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伍尔夫小说的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 舒凌鸿
导师: 谭君强
关键词: 伍尔夫,个人化,非个人化,叙述者,人物,作者
文献来源: 云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讨伍尔夫小说形成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特点的过程和原因。本文选取伍尔夫具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在叙述交流语境中对文本内部进行小说叙事特点的分析,同时,在文本之外,在作家伍尔夫思想经历中去探寻小说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本文由导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共五部分组成。“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的写作意义,选题的缘起以及相关的一些研究情况。第一部分,总体的概括叙事的个人化和非个人化。伍尔夫在理论上提倡非个人化,在小说创作中却是非个人化和个人化同行。在叙述交流语境中,伍尔夫小说中叙述者和人物进行交流,作者通过人物话语得到个人观点的抒发。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小说文本分析。在作品《雅各的房间》、《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和《海浪》中考察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的情况。在叙事形式上,四部作品叙述者干预逐渐弱化,总体向非个人化叙事发展;在叙事内容上,则逐渐形成“言说自我”的诗化小说,凸现个人化叙事。第三部分,在文本之外,分析伍尔夫小说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的形成原因。原因主要包括:一方面,现代派小说深刻影响了伍尔夫小说,形成非个人化叙事特征;另一方面,伍尔夫的个人经历及个人思想的发展,使伍尔夫更加强调在小说中表达作者的观念,形成个人化叙事特征。第四部分,探讨伍尔夫小说个人化和非个人化叙事的价值和意义。伍尔夫在客观表达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坚持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方式,在女性作家探索新的小说形式和语言过程中具有革新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作家作品既能自如地表达自我观点,又能具有一种让更多人接受和认可的可能性。伍尔夫的小说构成一个开放的文本,对其形式和内容的探讨,未来将会得到不断拓展和丰富。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关于小说的非个人化和个人化
(一) 叙述交流语境
(二) 叙事的个人化与非个人化
(三) 伍尔夫小说的非个人化叙事和个人化叙事
二、文本分析
(一) 叙述者在形式上的频繁干预:《雅各的房间》
(二) 叙述者在形式上的隐退:《达洛卫夫人》
(三) 叙述者和人物的平等对话:《到灯塔去》
(四) 用诗歌言说自我:《海浪》
(五) 总结
三、伍尔夫小说个人化叙事和非个人化叙事形成的原因
(一) 现代派小说对伍尔夫的影响
(二) 伍尔夫个人经历及其个人思想发展
四、伍尔夫小说个人化和非个人化叙事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12-09-12
参考文献
- [1].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时间艺术[D]. 卢婧.南京师范大学2005
- [2].The Unity of Life and Art-A Study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D]. 颜海璐.浙江大学2003
- [3].Virginia Woolf’s Art of Fiction in to the Lighthouse[D]. 程英.郑州大学2002
- [4].意识流、诗意化与音乐性——论伍尔夫《到灯塔去》的艺术[D]. 董晓航.吉林大学2004
- [5].论《到灯塔去》的叙事艺术[D]. 陈健.南京师范大学2004
- [6].《到灯塔去》的诗化表现技巧研究[D]. 孙淑丽.西北师范大学2007
- [7].解析《到灯塔去》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D]. 商喜平.辽宁大学2013
- [8].《到灯塔去》:从生活到真实之旅[D]. 毕琳娜.内蒙古大学2008
- [9].唯美主义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的体现[D]. 胡佳伟.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 [10].生态美学视域下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D]. 白惠祎.东北农业大学2016
相关论文
- [1].伍尔夫小说的空间叙事[D]. 王琦.东北农业大学2013
- [2].《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析[D]. 于芳.辽宁大学2011
- [3].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沟通[D]. 崔洁莹.南京大学2011
- [4].伍尔夫作品中“房中天使”意象的女性主义分析[D]. 何平.山东大学2010
- [5].“双性同体”与伍尔夫女性主义叙事[D].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2008
- [6].伍尔夫小说中的意象研究[D]. 龚丽君.中南大学2007
- [7].悲怆而奇美的女性精神世界[D]. 张虹.华中师范大学2002
- [8].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时间结构[D]. 江艳.华中师范大学2004
- [9].论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D]. 孙天南.吉林大学2004
- [10].长篇意识流小说话语方式之初探[D]. 唐扣兰.华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