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路径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范康宁,袁正[1](2019)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是高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培育路径研究,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充分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和学生日常管理中。(本文来源于《环渤海经济了望》期刊2019年06期)
邱岷[2](20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背景下职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有的职校数量较多,其中各职校的学生人数与社团数量较多,且形式各种各样。学生社团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为,同时更是职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现代化的精神文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9年16期)
王永贵,王建龙[3](2018)在《微时代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其兼具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和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呈现出一系列新的传播特征。微时代的到来,既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也使得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未知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宣传社会正能量;在制度保驾护航的基础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氛围;通过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微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力。(本文来源于《探索》期刊2018年04期)
陆嘉慧[4](2018)在《“微时代”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领域的竞争,国家的主流文化建设在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被摆到了关键位置。在我国,主流文化即先进文化指导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态的表达,核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成了国家的“信仰体系”。传统的主流文化生产与传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技术领域的革新给文化传播带来的新局面。面临“微时代”下新的媒介载体的兴起,当下的主流文化建设既存在着机遇也充满了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微时代”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视,以规范主流文化的生产,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塑造人们的思想,凝聚起建设中国梦的精神力量,让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更好地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生动丰富的传播形式、快速即时的传播速度、具有冲击力与感染力的传播内容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在这一语境中,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争取微时代的文化传播领导权,树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意识。本文以微信公众号为例,思考主流文化建设如何应对“微时代”环境的新课题。当前,微信作为“微时代”新的媒体传播渠道后来居上,无论是使用人数还是覆盖领域都远超微博,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社会组织、企业、政府机关、媒体机构等针对准确定位的受众,开展文化服务、舆论宣传、市场营销等活动。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这一“微时代”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微时代”环境下,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为主体,专业传播团队为中坚力量,社会力量为有益补充的主流文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时代理论结晶,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注重社会正能量以及国家形象的塑造;传播形式上也积极融合创新,打造多向传播体系。这种新形势下的主流文化传播形式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传播实效,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主流文化在“微时代”的文化生产与传播有着生产、传播以及接受叁个方面的有利机遇,有着十分积极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主流文化因自身的特点、以及外部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着挑战,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对主流文化建设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出更加积极的回应。总体上,主流文化在新时代的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服务、坚持创新理念引领。具体建设策略上,首先明确内容为王的理论内核要求,生产更加优质的主流文化内容;其次,政府要加强对“微时代”下主流文化建设的宏观引领;再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媒要修炼自身,培养媒介素养;最后,要积极营造开放多元的文化建设环境,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打造清朗的传播环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6-15)
夏一璞[5](2018)在《以党史文化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之和。目前,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史文化在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要全面发挥党史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并利用党史文化资源,自觉肩负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使命。(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孟令军[6](2017)在《劳模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主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劳模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以他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实践中的伟大行为和光辉业绩,向整个社会展现了工人阶级的精神风采,产生了主导性的先进文化效应。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崇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劳动的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劳模精神,集中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展示了工人阶级(本文来源于《工会博览(下旬版)》期刊2017年10期)
孙兴杰[7](2017)在《党史文化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党史文化以党的光辉历史为基础,既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担负着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党史文化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加强党史研究,大力弘扬革命精神,大力宣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形式。(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王嘉良[8](2017)在《弘扬主流价值的诗意抒写——评常勤毅新作《阳光下的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主流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常勤毅教授的新作《阳光下的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主流文化》,用缜密的学术思考、严谨的研究思路、踏实的史料研究、诗意的激情书写,论述了文学或者文化与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斗争、政治事件之间的必然或直接的联系;从一个全新视角定义和诠释了中国主流文化的概念;针对"主流文化就是官方文化"的观点,在给中国主流文化定位时,紧紧抓住了"阳光"和"人民"这样的关键词。常勤毅在研究文艺与政治、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共党史、经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等此类问题时,一直极力倡导和反复强调"既红又美"的美学主张。(本文来源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李继奎,何叶荣[9](2016)在《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主流文化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流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精神支柱,体现一个国家根本价值取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阈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主流文化构建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主流文化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引导"双创"为重点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构建原则;最后勾略出以整合文化产品、丰富主流文化的多元艺术形式、打造主流文化的传播渠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等主流文化构建的主要路径。(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王建龙[10](2016)在《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时代的移动互联技术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改变着我们原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崭新的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当前我们应把握"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发展特点,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丰富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信息源,增强马克思主义微平台的吸引力,丰富网络传播形式,建立网络民情互动、民意表达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现有的职校数量较多,其中各职校的学生人数与社团数量较多,且形式各种各样。学生社团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为,同时更是职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学生社团的发展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构建现代化的精神文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范康宁,袁正.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路径探析[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9
[2].邱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背景下职校学生社团主流文化建设研究[J].中华少年.2019
[3].王永贵,王建龙.微时代背景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探析[J].探索.2018
[4].陆嘉慧.“微时代”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2018
[5].夏一璞.以党史文化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J].人民论坛.2018
[6].孟令军.劳模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主流[J].工会博览(下旬版).2017
[7].孙兴杰.党史文化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历史使命[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7
[8].王嘉良.弘扬主流价值的诗意抒写——评常勤毅新作《阳光下的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主流文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
[9].李继奎,何叶荣.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主流文化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王建龙.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
标签: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