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吉林玉米带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试验重点研究黑土磷肥不同用量对无机磷形态、施入磷肥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顾益初、蒋柏藩提出的无机磷分级方法,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级,土壤中无机磷各组分以O-P为主,其次是Fe-P,其他组分依次为Ca10-P、Al-P和Ca2-P,Ca8-P含量最少,土壤施入磷肥后,无机磷含量增加,无机磷各组分含量都发生变化,出苗20天,土壤O-P、Ca2-P、Al-P和Fe-P含量提高,Ca8-P含量变化显著,而Ca10-P含量基本没有变化,出苗40天后,除了O-P的含量提高外,其中Ca2-P、Fe-P、Al-P和Ca8-P含量降低,Ca10-P含量基本没变。随着时间的发展,施入土壤的磷肥主要以O-P、Ca10-P的形式积累在土壤中。磷肥施入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组分转化比率均不同,出苗20天后,施入土壤磷肥的Ca2-P形态转化率变幅,为8.3~63.35%,Ca8-P转化率变幅为13.1~28.7%,其它施入磷肥的无机磷组分Fe-P、O-P、Ca10-P和Al-P,转化率变幅分别为17.0~28.3%、2.3~26.2%、2.0~23.2%和14.6~22.7%。;出苗40天后,施入土壤磷肥的Fe-P的转化率变幅,为13.2~43.7%,Ca2-P转化率为11.1~36.9%,其它施入磷肥的无机磷组分Al-P、Ca10-P、Ca8-P和O-P,其转化率变幅分别为3.1~32.3%、8.6~25.9%、8.1~25.6%和4.5~17.6。各形态无机磷转化率与施肥量有关,出苗20天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2-P的转化率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当施磷量达到10mg/kg时,Ca2-P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为29.1%。Ca8-P转化率前期呈波动趋势,当施磷量达到5mg/kg时,其转化率达到最大,为28.7%,当施磷量超过30mg/kg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8-P的转化率趋于平稳。Ca10-P的转化率呈现出先增大,后期平稳的趋势,当施磷量达到40mg/kg时,Ca10-P的转化率达到最大,为25.9%。Fe-P转化率变化前期波动较大,当施磷量为10mg/kg时,其转化率达到最大值,为28.3%,当施磷量超过25mg/kg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Fe-P转化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当施磷量为5和10mg/kg时,转化率为17.9%时,未施磷时Al-P转化率最大,为22.7%,当施磷量超过15mg/kg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Al-P转化率呈现波动状态。随着施磷量的增加,O-P前期转化率波动较大,当施磷量达到70mg/kg时,其转化率最大,为13.9%,施磷量超过15mg/kg时,O-P转化率呈上升趋势;出苗40天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2-P转化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Ca2-P前期转化率波动较大,当施磷量达到10mg/kg时,Ca2-P转化率达到最大,为36.9%;Ca8-P转化率前期呈波动趋势,当施磷量达到10mg/kg时,其转化率达到最大,为25.6%,当施磷量超过25mg/kg时,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8-P的转化率趋于平稳;Ca10-P呈现先减小后上升的趋势,当施磷量达到40mg/kg时,其转化率最大,为25.9%。Fe-P前期呈波动状态,当施磷量达5mg/kg时,Fe-P转化率最大,为43.7%,施磷量超过25mg/kg时,Fe-P转化率呈下降趋势。Al-P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施磷量为35mg/kg时,Al-P转化率达到最大,为16.2%。O-P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施磷量为10mg/kg和70mg/kg时,O-P转化率最大,为17.6%。施磷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均与玉米吸磷量成正相关关系,出苗20天土壤Ca2-P与玉米吸磷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土壤Ca8-P与玉米吸磷量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其它无机磷形态与玉米吸磷量的相关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出苗40天土壤Ca2-P和土壤Ca8-P与玉米吸磷量的相关分析达显著水平,但是相关性变小,Al-P和Fe-P与玉米吸磷量的相关性变大。随着时间的发展,Fe-P、Al-P的有效性增加。土壤缺磷时明显抑制玉米根系生长,使玉米根系半径、根体积明显小于正常供磷的玉米根系。苗期20天时低磷处理玉米根系生物量明显高于正常供磷的玉米根系生物量,玉米在缺磷的条件下,施磷可以刺激玉米根系生长,当土壤中缺少磷素时,这种作用尤为明显,施磷能使玉米根系、根表面积增大,增大了玉米同土壤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玉米对磷的吸收;出苗40天时玉米低磷处理无论是地上部生物量还是根部生物量,都显著低于高磷处理的生物量。土壤施入磷肥,出苗20天时玉米对磷肥的利用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施磷量为20mg时磷利用率最大,为38.1%;出苗40天时玉米对磷肥的利用率先增大后减小,施磷量为20mg时磷的利用率最大,为79.2%。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玉米苗期需肥特点及管理技术要点[J]. 农业工程技术 2020(23)
- [2].夏玉米苗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农业知识 2015(16)
- [3].玉米苗期、穗期管理技术[J]. 吉林农业 2014(13)
- [4].磷、钾肥施用位置对夏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3(01)
- [5].谈玉米苗期及花粒期田间管理[J]. 民营科技 2012(07)
- [6].玉米苗期心叶扭曲原因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2(23)
- [7].不同水肥耦合条件对玉米苗期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1)
- [8].无公害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2(10)
- [9].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08)
- [10].玉米苗期害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0(21)
- [11].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 吉林农业 2009(04)
- [12].双微生物液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06)
- [13].玉米苗期和穗期的管理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 2011(05)
- [14].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J]. 吉林农业 2010(08)
- [15].春玉米苗期的管理技术[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09)
- [16].内陆石羊河灌区灌溉和施氮对夏玉米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04)
- [17].玉米苗期要做到“六防”[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20)
- [18].探讨玉米苗期的管理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5)
- [19].玉米苗期辩症施治五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3(09)
- [20].夏玉米苗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13(12)
- [21].玉米苗期常见问题分析[J]. 种业导刊 2011(08)
- [22].玉米苗期耐碱性鉴定方法研究[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8(05)
- [23].基于夏季玉米苗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4(07)
- [24].玉米苗期管理[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03)
- [25].覆膜玉米苗期的管理技术要点[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09)
- [26].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08(14)
- [27].保水剂对玉米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3(02)
- [28].玉米苗期管理四要点[J]. 黑龙江粮食 2013(06)
- [29].如何防治玉米苗期害虫[J]. 现代农村科技 2011(09)
- [30].不同成分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