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挖掘“眼目与脏腑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追溯彭氏眼针的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彭氏眼针理论的独创之处。材料与方法:通过研读中医历代各家相关理论,梳理彭氏眼针学术思想发展脉络,包括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整理研究。古代文献:医经类著作《灵枢经》、《针灸甲乙经》(这两部书也是针灸学专著),针灸学类专著《针灸大成》,脏象类古籍《华佗内照法》,中医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银海精微补》、《异授眼科》、《眼科阐微》、《目经大成》、《眼科金镜》,全书性质的专著《古今医统》、《医学入门》、《证治准绳》、《医宗金鉴》,医案类著作《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以及汇通医易之理的《医易一理》。现代文献:著作类:如《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医眼科学》、《世界传统医学眼科学》、《中医眼科全书眼科学说源流》、《中西医临床眼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结合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论文类:采用计算机为主结合手工检索的方法,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9~2009)、《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09)、《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9)等为主要资料来源。主要检索策略如下:主题词:五轮八廓学说;眼针关键词:五轮;八廓;眼针观眼or观目or目诊or眼诊or诊目or望目(眼or目) and (心or肝or脾or肺or肾or五脏) (眼or目) and (小肠or胆or胃or大肠or膀胱or三焦or六腑) (眼or目) and (阳明or太阳or少阳or太阴or少阴or厥阴) (眼or目) and (任or督or冲or带or阴跷or阳跷or阴维or阳维) (眼or目) and (气or血or津液or精or神or阴阳or五行)结果:重点整理古籍19部,现代有关眼、目诊的图书20余部,现代文献(包括有关眼、目诊、眼针的相关研究)近千篇,从中整理眼目与五轮八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精、津液、神之间关系方面的理论,从而全面深入挖掘彭氏眼针疗法形成、发展及其重要作用的依据,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探讨彭氏眼针理论的独创之处。结论:1.彭老的“观眼识病(证)”利用仅仅一个器官眼,通过眼睛脉络形态、颜色的细微变化来推知全身的疾患,进行临床诊断,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此基础上施予针刺治疗,是中医原创“象思维”淋漓的展现。2.彭老观眼理论和五轮学说同为指导临床目诊的理论,二者既有区别亦有联系。均蕴含轮脏相应的思想,双眼对称布区。彭氏运用五轮学说,明确了眼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利用这轮脏隶属关系,在临床中观察眼的外部表现,推断内脏的病变,进行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二者划分方法不同。五轮是以环形划分眼区;彭老眼部分区是主要遵循八卦方位、八廓理论,扇形划分。当然亦有交叉部分。特别是他们辨证论治范围不同。五轮学说指导下的五轮诊法作为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主要用于眼科疾病的辨证。彭老观眼,主要看白睛,相当于五轮中的“气轮”,那么它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包罗全身脏腑。故五轮学说所揭示的“轮脏相应”思想精髓指导彭氏眼针的临床诊治尤其作为八廓学说指导下的观眼识病(证)的补充,灵活加以配合运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中医为预防医学,善治未病的角度讲,更应发挥此特色,为大众服务。3.彭老通过研读历家经典,首推八方配位的《证治准绳》和《审视瑶函》,主要是这种配位方式各个方位恰可与脏腑相联即作为眼部分区标志,进而为眼周穴位命名提供依据,再结合八廓辨证理论,全面系统。彭老划分眼区的时候,头朝北,脚向南,八廓的相对位置与后天八卦是一致的。眼针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八廓来源于八卦的原理,用后天八卦将眼(目)分为八等区;并改进了华佗的划分方法,舍去命门,保留五脏之络,并把三焦分成上中下三部分,以类相从,共纳入相关13个脏腑;并根据华佗的“看眼察病”法,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完善发展为通过观察眼睛的血络形态颜色的细微变化的“观眼识病(证)”,进而创造了“眼针疗法”。4.八区十三穴与人身脏腑的关系是眼与五脏六腑关联的细化和深化。八区十三穴和人体五脏六腑建立起的内在联系系统包括观眼系统和眼针系统。细化之处主要在于观眼系统,当某一区的脉络出现变化,提示这一区所主的脏腑出现功能失常,同类相从,形成了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的脏腑病证与八区十三穴的观眼系统,用于病证的诊断和预测。深化之处主要在于眼针系统,彭老的伟大创新更体现在他利用脏腑经络于眼的关系,在八区十三穴上施以针刺来治疗相应区所主的脏腑病证。5.通过眼经络脏腑的内在联系,眼可以反映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亦可以通过眼睛诊断、治疗经络、脏腑疾患,从而调节全身,这是一个双向发生调节的过程。一区、二区在瞳孔上方,基本上属于目上缘部分,所属的经脉大体是可以归为循行于目上的经脉,正经没有在此经过,足太阳之筋散布围绕于上眼胞睑,阳维脉络于眉上。三区、四区在瞳孔外方,基本上属于目外眦部分,所属的经脉大体是可以归为循行于目外眦的经脉,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另外,足少阳之支筋、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支筋、手阳明之支筋结聚于目之外眦;足少阳和足厥阴之经别合于目外眦。五区、六区在瞳孔下方,基本上属于目下眶部分,所属的经脉大体是可以归为循行于目下眶的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以及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少阳胆经的支脉;另外,督脉的支脉到达目下中央。七区、八区在瞳孔内侧,基本上属于目内眦部分,所属的经脉大体是可以归为循行于目内眦的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还有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另外,手太阳与手少阴之经别合于目内眦;督脉的支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于目内眦;阴跷、阳跷均达于目内眦。与目系有联系者有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以及任脉,可以说这四条经脉与八区都有关系。6.眼部各区与气血津精神的关系各有侧重。一区与气和津液,二区与津液精气,三区与气血神,四区、五区和七区与气血,六区与血津液神,八区与津液精的关系密切,灵活加以应用,可丰富眼针的辨证治疗内容。7.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在临床上为对某些眼病的辨证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具体可行的方法,而且为彭氏眼针的建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8.彭氏眼针穴位把全身的361个经穴的作用,归纳为13个穴,其穴位分布皆在眼眶边缘2分许。这些穴位是古今针灸书上没有的,但是经过实践和经典理论整理发现的,和脏腑经络密切相关,总称为“眼周眶区穴”。这个眶区亦无不玄府,八区的玄府有序,气、血、精等升运出入之通道畅通,五脏六腑和谐正常。通过针刺来调节玄府,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9.历代医家目诊理论和实践,终难突破对于华佗的局部形色丝络和五脏六腑建立关联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彭氏的观眼识病(证)做出了创造性的发展。他的眼部分区最详,总结历代观眼的分区,包括三分(天人地三部诊法)、五分(五轮诊法)、六分(六经诊法)、八分(八廓诊法),而彭老将眼分为八区十三穴,涵盖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观眼诊断时可直接定位。对于白睛脉络形色的概括总结较为详细,眼部络脉形状及主病7种,眼部络脉颜色及主病8种。可推测病之寒热虚实、病程之长短、病情之变化、转归及预后,便于对病(证)做定性判断。二者结合可对病(证)做出具体准确的定位定性判断,彭老的观眼将目诊的理论和实践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10.眼针疗法适应症与体针大致相同,目前临床适应病证20余种,其中优势病种包括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各种疼痛、循环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等,是通过调整循环、生化、代谢等指标起作用。体针和眼针的治疗中风作用机制大体相同,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脑血流,调节生化与免疫指标,改善微循环等。取穴上都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的原则。不同之处,眼针是以“眼”为主,将人体的全部穴位集中在眼部,出发点也在眼,病属于哪一经或病在哪一条经络线上就取哪一经区穴;病属于哪一脏腑就取哪一脏腑区穴;病在上就取上焦区穴,病在中就取中焦区穴,病在下就取下焦区穴;观察病人的白睛,看哪个经区脉络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就取哪一经区穴。比较而言,眼针更具有方便易行、操作容易、减小痛苦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