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的成长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的成长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文摘要

艾米丽·勃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才华卓越的女作家。《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小说,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自其发表以来,就受到各种各样的评论,但是研究结果有些单调。大部分的研究集中于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人物及哥特式特点的阐释。长期以来,众多评论家认为希斯克利夫是诠释这部小说的焦点与关键,而书中的女性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兴起,女性主义评论家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将评论的重点转至女性角色,但却过分夸大了她们的重要性。《呼啸山庄》讲述了发生在英国北部荒原上两个家庭和一个外来者之间恩怨情仇的故事。这部小说实际上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艾米丽·勃朗特对当时女性生活的深刻洞察,反映了她已经意识到女性地位的低下及其女性在法律和婚姻方面的不平等境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刻画,艾米丽·勃朗特大胆地提出甜言蜜语、优柔寡断和温柔贤淑是软弱女性的代名词,这一观点颠覆了社会强加给女性的传统形象。因此,她鼓励女性应该反抗传统的女性角色,从而改善自己的地位,这一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本论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切入,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重新阅读这一文学著作,客观评价《呼啸山庄》中的女性社会地位及其女性意识的成长。通过对小说中女性人物生活状况的描述,论文剖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对传统理念的挑战和反抗,认为女性地位的低下是由压迫性的社会机制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困境,开始反抗社会和文化建构的女性角色,从而争取自己的权利。只有不屈从于男性,获得经济独立,女性才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彻底解放自己。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呼啸山庄》,说明研究的缘起,并对艾米丽·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综述,陈述论文的中心论点,并交代论文的谋篇布局。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遇到的困惑及女性意识的成长。在父权制度下,女性在教育、职业和婚姻方面都得不到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由于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开始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争取自己的权利。因此,那时英国出现了一批女性作家,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女性的生存困境并积极探索解决女性问题的方法,艾米丽·勃朗特就是其中之一。第三章论述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地位,社会赋予女性的传统角色是“屋子里的天使”。在传统观念下,女性失去自己的身份,只能扮演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那些不甘愿做家庭天使、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的妇女往往得不到社会的承认,甚至被贴上“妖妇”的标签。《呼啸山庄》中几位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反映了女性在父权制压迫下的依附地位,她们只能依靠父亲、兄弟和丈夫,从而成为男性的附属品。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成长。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人物反抗父权制压迫的剖析,表明女性已经意识到她们的悲惨处境,不甘愿做“屋子里的天使”,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凯瑟琳的以死抗争、伊莎贝拉的两次离家以及小凯西的坚持不懈的斗争都表明女性应该挑战社会压迫,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论文指出女性只有获得了身心独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平等。论文最后得出结论,《呼啸山庄》其实是作家对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女性生活状况的真实反映,当时女性地位低下,作者已经意识到女性的困境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她通过对几位女性人物的刻画表明女性应该反抗社会强加给女性的角色,努力提高自己的地位。同时也说明艾米丽·勃朗特对女性最终会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而充满信心。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也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虽然《呼啸山庄》反映的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女性状况,但对研究当代的女性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论文目录

  •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Contents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Literature review
  • 1.2 Thesis statement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 1.3 An overview of chapters
  • Chapter Two The Female Status of the Victorian Age
  • 2.1 Victorian social background
  • 2.2 Women's plight in the Victorian Age
  • 2.3 Female consciousness
  • Chapter Three The Female Status in Wuthering Heights
  • 3.1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
  • 3.2 Female status
  • Chapter Four Growth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Wuthering Heights
  • 4.1 Catherine Earnshaw: A rebel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 4.2 Isabella Linton: A seeker of the free life
  • 4.3 Catherine Linton: A fighter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Works Cited
  • Publications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析《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中艾米丽的悲剧命运及隐喻[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01)
    • [2].荆棘中盛开的玫瑰——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J]. 英语广场 2020(20)
    • [3].《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百变艾米丽[J]. 今古文创 2020(14)
    • [4].《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要人物介绍以及主人公艾米丽的悲剧命运解读[J]. 中国新通信 2018(24)
    • [5].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艾米丽的沉默与抗争[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11)
    • [6].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现代主义[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5)
    • [7].鉴赏艾米丽·迪金森的《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J]. 海外英语 2016(22)
    • [8].从符号学视角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04)
    • [9].从荣格原型理论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7(01)
    • [10].司法之痛:评艾米丽·曼的文献剧《正义的实施》[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11].《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永恒魅力[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09)
    • [12].走不出的牢笼: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10)
    • [13].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本质——人的生存困境与冲突[J]. 大连大学学报 2016(02)
    • [14].《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教学启示[J]. 海外英语 2016(17)
    • [15].香消玉殒“异托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宅邸空间[J]. 名作欣赏 2015(17)
    • [16].以叙事者的观点解读《致艾米丽的玫瑰》[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 [17].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学园 2019(12)
    • [18].百年“转世”谜案[J]. 微型小说选刊 2019(33)
    • [19].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南方情节的无奈与迷茫[J]. 青年文学家 2019(36)
    • [20].从艾米丽的悲剧中展现出的没落贵族——象征主义解读《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J]. 青年文学家 2020(30)
    • [21].巨人艾米丽[J]. 童话世界 2019(Z2)
    • [22].《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文学伦理学批评[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2)
    • [23].从空间的封闭性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悲剧[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6(09)
    • [24].《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两性关系解读[J]. 语文学刊 2015(08)
    • [25].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文教资料 2012(20)
    • [26].《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谁不害怕孤独[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8(04)
    • [27].《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艺术特色[J]. 明日风尚 2016(23)
    • [28].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 青年文学家 2016(35)
    • [29].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翻译研究[J]. 校园英语 2017(03)
    • [30].不剪发、不烫染,靠一把电吹风年入4亿[J].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16(12)

    标签:;  ;  ;  ;  

    女性地位和女性意识的成长 ——《呼啸山庄》的女性主义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