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扩散论文-张海波,于晓青

地貌扩散论文-张海波,于晓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貌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津地区,典型地貌,污染物,扩散方式

地貌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波,于晓青[1](2014)在《天津地区典型地貌中污染物的扩散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流经过不同的地貌时,由于要同各种地形地物发生磨擦作用,使风向风速同时发生变化,因此不同地貌下污染物的扩散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文章通深入分析了天津地区各个典型地貌下污染物的扩散方式及特征,为监测、预警、预测、决策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期刊2014-08-22)

于帅[2](2014)在《黄河调水调沙影响下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及地貌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据2013年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叁船同步四断面(A、B、C、D)25h水文泥沙连续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四断面及各断面所含站位点的流速、含沙量、温度及盐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表、中、底叁个层位的净泥沙单宽通量,以此来讨论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和沉积的范围,并结合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7月)和黄河调水调沙前(5月)、调水调沙后(9月)黄河口底质沉积物样品的实测数据,提取并分析调水调沙实施前(1996-2002年)和实施后(2002-2008年)的卫星遥感数据资料,评价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计划对黄河泥沙及河口地貌效应的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调水调沙期间,高温低盐的黄河冲淡水离岸扩散,扩散范围较大;入海泥沙在向海扩散过程中迅速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口门附近,距岸约11km,扩散的范围有限,水沙扩散范围不一致。调水调沙期间各站位温盐跃层明显,在浅水区域水体垂向混合强烈,分布均匀,在深水区域悬浮泥沙主要集中在跃层以下的水体中传输。2)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各站连续25h的净泥沙单宽通量分布特征显示,黄河口沿岸悬浮泥沙主要向东及偏东南方向扩散。受径流影响,河口口门泥沙通量最大可达85×103g/m/s,但在距离河口10km以外区域通量锐减,清水沟废弃河口区通量位于其次,其他地区通量普遍较低。3)2010年调水调沙之前,河口附近淤积的泥沙粒径较粗(以砂和粉砂为主要成分)、分选较好;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主要以粗颗粒物质为主,沉积速率大;调水调沙结束以后,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变细,黏土含量增加,分选变差,说明调水调沙后期入海泥沙粒径较细,覆盖在之前沉积的粗颗粒沉积物之上;一段时间后经过冬季风暴的侵蚀作用,上覆的细颗粒泥沙通过再悬浮被搬运,之前沉积的粗颗粒泥沙暴露在海底,因不易被搬运而保留。经过调水调沙工程逐年进行,河口处粗颗粒泥沙淤积量增多,对河口造陆的贡献较大。4)调水调沙实施以前(1996-2002年),河口岸线平均最大淤进速率约为1.7km/a,同时废弃河口河嘴岸线最大平均每年蚀退0.4km,孤东海域在这一期间岸线以蚀退为主,每年约蚀退0.277km,南部莱州湾的西北则呈现略淤积的特点。调水调沙实施后,河口岸线大幅淤进,最大速率约为0.777km/a,该速率虽小于调水调沙实施之前的平均速率,但由于河口明显加宽,总淤进面积远大于1996年至2002年期间河口的淤进面积。河口叁角洲蚀积状态发生显着变化,1996-2002年期间,河口最大淤积厚度量约为4m,且现行水下叁角洲叶瓣为净侵蚀,侵蚀量达0.39Gt(109t),在2002年以后淤积最大厚度可达6m,现行水下叁角洲叶瓣为净淤积,淤积约量为0.28Gt。表明调水调沙实施以后,河口入海泥沙由于扩散范围有限而沉积在河口附近,使河口岸线向海淤进速率显着增加而水下叁角洲部分由净侵蚀转换为净淤积,增加了黄河入海泥沙的造陆速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5)

芮孝芳,石朋[3](2002)在《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流域瞬时单位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汇流是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宽度函数描述地貌扩散 ,用河道响应函数描述水动力扩散 ,从而导出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的表达式。建立了长江叁峡区间沿渡河流域的数字高程模型 (DEM) ,由此自动生成了该流域水系 ,并提取了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所需的地貌信息。 2 3场洪水的检验结果表明 :所建议的流域地貌瞬时单位线公式用于流域汇流计算具有较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02年04期)

谢平,梁瑞驹[4](1997)在《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概念性流域地貌汇流模型的一般理论,以概念性元素“扩散模拟河段”模拟各级单元河道的汇流作用,建立了以洪水波的波速和扩散系数为参数的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推导了叁级流域的瞬时单位线,并对其性质作了分析。讨论了矩法和内罚函数法两种求解模型参数的方法。用南雁流域的雨洪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结构合理,内罚函数法求参比较有效,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崔承琦[5](1983)在《海岸动力地貌中均衡理论模式和扩散理论模式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各国学者A. R. Emy(1831), E. Beaumont(1845), Cialdi(1866), P. Cornaglia(1891), N. M. Fenneman(1902), В. П. Зенкович(1946, 1962), D. L. Inman, A. J. Bowen(1956), W. A. Price(1969), P. D. Komar(1976)等,分别从海岸动力地貌学、水工学、水文学和地质学等不同学科出发,通过各种途径对波场冲积物运动的基本特征及(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学院学报》期刊1983年03期)

地貌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2013年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叁船同步四断面(A、B、C、D)25h水文泥沙连续观测的资料,分析了四断面及各断面所含站位点的流速、含沙量、温度及盐度的分布特征,计算了各连续站表、中、底叁个层位的净泥沙单宽通量,以此来讨论调水调沙期间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和沉积的范围,并结合2010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7月)和黄河调水调沙前(5月)、调水调沙后(9月)黄河口底质沉积物样品的实测数据,提取并分析调水调沙实施前(1996-2002年)和实施后(2002-2008年)的卫星遥感数据资料,评价黄河调水调沙工程计划对黄河泥沙及河口地貌效应的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调水调沙期间,高温低盐的黄河冲淡水离岸扩散,扩散范围较大;入海泥沙在向海扩散过程中迅速沉积在近岸的河口口门附近,距岸约11km,扩散的范围有限,水沙扩散范围不一致。调水调沙期间各站位温盐跃层明显,在浅水区域水体垂向混合强烈,分布均匀,在深水区域悬浮泥沙主要集中在跃层以下的水体中传输。2)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各站连续25h的净泥沙单宽通量分布特征显示,黄河口沿岸悬浮泥沙主要向东及偏东南方向扩散。受径流影响,河口口门泥沙通量最大可达85×103g/m/s,但在距离河口10km以外区域通量锐减,清水沟废弃河口区通量位于其次,其他地区通量普遍较低。3)2010年调水调沙之前,河口附近淤积的泥沙粒径较粗(以砂和粉砂为主要成分)、分选较好;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泥沙主要以粗颗粒物质为主,沉积速率大;调水调沙结束以后,河口地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径变细,黏土含量增加,分选变差,说明调水调沙后期入海泥沙粒径较细,覆盖在之前沉积的粗颗粒沉积物之上;一段时间后经过冬季风暴的侵蚀作用,上覆的细颗粒泥沙通过再悬浮被搬运,之前沉积的粗颗粒泥沙暴露在海底,因不易被搬运而保留。经过调水调沙工程逐年进行,河口处粗颗粒泥沙淤积量增多,对河口造陆的贡献较大。4)调水调沙实施以前(1996-2002年),河口岸线平均最大淤进速率约为1.7km/a,同时废弃河口河嘴岸线最大平均每年蚀退0.4km,孤东海域在这一期间岸线以蚀退为主,每年约蚀退0.277km,南部莱州湾的西北则呈现略淤积的特点。调水调沙实施后,河口岸线大幅淤进,最大速率约为0.777km/a,该速率虽小于调水调沙实施之前的平均速率,但由于河口明显加宽,总淤进面积远大于1996年至2002年期间河口的淤进面积。河口叁角洲蚀积状态发生显着变化,1996-2002年期间,河口最大淤积厚度量约为4m,且现行水下叁角洲叶瓣为净侵蚀,侵蚀量达0.39Gt(109t),在2002年以后淤积最大厚度可达6m,现行水下叁角洲叶瓣为净淤积,淤积约量为0.28Gt。表明调水调沙实施以后,河口入海泥沙由于扩散范围有限而沉积在河口附近,使河口岸线向海淤进速率显着增加而水下叁角洲部分由净侵蚀转换为净淤积,增加了黄河入海泥沙的造陆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貌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波,于晓青.天津地区典型地貌中污染物的扩散方式[C].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四章).2014

[2].于帅.黄河调水调沙影响下河口入海泥沙扩散及地貌效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芮孝芳,石朋.基于地貌扩散和水动力扩散的流域瞬时单位线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2

[4].谢平,梁瑞驹.扩散模拟型流域地貌汇流模型[J].地理学报.1997

[5].崔承琦.海岸动力地貌中均衡理论模式和扩散理论模式的几个基本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3

标签:;  ;  ;  ;  

地貌扩散论文-张海波,于晓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