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财政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财政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论文摘要

本文以对政府供给偏好(规模、范围、结构)的经验考察为出发点,将政府供给偏好的决定及其效率评价与经济转轨的动态过程相结合,与短期政治过程相结合,与行政、财政体制选择过程相结合,从而论证了当前我国继续推进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两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政府供给范围的演化与市场机制的功能演化相联系。对政府供给范围合理性的判断必须置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取向之别)、经济发展阶段(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之别)和经济发展路径(自发演化与策略性设计之别)之中。我国的渐进经济转轨是一个受控的动态优化过程,只有寻找改革的新动力,以抵消经济转轨早期策略性选择产生的“异化”力量,推动整个动态优化过程的顺利完成,社会才能获得改革的动态收益。政府供给偏好的转变从早期作为推动改革的外生力量,越来越被改革的过程所内生。立足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出现和社会群体的分化这一事实,立足于公共资源被政府机构、部门肢解而不能实现财政统筹和公共财政转型这一事实,我们利用简单的模型说明了政府规模、结构是如何在政治均衡而非经济均衡中被决定的,以及这一均衡的效率属性。进而得出:鉴于公共部门仍然掌握着大量本该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权,这些资源配置权离所谓的公共产品提供相去甚远,故而可以通过市场化、民营化的方式缩小政府供给范围,从而缩小政治均衡与经济均衡之间的效率差距。在此基础上,对于不能或不应市场化的政府供给,应通过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绝对的权威与绝对的民主之间取得平衡,通过改变政治均衡结果本身的位置来降低政治性资源配置带来的低效率。民间主导型市场经济对应公共服务型政府,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对应生产建设型政府。地方政府主导型下,行政、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改革可能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反倒可能因“纵向晋升激励”和“官员横向控制权扩张冲动”而导致更激烈的地区间恶性竞争,从而强化政府主导与建设型财政的协同演化。民间主导型下,体制“扁平化”多是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有利于公共品提供的地方性协调和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使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进入自发的协同演化轨道。因此,经济基础的改变最根本,同时可以通过改善“纵向晋升激励”,建立、完善“横向公共选择机制”,降低地方政府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的局部利益超强扩张冲动。经济基础的转变是缓慢的过程,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行政、财政体制安排更可取。在经验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经济增长的角度重新总结了政府供给规模、范围、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种种可能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循环反馈因果关系。我们根据数据的结构特征分别利用误差修正和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论表明政府资本性供给与长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公共服务供给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长期经济增长却没有带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应增长,这正是当前我国公共部门供给偏好及供给机制的问题所在。最后是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3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5 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 第二章 经验性考察:政府供给的规模
  • 2.1 政府供给规模的衡量指标
  • 2.2 直观描述和经验比较
  • 2.3 政府规模决定的相关理论和实证分析
  • 2.4 我国政府(财政)供给规模决定的实证分析
  • 2.5 政府规模与经济效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验性考察:政府供给的结构(范围)
  • 3.1 相对政府规模不变条件下我国政府供给结构变化的趋势分析
  • 3.2 相对政府规模不变条件下政府供给结构的国际比较
  • 3.3 相对政府规模可变条件下政府供给结构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转轨、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 4.1 “市场经济本位”下的政府供给范围及其效率
  • 4.2 “中央计划本位”下的政府供给范围及其效率
  • 4.3 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政府供给范围及其动态效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均衡、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 5.1 政府供给规模的政治决定和效率特征
  • 5.2 政府供给中的官僚体系
  • 5.3 政府供给结构的政治决定和效率特征
  • 5.4 “政治价格”的形成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体制选择、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 6.1 行政、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 6.2 渐变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治经济特征
  • 6.3 行政、财政体制改革效果多样性的原因
  • 6.4 寻找最优的体制安排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供给与经济增长:因果逻辑与实证检验
  • 7.1 政府供给与经济增长:一般性分析
  • 7.2 政府供给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情形
  • 7.3 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美国地方财政体制及其反思———以佐治亚州为例[J]. 财经政法资讯 2012(05)
    • [2].清代不完全财政体制引发的危机[J]. 人民论坛 2020(02)
    • [3].加强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监督的相关思考[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11)
    • [4].马克思剥削理论与社会主义分益制财政体制[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5].清代咸同年间财政体制的变革[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6].浅谈财政体制改革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影响[J]. 现代农业研究 2020(05)
    • [7].对当前地方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6)
    • [8].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体制研究[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8(09)
    • [9].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社保资金管理研究[J]. 现代商业 2016(36)
    • [10].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J]. 中国市场 2017(03)
    • [11].推进我国横向财政体制科学化研究[J]. 财政科学 2017(03)
    • [12].从财政体制改革看城投债未来发展趋势[J]. 债券 2017(05)
    • [13].浅析如何加强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监督[J]. 财经界(学术版) 2017(14)
    • [14].省管县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的影响[J]. 才智 2017(10)
    • [15].福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 武夷学院学报 2017(04)
    • [16].新财政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 中外企业家 2017(17)
    • [17].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后存在的分权问题与对策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7(03)
    • [18].探究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财政体制的影响[J]. 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 2017(14)
    • [19].健全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的研究[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2(10)
    • [20].财政分权与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研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6(18)
    • [21].关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建议[J]. 人民之友 2010(12)
    • [22].浅议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J]. 法制与经济 2014(17)
    • [23].喀斯特地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效分析——以贵州盘县为例[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5(01)
    • [24].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思考[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4(02)
    • [25].新财政体制下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建议[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8)
    • [26].新财政体制下如何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 北方经贸 2015(08)
    • [27].新财政体制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17)
    • [28].试论当前形势下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J]. 今日财富 2019(04)
    • [29].对财政经济形势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探讨[J]. 今日财富 2018(07)
    • [30].现代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J]. 智富时代 2017(09)

    标签:;  ;  ;  ;  ;  

    论政府供给及其效率 ——财政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