结
第三章 史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第一节 史馆制度的延续
        一、五代史馆设置状况
        二、十国史馆设置状况
    第二节 史馆的组织与管理
        一、监修国史
        二、史馆修撰
        三、直史馆
    第三节 修撰史书活动与成就
        一、官方修史的成就
        二、私家修撰的兴盛
    小结
第四章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学的地域差异
        一、文学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南北文学的差异
    第二节 艺术的发展状况
        一、绘画艺术的变化与影响
        二、书法创作的新动向
        三、乐舞艺术的成就
    小结
第五章 五代十国时期文化重心的转移及原因
    第一节 文化版图与分布格局的特点
        一、晚唐的文化格局
        二、五代时期的文化格局
        三、南方区域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
        一、唐后期以来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南方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
        四、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三节 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及历史影响
        一、文化重心转移的标准
        二、文化重心转移的历史影响
    小结
结语: 五代十国文化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宋代女性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先行及关联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代女性图像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
        一、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繁荣的经济基础
        三、多民族的文化交流
        四、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宗教形态
        五、隆盛的兴学育贤景象
    第二节 多元化的艺术系统
        一、宫廷画院
        二、宫廷音乐机构
        三、城市中的瓦舍勾栏
        四、路歧和农村百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女性图像的孝道思想
    第一节 宋代社会孝悌思想的流行
        一、以孝治天下的统治方略
        二、官私结合的学校孝德教育
        三、家训、乡规民约、诗文小说中的孝德教育
        四、孝义典范的孝德教育
        五、乐舞百戏演出中的孝德教育
        六、宗教和民间节日中的孝德教育
    第二节 宋代女性的孝悌思想
        一、儒家女性孝悌思想
        二、道家、道教女性孝悌思想
        三、佛教女性孝悌思想
    第三节 以宋代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
        一、祭祀祈福的女性图像
        二、哺乳抚育子女的女性图像
        三、孝侍父母舅姑的女性图像
        四、养蚕纺织的女性图像
        五、庖厨备宴及其他劳动的女性图像
        六、对镜理妆的女性图像
        七、乐舞伎及侍女图像
    第四节 以历史中的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
        一、教子有方的女性图像
        二、渴望家国一统的女性图像
        三、联姻结盟的女性图像
        四、规谏后妃的女性图像
    第五节 以道释女性为对象的孝悌图像
        一、婚配的女仙图像
        二、出游的女仙图像
        三、朝元的女仙图像
        四、送子观音图像
        五、天女图像
        六、女供养人图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女性图像的品评准则
    第一节 品评准则的根源追溯
        一、形神论、心性论、气论阐释
        二、人物品评社会风潮
        三、形神论、心性论、气论与人物品评理论
        四、传神论的先声
        五、顾恺之传神论
        六、谢赫六法论
    第二节 品评准则在艺术史中的发展
        一、后世艺术史籍对六法论的发挥与丰富
        二、六法论的具体运用与品评等级
        三、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的艺术特征
        四、中国古代艺术六大样式及其品级
    第三节 列为神品的女性图像
        一、李公麟(神品上)
        二、王霭(神品中)
        三、杨日言(神品中)
        四、高益(神品下)
        五、武宗元(神品下)
        六、李唐(神品下)
        七、萧照(神品下)
    第四节 列为妙品的女性图像
        一、苏汉臣(妙品上)
        二、王诜(妙品上)
        三、马和之(妙品上)
        四、赵伯驹(妙品中)
        五、陈居中(妙品中)
        六、刘松年(妙品中)
        七、张敦礼(妙品中)
        八、刘宗古(妙品下)
    第五节 列为能品的女性图像
        一、牟益(能品上)
        二、高文进(能品中)
        三、李嵩(能品中)
        四、王居正(能品下)
    第六节 列为逸品的女性图像
        一、贾师古(逸品)
        二、梁楷(逸品)
        三、法常(逸品)
    第七节 佚名的女性图像品级
        一、佚名神品的女性图像
        二、佚名妙品的女性图像
        三、佚名能品的女性图像
        四、佚名逸品的女性图像
    表一:中国古代文献史籍中的品评等级汇集
    表二:宋代女性图像(及含有女性图像)品评汇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9)王韬报章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晚清散文之新变与报章文的兴起
    第一节 传统散文的式微
    第二节 近代报刊的肇兴
    第三节 报章文的兴起
第二章 王韬早期报业活动与《循环日报》的创办
    第一节 王韬沪上报业活动
    第二节 王韬遁港初期的报刊活动
    第三节 王韬与《循环日报》的创办
第三章 王韬报章文辑考
    第一节 《循环日报》王韬报章文辑考
    第二节 《天南遁叟论说选》与王韬关系考辨
    第三节 《万国公报》《申报》王韬报章文辑考
第四章 王韬报章文的内容
    第一节 政治类
    第二节 经济类
    第三节 外交类
    第四节 军事类
    第五节 法律类
    第六节 风土类
    第七节 杂类
第五章 王韬报章文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第一节 王韬报章文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王韬报章文的成就及影响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弢园文录外编》篇目来源
附录二:王韬报章文总目
附录三:王韬报章文分类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清末民初祁门茶商研究》(1863-19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和范围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对近代徽商的研究回顾
        二、对近代茶商的研究回顾
        三、对近代祁门的研究回顾
        四、对祁门红茶的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大数据动态分析法
        三、多种史学领域综合研究
        四、个案分析与宏观背景相结合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
        二、史料运用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祁门茶商的兴起原因
    第一节 自然环境适合种茶
        一、祁门独特的酸性砖红壤
        二、常温多雨的季风气候
        三、山地的遍布适合种茶
    第二节 社会背景适合售茶
        一、产茶时间长带来成熟的技术
        二、商贸风气的盛行由来已久
        三、既可外销又可内需,市场广阔
        四、诚信经营的方式使得徽行天下
        五、新安江带来便利水运
    第三节 茶叶相对其它农产品的优势
        一、只需妇孺便可采摘,价格低廉
        二、采摘周期短,风险性小
        三、具有提神治愈的药用
第二章 兵燹灾祸后的祁门茶商(1860—1875)
    第一节 兵燹后的祁门大地
        一、曾国藩大营所在的兵家必争之地
        二、频繁爆发的灾害使得人口锐减
        三、厘金抽税制度的出现逼迫价格上涨
        四、民间武装力量的兴起导致哀鸿遍野
    第二节 兵燹后茶商面临的困境
        一、存在频繁滞留销量下跌
        二、渠道分散使回流资本不足
        三、以绿茶和安茶为主要商品
        四、茶号收购原茶加工统一倾销
第三章 祁红盛行下的祁门茶商(1875-1900)
    第一节 光绪时期的祁门大地
        一、暴民啸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二、水灾严重逼迫商贾出资
    第二节 光绪祁红产生原因
        一、销路的不畅通迫使茶叶改革
        二、产茶时间长,自身积累丰富
        三、皖赣交界处,引进宁闽技术
    第三节 祁门茶商面临出口局面
        一、出口领域一枝独秀式的繁荣
        二、俄商刁钻压价偶有出现衰落
        三、由茶栈分配各洋行进行售卖
    第四节 争议的祁红创始人——胡元龙、余干臣
        一、胡氏父子两代尽心打造与传承
        二、余干臣的悲情徽商人生
第四章 日渐式微下的祁门茶商(1900--1915)
    第一节 祁门茶商式微的原因
        一、各路败兵匪徒抢劫扰民
        二、茶市遥远且受茶引路股阻碍
        三、国际国内沉重的税收负担
        四、一战爆发使各国茶叶进口数锐减
        五、洋商在内地设厂带来竞争压力
    第二节 祁门茶商做的努力
        一、成立同业公会、茶商公所
        二、杜绝额外交税,开辟国内市场
        三、试验科技制茶成就模范茶厂
        四、拯救颓势,远赴万国博览会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祁门茶商特点
        一、宗族:多为父子、兄弟等血亲共同经营
        二、多元:红茶、绿茶兼而有之,茶品多样
        三、销售:皖赣沪鄂兼有茶市,销路多元
        四、儒商:在义行上偏重于教育,兴办小学
    第二节 祁门茶商启示
        一、时机:重视对结构的优化,做到顺时而动
        二、实干:重视实业的发展,真正提高效率
        三、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祁门红茶名气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台湾茶业见闻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安徽茶业问题探析 ——以皖西和皖南地区为中心[D]. 金亮. 河北大学, 2021
  • [2]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安溪茶跨域研究 ——“茶叶”“茶人”“茶业”[D]. 齐慧. 华侨大学, 2021
  • [4]明代陕西商茶研究[D]. 姚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中国研究之西文古籍述略——以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为例[J]. 谢小燕. 广州大典研究, 2020(Z1)
  • [6]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7]五代十国文化研究[D]. 赵水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宋代女性图像研究[D]. 时玲玲. 东南大学, 2019(01)
  • [9]王韬报章文研究[D]. 吴洪平.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8)
  • [10]《清末民初祁门茶商研究》(1863-1915)[D]. 汪晓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台湾茶业的经验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