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比较影像学研究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比较影像学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左、右心室功能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2个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行电影磁共振检查,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1±13.99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分级ⅠⅡ级者11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15例。同时选择44例志愿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580岁,平均52.91±11.02岁。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GESign1.5T超导MR机,应用心脏专用8通道阵列线圈,采用快速稳态进动采集(FIESTA)序列行左、右室短轴电影成像,用argus软件mass analysis分别描记左、右室心内、外膜界面,自动画出左、右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测得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参数和功能参数,并对正常自愿者组与患者组临床资料及左、右两侧心室功能数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结果比较性别和心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功能参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患者组EF、LVPER和LVPFR比正常对照组比较减小,患者组EDV、ESV、LVEDD、LVLAD和M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大;IDCM组室壁增厚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临床心功能分级与左室相关良好,与右室心功能部分参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电影成像可准确测定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左、右室心功能参数,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目的左室功能和容积对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应用MRI与二维超声心动图(2DE)、99Tcm–MIBI SPECT对IDCM患者定量评价左心功能和容积;比较三种影像方法评价心功能的临床应用与NYHA分级的相关性方法使用MRI与2DE、SPECT对42例原发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分别进行检查,左室容积和功能测量,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1±13.99岁。MRI采用argus软件mass analysis软件进行测量和计算,2DE采用Simspon法测算,SPECT采用QGS软件。并对三种方法测量结果比较。其中男3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81±13.99岁,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分级ⅠⅡ级者11例,Ⅲ级者16例,IV级者15例。结果三种检查方法EDV、ESV、EF相关性好,特别是MRI与SPECT的r值均大于0.9;而MRI与2DE所测指标r值为0.699~0.878。MRI与2DE、SPECT比较左室容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然而2DE和SPECT均低估左室容积;与MRI比较2DE低估EF值,而SPECT没有低估。MRI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III、IV级与心功能Ⅰ-II级比较ESV、SV、EF、PER、PFR、EDD、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E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III、IV级与心功能Ⅰ-II级比较ESV和E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级与心功能Ⅰ-II级比较EDD、E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CT与NYHA心功分级比较:心功能III、IV级与心功能Ⅰ-II级比较ESV和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与2DE、SPECT所测得左心室功能和容积相关性良好,然而2DE和SPECT均低估左室容积。MRI心功能分析可提供更多的左、右室功能和容积参数;三种方法与NYHA心功能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目的探讨SPECT与MRI检查在I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左心功能和容积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两组病例SPECT与MRI心肌灌注检查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本院住院IDCM患者42例,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1±13.99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分级ⅠⅡ级者11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15例。ICM患者19例,其中男17例,女2例,年龄3578岁,平均59.67±12.43岁,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分级Ⅱ级者2例,Ⅲ级者9例,Ⅳ级者8例。健康志愿者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580岁,平均52.91±11.02岁。使用GESign1.5T超导MR机,应用心脏专用8通道阵列线圈,采用快速稳态进动采集(FIESTA)序列行左短轴电影成像,用argus软件mass analysis分析,分别描记左、右室心内、外膜界面,自动画出左、右室容积-时间变化曲线,测得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参数和功能参数;核素检查在静脉注射99Tcm–MIBI 925MBq,60min后启动门控心肌断层显像专用程序,SPECT采用QGS软件进行后处理,测得左心室左心功能和容积参数,并对正常自愿者组与患者组SPECT和MRI数据进行比较。结果MRI与SPECT均显示心脏扩大;ICM在MRI表现为延迟强化,在SPECT为灌注缺损;IDCM在SPECT心肌灌注呈弥漫分布不均,MRI延迟增强扫描心肌多不增强。左室心功能的所有指标均低于正常人,左室心功能参数ICM和IDCM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左心功能ICM组和IDCM组比较EDV、ESV、EF、MM、PER和P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右心功能IDCM组明显低于ICM组,与ICM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I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与SPECT比较EDV、ESV、EF相关性好,r值范围0.663~0.765。结论SPECT和MRI在左心功能和容积定量评价方面上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合MRI延迟扫描,联合应用有助于对IDCM与ICM鉴别诊断目的探讨MRI在评价肥厚性心肌病(HCM)在解剖及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比较HCM与IDCM患者的心功能改变。方法对9例临床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44.57±14.90岁;42个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32例,女10例,年龄2874岁,平均54.81±13.99岁,以及对照组44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580岁,平均52.91±11.02岁。采用GESign1.5T超导MR机,应用心脏专用8通道阵列线圈(phase array coil),采用快速稳态进动采集(FIESTA)序列行左、右室短轴电影成像,用argus软件mass analysis分别描记左、右室心内、外膜界面,测量左室心肌质量(MM)、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峰充盈率(PFR)、心肌增厚率(MT)等指标。将对照组与患者组MRI扫描所测得各项心功能值MM、EF、PFR进行比较;对9例患者组MRI和42个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应的心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一般资料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肥厚性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功能参数ESV缩小,EF、PER值增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与IDCM组比较EDV、ESV、EF、MM、PER、PFR差别有统计学意义;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右室功能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IDCM组比较EDV、ESV、EF和M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肥厚型心肌病组心基底部到心尖部正常对照组室壁增厚率逐渐增加,而且心尖部明显增厚;IDCM室壁增厚率普遍降低,与正常对照组、肥厚型心肌病组各层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对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可准确提供解剖和功能方面的信息,并可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进行鉴别。

论文目录

  • 英文缩写词汇英汉对照表
  • 第一部分 MRI 评价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室功能的对照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MRI 与超声心动图、SPECT 评价原发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和容积的对比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缺血性心肌病心脏扩大与原发扩张型心肌病 SPECT 和 MRI 比较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MRI 对肥厚性心肌病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评价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一) 扩张型心肌病的 SPECT 和 MRI 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RI 评价存活心肌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PET 和 SPECT 结合延迟增强 MRI 评价存活心肌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比较影像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