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论“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确立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不仅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本来就存在但又长期被人忽视的一个根本原则凸显出来,而且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阶段。本文以“以人为本”思想为中心,从考察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入手,系统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说明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了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形成轨迹,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产生的必然性。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失落和生活中的非人现实,是促使马克思思想探索的深层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设计的一一落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历史任务落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肩上。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但做出主要贡献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一开始就是为着关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理论论证的。可以说,马克思唯物史观从其诞生那天起就是围绕人和为了人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一个永恒的主题。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从广义上说,是人类以往一切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传统,从狭义上说,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或人本思想。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观中的合理的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来源,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来源。正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一样,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也有一个形成轨迹。事实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为,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致的,二者一致的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点的确立。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物”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的物;马克思“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观点的确立为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一致性提供了契机。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1、《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2、《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3、《德法年鉴》时期——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4、《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第二部分系统论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说它“基本”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能一览无遗地对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做出全面概括。鉴于本人的学识、洞察力方面的限制,我也只是循着自己的思路把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大致归纳为四个基本方面: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基本内容。马克思认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否承认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与以往人本哲学的分水岭,是马克思把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思想统一起来的关键。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之所以具有“本”的地位和作用,就在于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人之为主体的最本质属性。至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马克思坚定地认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或主体具有二重性: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创造者又是享用者,或者说,社会历史发展既为了人又依靠人,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又一基本内涵。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形成和解决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基本矛盾其实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矛盾;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的需要和利益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从人和人的实践活动角度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可以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动力作用推进到更深的层次。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动力作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把未来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界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每一个人都应不受阻碍地发展;每一个人的各方面本质即人的潜能、人的活动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人的道德等方面都应不受阻碍地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就是—个不断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应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题中应有之义。第三部分阐述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论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论述。毛泽东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精辟表述充分展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民主体观、人民动力观、人民利益观和人的全面发展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塑造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江泽民关于重视群众力量;关心人民疾苦;提升人的素质等思想也体现了他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四部分阐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深刻内涵、理论创新等,说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积极探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新路子。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它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本”的基本要义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第一次言简意赅地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来考虑,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增长与提升全民的社会福祉结合起来;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需要作为第一需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老百姓有事做、有饭吃;必须满腔热情地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必须把人的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积极探寻当代中国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途径。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四、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 19 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道主义的失落
  • (二) 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
  •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来源
  • (一) 黑格尔“理性的狡计”中包含的人本思想
  • (二)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本学中的“人”和“本”
  •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轨迹
  • (一) 《博士论文》时期——“自我意识”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 (二) 《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 (三) 《德法年鉴》时期——历史创造者意义上的人本思想的形成
  • (四) 《手稿》到《形态》时期——实践主体意义上人本思想的形成
  • 第二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 一、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主体
  • (一) 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的人”
  • (二) 主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 (三) 主体是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社会全体成员
  • 二、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目的和手段
  • (一)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
  • (二)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和手段
  • 三、社会历史发展以人为动力
  • (一) 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
  • (二) 人的利益连接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四、社会历史发展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
  •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思想内涵
  • (二)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第三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一) 人民主体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 (二) 人民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三) 人民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四) 人的全面发展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一) 尊重人——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 (二) 依靠人——注重物质利益原则,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 (三) 为了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
  • (四) 塑造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
  •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一) 重视群众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 (二) 关心人民疾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 (三) 提升人的素质——“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四章 马克思唯物史观“以人为本”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提出的重大现实意义
  • (一) 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
  • (二) 适应了世界发展观念转变的大趋势
  • (三) 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 (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方针
  •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之“人”和“本”
  • (一)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人”
  • (二) 关于“以人为本”中的“本”
  • 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 (一) 第一次给发展理论作了科学的定名
  • (二) 第一次明确了人在发展中“本”的地位和作用
  • (三) 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发展概念的理解
  • (四) 第一次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一放在发展观的高度考虑
  • 四、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 (一)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传统“人本主义”
  • (二)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
  •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一)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全民社会福祉
  • (二)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民生之本”,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 (三)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充分体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 (四)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以人为本”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9(12)
    • [2].略论以人为本与高校图书馆现代化信息化管理[J]. 中国新通信 2019(17)
    • [3].以人为本建设未来社区[J]. 城市开发 2019(19)
    • [4].浅析“以人为本”在党建中的作用[J]. 办公室业务 2019(22)
    • [5].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为冶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J]. 财经界(学术版) 2018(20)
    • [6].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03)
    • [7].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2)
    • [8].浅析以人为本理念下的教师教学[J]. 牡丹 2020(04)
    • [9].浅谈以人为本司法理念的构建[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1)
    • [10].试析艺术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文化理念[J]. 美术文献 2018(12)
    • [1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职工队伍又好又快发展[J]. 青年与社会 2019(19)
    • [12].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J]. 教书育人 2011(17)
    • [13].“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J]. 内蒙古教育 2019(27)
    • [14].以人为本[J]. 中国老年 2018(10)
    • [15].关于以人为本科学内涵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思考[J].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1(00)
    • [16].“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一)[J]. 当代矿工 2014(01)
    • [17].“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二)[J]. 当代矿工 2014(02)
    • [18].“以人为本、聚焦安全”全国摄影展获奖作品(三)[J]. 当代矿工 2014(03)
    • [19].浅谈如何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安全生产工作[J]. 科技视界 2013(26)
    • [20].科技…以人为本[J]. 影像视觉 2012(01)
    • [21].以人为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3(03)
    • [22].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工作[J]. 考试周刊 2009(45)
    • [23].《走过这土地》[J]. 广播歌选 2009(01)
    • [24].深入理解“以人为本”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系列讲座(5)[J]. 北京支部生活 2009(05)
    • [25].以人为本,还是以国为本?[J].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0(08)
    • [26].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J]. 吉林教育 2010(18)
    • [27].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地位的理解向度[J]. 党政干部论坛 2008(02)
    • [28].“以人为本”的五大理解误区[J]. 北京支部生活 2008(05)
    • [29].以人为本理论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03)
    • [30].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现[J]. 中外企业家 2019(16)

    标签:;  ;  ;  ;  

    论“以人为本”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到科学发展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