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宋高僧传》,三十卷,太平兴国七年(982)释赞宁奉敕编撰,端拱元年(988)书成进上,有诏令僧录司编入大藏。是书绍续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了自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凡320年间的657位高僧,可补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之阙,是研究中古佛教的基本文献。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深有资于考证,历来为学界所重,然是书编入大藏的过程,文献来源的深入核查等问题,则鲜有著意,此即是本文撰述之原因。全文共分七章,前有绪论,主要论述《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回顾了是书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视角。第一章《<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借用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外缘——宋初的文化政策、宗教政策与活动,与内因——赞宁个人的历史使命感,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宋高僧传》的编撰。第二章《(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本章对赞宁的生平、著述进行梳理,对其外学的成就及其原因作了探讨。并对赞宁作为律学大师、历任僧职、由吴越归宋这三种身份对僧传成书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本章主要从该书的版本与流传、编入历代藏经的情况以及《中华大藏经》本、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底本及校勘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本章将《宋高僧传》一书的编纂思想归纳为:教法委在王权、“实录聊摹于陈寿”、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等方面,又从分科编排的原则、内容呈现的格式、正附传僧人的关系以及互见法的运用等四个角度分析了该书的体例。第五章《<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本章通过对“论日”、“系日”、“通曰”体例的溯源、内容与性质的分析与归纳,认为三者的体例除受到中国传统史论的影响外,佛教典籍的著述形式也是其来源之一第六章《(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本章利用传世古籍及新近出土文献与《宋高僧传》对读,将该书的文献来源划分为一佛教类,二史书、诏令、敕令、书表类,三碑刻类,四闻于他人与个人经历类,五其他类。第七章《结语》。本章从赞宁的处境、传世的诗文及与王禹偁的交游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他并非如前人所说的乡愿习气甚重,一味的与世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