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檗红碱论文-马丽,李新悦,梁春霞,张兵,刘静静

小檗红碱论文-马丽,李新悦,梁春霞,张兵,刘静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檗红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熔挤出技术,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体外释放

小檗红碱论文文献综述

马丽,李新悦,梁春霞,张兵,刘静静[1](2019)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及其体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微溶性药物小檗红碱的固体分散体,以提高其溶解度,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以Soluplus~?为载体,采用同螺杆热熔挤出机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XRD)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对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进行表征,并考察挤出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 DSC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固体分散体中小檗红碱的主要特征峰减弱甚至部分消失,SEM结果表明固体分散体为无规则形态。FT-IR结果表明小檗红碱与Soluplus~?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所制备的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在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为原料药的2.59倍。体外溶出度结果显示,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具有明显缓释作用。[结论]成功制备了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且能显着提高其溶解度,并延缓其体外释放行为。(本文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楚洁,侯少贞,苏子仁[2](2016)在《小檗红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檗红碱作为小檗碱的主要代谢物之一,属于原小檗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微生物、抗炎、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论文就小檗红碱的性质、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小檗红碱的相关药理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11期)

刘帅[3](2016)在《四氢原小檗碱先导化合物左旋紫堇达明和左旋小檗红碱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四氢原小檗碱类(THPBs)化合物由于其广泛的镇静、镇痛效用和优良的成药潜力而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对这一类化合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研究还不够详尽,成药的也是很少,只用罗通定得到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成为临床用药,所以,对四氢原小檗碱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及其表现出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及代谢途径的研究对该类药物的开发至关重要。本课题选择了其中两种未被详细研究的先导化合物左旋紫堇达明(l-Tetrahydrocorydalmine,l-CDL)和左旋四氢小檗红碱(l-Tetrahydroberberrubine,l-THR)作为研究对象。对左旋紫堇达明(l-Tetrahydrocorydalmine,l-CDL)的镇静、催眠作用做了初步研究,并且采用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左旋紫堇达明(l-Tetrahydrocorydalmine,l-CDL)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左旋紫堇达明(l-Tetrahydrocorydalmine,l-CDL)其代谢产物左旋千金藤啶碱(l-Stepharanine,l-SPD)在SD大鼠体内的排泄以及组织分布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同时,采用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对另一种先导化合物左旋四氢小檗红碱(l-Tetrahydroberberrubine,l-THR)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这两类四氢原小檗碱(THPBs)先导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代谢性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这些先导化合物的后续研究及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左旋紫堇达明镇静、催眠药效学研究目的:评价l-CDL的镇静、催眠作用。方法:l-CDL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4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组,分别腹腔注射1、5、10mg·kg-1叁个不同剂量的l-CDL,给药后立即将小鼠放入YLS-1A小鼠多功能自主活动记录仪;记录小鼠在给药后90min内的活动次数,考察其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l-CDL对戊巴比妥钠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溶剂对照和1、5、10 mg·kg-1的l-CDL药液,30min后再给各组小鼠注射40 mg·kg-1的戊巴比妥钠溶液,记录各组小鼠的入睡时间和醒来时间。l-CDL与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实验: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小鼠腹腔注射Veh和1、5、10 mg·kg-1的l-CDL药液,30min后再给各组小鼠注射30 mg·kg-1的戊巴比妥钠(Bar)溶液,记录各组小鼠的睡眠个数。结果:l-CDL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给予l-CDL1 mg·kg-1使小鼠的活动性略有增加,给予10 mg·kg-1时小鼠的活动次数明显降低,给药90min后对小鼠活性仍然具有抑制作用。l-CDL对戊巴比妥钠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l-CDL能够延长阈剂量戊巴比妥钠(Bar)的睡眠时间,并且能够明显缩短阈剂量戊巴比妥钠(Bar)小鼠的睡眠潜伏期,5mg·kg-1时效果最为显着(p<0.001)。l-CDL与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实验:l-CDL1、5和10mg·kg-1叁个剂量均能够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30 mg·kg-1)诱发的小鼠镇静催眠的个数。结论:l-CDL具1、5和10mg·kg-1叁个剂量有镇静催眠作用,在10mg·kg-1剂量下会明显抑制小鼠自发活动。2.左旋紫堇达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l-CDL在SD大鼠血浆中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SD大鼠1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只,一组尾静脉注射给药l-CDL3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5、30 min和1、2、4、8、12、24 h采血,血浆样品处理后使用LC-MS/MS测其浓度;另一组经口服灌胃给药10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15、30 min和1、2、4、8、12、24 h采血,血浆样品处理后使用LC-MS/MS测其浓度。结果:建立的l-CDL血浆LC-MS/MS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精确度好、基质干扰小。l-CDL静注后的消除半衰期为(4.14±1.66)h,AUC值为(1390.34±253.93)ng?m L-1?h。口服吸收快,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为(7.04±3.93)h,AUC为(2408.01±630.49)ng?m L-1?h。生物利用度达到了55.8%。结论:l-CDL吸收快速,消除缓慢,口服生物利用度高。3.左旋紫堇达明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的排泄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l-CDL及其代谢产物l-SPD在SD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的LC-MS/MS分析方法,研究l-CDL及其代谢产物l-SPD的排泄规律以及主要排泄途径。方法:l-CDL和l-SPD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的排泄动力学:SD大鼠6只,单剂量口服l-CDL10 mg·kg-1,分别于设定时间点收集尿液和粪便,记录尿液体积和风干后粪便重量。采用LC-MS/MS法测定所收集大鼠尿液和粪便中l-CDL及其代谢产物l-SPD的浓度,分别计算它们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的累积排泄量和回收率。l-CDL和l-SPD在大鼠胆汁中的排泄动力学:SD大鼠4只,实行胆管引流手术后单剂量口服l-CDL10 mg·kg-1,分别于设定时间点收集胆汁。采用LC-MS/MS法测定l-CDL和l-SPD在大鼠胆汁中的浓度,计算他们在胆汁中的累积排泄量和回收率。结果:所建立的l-CDL和l-SPD在大鼠尿、粪便和胆汁中LC-MS/MS方法专属性好、基质干扰小、灵敏度高。l-CDL在大鼠尿中的回收率仅为0.52%,l-SPD在大鼠尿中的回收率为7.5%;l-CDL在大鼠粪便中的回收率为10.5%,l-SPD在大鼠粪便中的回收率为4.66%;l-CDL在大鼠胆汁中的回收率为12.8%,l-SPD在大鼠胆汁中的回收率为30.2%。结论:l-CDL在大鼠尿液中的回收率较少,在大鼠粪便和胆汁中的回收率较高;l-SPD在大鼠胆汁中的回收率较高,在大鼠尿液和粪便中回收率相对较低。说明l-CDL在大鼠体内存在广泛的代谢过程,在尿液中回收率少,可能存在首过效应。4.左旋紫堇达明及其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目的:建立l-CDL及其代谢产物l-SPD在大鼠各组织中的LC-MS/MS方法,探究l-CDL和l-SPD在大鼠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6只,其中一组给予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其余4组单剂量口服给药10,分别于15min、30min、4h、12h处死,快速取出个组织,称重后制成组织匀浆液,处理后使用LC-MS/MS方法测定l-CDL和l-SPD在各个组织中的浓度。结果:l-CDL在心、肝、脾、肺、肾、脑、肠、肌肉等组织中均有分布,其中在肝、肺、脾中各个时间点的浓度都要高于其他组织;l-SPD在心、肝、脾、肺、肾、肠、肌肉中都有分布,但是在脑中4个时间点都没有检测到其存在,其中在肠、肾中各个时间点的浓度都要高于其他组织。结论:l-CDL和l-SPD在大鼠体内快速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l-SPD不能通过血脑屏障。5.左旋小檗红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的:建立l-THR在SD大鼠血浆中的LC-MS/MS检测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并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SD大鼠10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只,一组尾静脉注射给药l-THR3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5、30 min和1、2、4、8、12、24 h采血,血浆样品处理后使用LC-MS/MS测其浓度;另一组经口服灌胃给药10 mg?kg-1,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15、30 min和1、2、4、8、12、24 h采血,全血样品处理后使用LC-MS/MS测其浓度。结果:建立的l-THR全血LC-MS/MS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精确度好、基质干扰小。l-THR静注后的消除半衰期为(0.23±0.07)h,AUC值为(397.03±97.39)ng?m L-1?h。口服吸收快,给药后2h内消除较快,消除半衰期为(4.25±2.25)h,AUC为(409.35±90.64)ng?m L-1?h。生物利用度达到了30.8%。结论:l-THR进入大鼠血液循环后快速消除生成其代谢产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6-06-06)

刘丽贤,袁晓,高英,周东斌,李卫民[4](2014)在《微波辐射合成小檗红碱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以DMF为反应介质,微波法快速合成小檗红碱。通过单因素法,考察了反应功率、液料比、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并采用析晶的方法纯化产物,产品纯度和结构经HPLC、UV、IR、ESI-MS、1H NMR、13C NMR确定,得出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微波功率400 W、微波时间15 min、小檗碱与DMF料液比为1∶25(g∶mLL),析晶纯化,纯度98%,收率93%。并与传统的真空热解法相比,微波辅助合成可使产率提高近15%,反应时间缩短近4倍;且反应物纯度高(≥95%),可直接析晶纯化,方法经济简便。(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4年03期)

梁慧春,李诺敏,许宇辉,叶恩茂,张剑[5](2013)在《新型化合物乙酰四氢小檗红碱的受体结合及抗焦虑效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延胡索四氢小檗碱同类物衍生物乙酰化四氢小檗红碱(THBr-A)的脑内受体结合特点及其抗焦虑效应。方法①体外实验:制备稳定转染人肾上腺素α1,β1,多巴胺D2,多巴胺D3,γ-氨基丁酸(GABA)-A,GABA-B,N-甲基-D-天冬氨酸(NMDA),5-羟色胺1A(5-HT1A),5-HT2A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膜,加入THBr-A 1×10-10mo·lL-1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观察THBr-A的脑内作用靶点。制备稳定转染人多巴胺D2受体基因的HEK293细胞膜,单独加入THBr-A 1×10-10~1×10-5mo·lL-1,或先加入喹吡罗10μmo·lL-1后再加入THBr-A 1×10-10~1×10-5mo·lL-1;或制备富含5-HT1A受体的SD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膜,单独加入THBr-A 1×10-10~1×10-5mo·lL-1[35S]GTP-γS实验观察D2和5-HT1A受体的内在活性。②体内实验:雄性HaM/ICR小鼠按照分组分别于实验前60 min单次ig给予THBr-A 5,10,20,40和80 mg·kg-1,通过自发活动、孔板、高架十字迷宫及明暗穿箱实验观察THBr-A对小鼠自发活动和焦虑行为的影响。结果①体外实验: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结果显示,THBr-A主要作用于D2,D3和5-HT1A受体,相应的百分抑制率分别为96.43%,77.61%和78.31%。[35S]-GTP-γS实验结果显示,THBr-A具有D2拮抗(IC50=11.54 nmol·L-1)和5-HT1A部分激动(EC50=55.37 nmol·L-1)的内在活性。②体内实验:自发活动实验结果显示,单次给予THBr-A 5~8 mg·kg-1对小鼠给药后60 min内的自发活动数无影响〔F(5,54)=1.247,P=0.300〕。孔板实验结果显示,单次给予THBr-A 20,40和80 mg·kg-1,小鼠的探头次数〔F(6,63)=8.667,P<0.01〕和探头时间〔F(6,63)=6.067,P<0.01〕明显增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显示,单次给予THBr-A 20和40 mg·kg-1,小鼠的入开臂时间百分比〔F(6,63)=9.382,P<0.01〕和入开臂次数百分比〔F(6,63)=8.957,P<0.01〕明显增加。明暗穿箱实验显示,单次给予THBr-A 20和40 mg·kg-1,小鼠的穿梭次数〔F(6,63)=8.217,P<0.01〕和明箱滞留时间〔F(6,63)=8.457,P<0.01〕明显增加。结论 THBr-A主要作用于脑内多巴胺和5-HT系统,并具有D2拮抗、5-HT1A部分激动的内在活性,有效地改善动物的焦虑样行为,提示THBr-A有望成为抗焦虑症新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杨勇,雷志英,周细国,吴方评,黄军[6](2013)在《小檗红碱的化学与药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檗红碱在黄连等中药材中的自然含量很低,但相关药材中的小檗碱在加热条件下可以转化成小檗红碱而使其含量增加。随着对传统中药材微量成分药理活性和药用安全性的日益关注,小檗红碱在相关中药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已经引起天然药物学领域专家的重视,本文在参考最新文献的基础上,对小檗红碱的化学合成方法、含量分析方法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拟为相关中药质量研究与药理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3年05期)

彭真珍,原梅,温泉,李桦,赵春杰[7](2012)在《四氢小檗红碱及其前药的比格犬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同时定量检测比格犬全血中抗焦虑新药四氢小檗红碱(THB)及其前药9-乙酰四氢小檗红碱硫酸盐(ATHBS)的LC-MS/MS方法,并研究四氢小檗红碱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方法建立检测全血中THB和ATHBS的LC-MS/MS方法,进行专属性、线性、回收率、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法学验证。比格犬单次口服和静脉注射3 mg.kg-1ATHBS后考察了前药与活性代谢产物THB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应用WinNonlin软件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结果 ATHBS和THB在2~2 000μg·L-1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r>0.9985),定量下限均为2μg·L-1。THB和ATHBS的回收率分别大于78.74%和75.5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在10.79%之内,准确度(RE)在-10.3%~3.92%的范围内。比格犬单次静注和口服ATHBS后,前药均能快速转化成为活性产物,血中浓度在60 min降至检测限之下。静注组THB在2 min达峰,Cmax为(605.99±102.88)μg·L-1,消除半衰期T12为(7.03±1.77)h,AUC(0-t)为(718.64±143.01)h·μg·L-1。口服组THB在15min达到(77.71±26.60)μg.L-1的峰值,药-时曲线在6 h出现第2个小峰,T 12为(5.89±3.95)h,AUC(0-t)为(179.62±91.64)h·μg·L-1,口服生物利用度为26.2%。结论建立的LC-MS/MS定量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可用于同时研究前药和THB的药代动力学。比格犬口服或静注ATHBS后,前药在体内可快速转化成为活性产物,THB达峰迅速,血药浓度消除较快,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2年07期)

张海峰,薛玲静,童家勇,张灿[8](2010)在《四氢小檗红碱的化学拆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化学拆分法获得四氢小檗红碱的2种光学异构体。方法:以盐酸小檗碱为原料制备(±)-四氢小檗红碱,以(+)-二对甲苯甲酰酒石酸为拆分剂在95%乙醇中对其进行拆分。结果:拆分所得的2种四氢小檗红碱异构体旋光值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通过化学拆分法成功获得了(+)-和(-)-四氢小檗红碱。(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10年10期)

王道武,邵凯,张龙[9](2010)在《小檗碱和小檗红碱13位衍生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小檗碱和小檗红碱的衍生物提高其抗菌活性。方法:小檗碱和小檗红碱在碱性环境下与丙酮反应生成中间体醇式小檗碱和小檗红碱,再与氯苄、3,5-二硝基氯化苄发生消去反应制备目标产物,其结构经IR、1HNMR、及ESI-MS进行了确证。还研究了衍生物对常见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其中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具有最高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值为4μg/mL。结论:衍生物具有比小檗碱和小檗红碱更高的的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0年03期)

邵凯[10](2010)在《小檗碱和小檗红碱13位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小檗碱和小檗红碱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合成了四种13位衍生物,分别为:13-苄基小檗碱、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13-苄基小檗红碱和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红碱,对这些衍生物的纯度、结构和抗菌活性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系统地研究了中间体丙酮小檗碱和丙酮小檗红碱,衍生物13-苄基小檗碱、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13-苄基小檗红碱和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红碱的合成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本文重点对小檗碱、小檗红碱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考察。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鲁西特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及隐球菌为实验菌株,测定了小檗碱、小檗红碱及其衍生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实验得到的最佳合成条件分别为:丙酮小檗碱的合成条件:所采用的NaOH溶液的适宜浓度为5mol/L,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室温。13-苄基小檗碱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所采用的催化剂为溴化钠。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小檗红碱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7h,小檗碱:无水AlCl3的反应摩尔比为1:3。丙酮小檗红碱的合成条件:所采用的NaOH溶液的适宜浓度为5mol/L,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室温。13-苄基小檗红碱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所采用的催化剂为溴化钠。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红碱的合成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抗菌结果表明:13-苄基小檗碱、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13-苄基小檗红碱和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红碱都保持甚至提高了小檗碱和小檗红碱的抗菌性能,这大大拓宽了小檗碱的应用范围。其中,13-(3',5'-二硝基)苄基小檗碱具有最高的抗菌活性,MIC值为4μg/mL。其抗菌机理可能是由于修饰产物具有更高的亲脂性,可以增强细胞膜的渗透性。(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0-03-01)

小檗红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檗红碱作为小檗碱的主要代谢物之一,属于原小檗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异喹啉生物碱,具有抗肿瘤、抗微生物、抗炎、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论文就小檗红碱的性质、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小檗红碱的相关药理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檗红碱论文参考文献

[1].马丽,李新悦,梁春霞,张兵,刘静静.热熔挤出技术制备小檗红碱固体分散体及其体外评价[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李楚洁,侯少贞,苏子仁.小檗红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6

[3].刘帅.四氢原小檗碱先导化合物左旋紫堇达明和左旋小檗红碱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

[4].刘丽贤,袁晓,高英,周东斌,李卫民.微波辐射合成小檗红碱的工艺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4

[5].梁慧春,李诺敏,许宇辉,叶恩茂,张剑.新型化合物乙酰四氢小檗红碱的受体结合及抗焦虑效应(英文)[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

[6].杨勇,雷志英,周细国,吴方评,黄军.小檗红碱的化学与药理[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

[7].彭真珍,原梅,温泉,李桦,赵春杰.四氢小檗红碱及其前药的比格犬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

[8].张海峰,薛玲静,童家勇,张灿.四氢小檗红碱的化学拆分研究[J].药学进展.2010

[9].王道武,邵凯,张龙.小檗碱和小檗红碱13位衍生物的合成[J].广东化工.2010

[10].邵凯.小檗碱和小檗红碱13位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

标签:;  ;  ;  ;  

小檗红碱论文-马丽,李新悦,梁春霞,张兵,刘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