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如配股、IPO的发行)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而本文则从上市公司实施红利政策中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这方面入手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红利政策是否是影响公司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尤其当公司未经操控盈余低于支付目标股利的目标盈余时,经理人员可能使用各种可操纵盈余的方法,使盈余增加,以达到目标盈余。关于盈余管理的含义,目前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范围及程度上。盈余管理从出现至今,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本文将总结五种观点,它们既具有代表性,又反映了盈余管理概念的发展过程,其中本文的研究将采用Healy和Whalen(1999)在《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其对公认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一文中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企业的契约的后果”。即盈余管理的目标是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如果管理当局认为利益关系人(至少一部分)无法发现其盈余管理行为时,则会发生盈余管理。如果管理当局掌握了外部利益关系人根本无法掌握的信息,以致盈余不可能被外界所识破时,就会发生盈余管理。本研究的研究思路总体上遵循相对严格的实证思想,概括起来如下: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包括契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1)各种契约的订立基于会计数据;(2)信息不对称性和契约的不完备性;(3)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弹性,企业管理人员具有会计选择的空间。从而得出对盈余管理研究的一般性分析框架,在这些前提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红利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我们认为红利政策有可能是促使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其次,本文对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综述,学者们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他们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对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比较,本文将按照模型的发展阶段进行综述。鉴于这些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美国股票市场,而各国股票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那么这些计量模型就不能直接用于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计量上。因此,本文将结合我国学术界的研究和实际经济环境对模型的适用性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加以改进。再次,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与评述,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动机划分为三类:资本市场动机、合约的动机以及管制诱因。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红利政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提出红利政策可能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假说,本论文设计了实证检验,拟采用适合我国经济环境的基本Jones模型并使用分行业估计行业特征参数的方法来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且为避免实证结果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产生偏差,拟加入两个外生变量:公司规模和负债比率,利用复回归分析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如何通过盈余管理来达到其红利政策的目的,也就是探讨红利政策如何影响盈余管理。本研究以2004—2006年有发放红利的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使用基本Jones Model来估计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以预期盈余管理作为红利政策的替代变量,作为自变量,并加入公司规模及负债比率为控制变数,进行回归分析,探讨红利政策对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首先对全体样本进行研究,然后单独对制造业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全体样本数据还是制造业样本数据,预期盈余管理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显著正相关。显示当公司未经操控盈余小于目标盈余时,管理层会进行增加报告盈余的盈余管理,即我国上市公司的红利政策是促使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而当公司未经操控盈余大于目标盈余时,管理层会进行减少报告盈余的盈余管理,此结论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说一和假说二。从制造业样本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当未经操控盈余小于目标盈余时,公司规模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显著正相关,负债比率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不显著正相关。预期盈余管理(红利政策的标示变量)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红利政策是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该结论支持了本研究的假说。其他影响因素,公司规模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是正相关的,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其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该结果与国外的研究(Watts,R.L. and J.L. Zimmerman,1978)不符,可能是中国大型企业不会有受到反垄断调查的顾虑,故不会为降低政治成本而回避盈余管理。此外,负债比率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负相关,显示负债比率越高,其操控性应计利润反而越小,该结果与预期也不一致;而造成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这些负债比率较高的公司,其财务状况已不甚健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高,也因此较易受到主管机关的关切,所以负债比率高的公司无法透过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进行盈余管理。总之,实证结果显示,预期盈余管理(红利政策之替代变数)与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正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显示公司的红利政策是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因此,论文的实证结果支持管理层会利用盈余管理,使盈余增加以达到支付目标股利的目标盈余的假说,即股利政策为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之一。本研究针对自己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可以操控的建议。1、针对规划交易法的相关建议。(1)规范关联交易披露。第一,完善关联交易披露会计准则;第二,应加强关联交易的即时披露;第三,应加强披露制度的实施力度。(2)以经常性收益为主考核指标。经常项目所产生的收益称为经常性收益。非经常性损益是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然性收益。经常性收益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以及判断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而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的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2、针对会计方法的相关建议。(1)加强盈利质量信息披露。企业的管理当局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手中的剩余控制权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的应计利润进行不当盈余管理。这样,我们得到的盈利数字不再能完全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那么以账面利润为基础的一系列对上市公司盈利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评价体系也必然存在缺陷。盈利质量反映的是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入的盈利才具有较高的质量。有的企业净利润很高,可经营现金流量却为负值,这说明企业可能虚盈实亏,其账面盈利实际上是一种潜伏财务隐患的纸上富贵。因此,信息需求方应重视对盈利质量的评价,采用应计制和现金制下的有关盈利指标的差异程度来评价,即在现存的以净利润为基础的企业指标评价体系之上,辅以现金为基础的指标评价体系。(2)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现有会计准则允许有过多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关规定又不够具体明晰,缺乏可操作性,这就给管理当局创造了操纵盈余的机会。建立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对于抑制盈余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盈余管理论文; 红利政策论文;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