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采场围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组合模型,声发射事件率,声发射能量,声发射源定位点
采场围岩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国,宋家骏[1](2019)在《双向荷载充填采场围岩声发射特性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灰砂比的充填采场模型,加载5,10,15MPa的恒定侧向荷载,进行双向加载试验。利用声发射信息采集设备,对模型在加载过程中的声学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得到不同灰砂比和不同侧向压力下模型的声发射事件率、声发射能量规律曲线,并分析了声发射源定位点与模型破坏部位的关系。研究表明:灰砂比越大,模型弹性阶段略微增长,而声发射率和能量曲线在峰值应力附近震荡越厉害。随着侧向应力的提高,模型压密阶段的完成速率加快,模型进入到塑性阶段的时间延迟,且在峰值应力附近声发射事件率和能量曲线震荡厉害。声发射源定位点的分布规律,可以很好的反映模型的损伤部位。(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10期)
彭博,孙超,杨茂霖,郭煜,陈梁[2](2019)在《注浆充填加固技术在煤矿采场围岩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南地区采煤工作面多断层褶曲问题,为了降低冒顶、碎顶、滑底灾害对工作面正常工序的影响,分析了注浆充填加固技术对采场围岩的作用机理,模拟了注浆充填加固对顶底板应力及位移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顶板冒落工作面、顶板破碎工作面、软底下滑工作面注浆充填加固技术的实践。研究表明:注浆对冒顶工作面应力及位移分布影响不大;注浆能很好地控制破碎顶板下沉量及下沉范围;注浆能有效抑制底鼓,大大减小底鼓范围,并且对顶板应力值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煤炭》期刊2019年10期)
谢广祥,范浩,王磊[3](2019)在《浅埋煤层采场围岩力链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埋煤层回采过程中,矿山压力显现剧烈,压架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回采过程中易突发剧烈的矿压现象,系统研究了煤层围岩力学特征及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首先采用颗粒元计算软件模拟分析采场围岩力链演化特征,随后分别建立了覆岩强力链拱失稳前、后力学模型,工作面支架受力模型,推导出强力链拱迹线方程,获得强力链拱在失稳前、后支架荷载的计算表达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实测对工作面支架荷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层开挖前,煤岩体受力架构由力链网络组成,围岩的承载作用主要来自于强力链,广泛分布的弱力链仅对围岩起辅助承载作用;煤层开挖后,强力链集结成束形成力链拱,力链拱是承载采场上方煤岩体重量的主要力系,工作面支架仅承担位于强力链拱下方的煤岩体重量;且随工作面的推进,强力链拱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形成—扩展—稳定—破断"的动态演化过程。随强力链拱拱顶的不断发育,当其承担荷载超过自身强度极限后便会失稳破断,导致剧烈的矿压现象,工作面支架荷载大幅增加,强力链拱的失稳断裂是工作面产生强动载现象的本质原因。研究成果合理解释了浅埋煤层工作面突发的剧烈矿压现象,为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妍[4](2019)在《采场围岩应力及底板破坏深度弹性力学复变函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获取采场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底板破坏深度可为承压水上安全采煤水害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技术指导。弹性力学复变函数法在解决孔口问题中具有十分独到的优势,众多学者也将其运用到圆形巷道的应力求解中,但运用此法系统研究采场(矩形断面)围岩应力分布的成果较少。为此,本文利用弹性力学复变函数的方法,围绕不同的推进距离、不同岩层倾角的情况对采场围岩应力分布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底板破坏深度并分析其破坏特征。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将叁维数值模型与二维平面应力模型对比,得出开挖距离为小于等于0.3倍的开挖宽度时,平面模型与叁维模型结果误差较小,可近似运用平面模型求解围岩应力;但不管开挖长度与宽度比值如何,在开挖中间部位,叁维模型与平面应力模型误差较小。2)随推进长度的不断增加,映射函数的精准度在逐渐降低,造成复变函数法得到的解析解的精度逐渐降低,为保证计算精度,能最大限度的接受的长高比为6:1;采空区两帮水平应力?_x、竖向应力?_y以及偏应力出现集中,顶底板区域应力扩散;随推进距离的扩大,应力集中与扩散范围及数值大小皆相应变大,但变大程度在不断减小;底板破坏形态左右对称,深度随着推进距离的不断增加,呈渐增趋势,但当推进距离增加到25m时,底板破坏深度将不再增加,稳定在18m左右。3)采场倾斜时,随倾角的不断增加,应力分量表达式的精准度在逐渐降低,造成复变函数法得到的解析解的误差逐渐增加,当倾角从10°增加到30°时,误差从2.93%增加到9.50%;采空区端部出现的应力集中程度大于采场水平时的集中程度,而顶底板的应力扩散程度小于采场水平时的扩散程度;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位置偏离工作面中部而向下移动,沿煤层倾斜方向,工作面底板下侧的破坏深度大于上侧;岩煤层倾斜方向工作面底板整体呈现为一个下大上小的“勺形”破坏形态。图[49]表[8]参[100](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孟庆彬,王从凯,韩立军,陈轲,黄小忠[5](2019)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围岩稳定分析与采矿进路修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地质雷达对采矿进路进行了围岩松动圈探测,确定了其松动圈范围为1.5~2.0 m,分析了采矿进路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失稳破坏机理。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特点,建立了和睦山铁矿-187.5,-200.0及-212.5 m 3个水平的大型叁维数值计算模型。采用FLAC3D模拟研究了不同分层采矿进路开挖与矿体回采过程,揭示了采矿进路开挖与矿体回采过程及不同回采顺序时围岩变形场、应力场的演化规律。针对采矿进路围岩变形失稳的演化特征,提出了以初次锚网喷和二次预应力让压锚杆的修复技术方案。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让压支护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和睦山铁矿强采动采矿进路在矿体回采期间的稳定难题。(本文来源于《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四宝,陈铖,张缓缓,叶永芳[6](2019)在《基于FLAC~(3D)模拟的硅灰石采场围岩变形特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江西新余石竹山—樟木桥矿区硅灰石开采为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硅灰石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根据开采过程中围岩应力,塑性变形破坏规律的模拟结果,提出巷道和采场支护的合理方案,以预防硅灰石开采时引起垮塌、突水等地质灾害,保障矿产资源安全高效的开采。(本文来源于《江西煤炭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邓毅[7](2018)在《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现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马兰矿10608运输巷道深部位移的矿压观测,得出工作面在回采期间,巷道支撑力的变化阶段与区域。第一阶段为距离工作面72 m以外的无采动影响阶段,第二阶段为距离工作面27~72 m的采动影响阶段,第叁阶段为距离工作面30 m以内的采动影响剧烈阶段。该结果为回采工作面留设停采线、加强支护和指导生产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焦煤科技》期刊2018年Z1期)
李小双,赵奎,张东明,支学艺[8](2018)在《露天转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晋宁磷矿为依托背景,借助数字照相量测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20°、50°两种不同倾角条件下,露天转地下开采后,地下采场围岩与覆岩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局部小范围微动、线性持续增大以及整体非线性剧烈垮塌3个阶段;(2)矿体倾角由20°增至50°后,边坡与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的变形整体趋缓,采动影响范围小幅度缩减,沉降曲线则由非对称槽型变为碗型;(3)采场矿柱回收过程中,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发生突发性失稳,呈现出明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李腾[9](2018)在《大型金矿深部充填法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焦家金矿深部开采为工程背景,以上向水平进路式充填采场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大型金矿深部充填法开采围岩稳定性特征为目标,综合采用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围绕深部节理硬岩强度特征及损伤演化规律、深部围岩稳定性分级及采场极限跨度、上向水平进路式充填法采场围岩变形及应力演化机制、采场稳定性控制技术等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取得以下成果及结论:(1)通过室内岩石力学实验及声发射监测,研究了岩石破坏前后声发射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得到了深部硬岩破坏损伤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岩石声发射参数及损伤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此基础上,考虑节理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单节理倾角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强度准则,结果表明,总损伤率随节理倾角先减小后增大,总体呈正“U”型分布规律;(2)采用非接触扫描系统ShapeMetrix 3D及蒙特卡洛法得到了焦家矿区不同进路的优势节理组,然后选取特定采场,基于块体理论分析了不同节理组合对采场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不稳定块体及应力大小。在此基础上,基于传统RMR分级系统,增加了地应力、节理组合及施工因素叁个修正系数,提出了修正的M-RMR分级法,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目前焦家矿区矿岩稳定性总体处于Ⅳ级,部分区域为Ⅴ级,稳定性较差。(3)基于3DEC软件,建立了反映实际节理分布的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上向水平进路式充填法采矿过程中,围岩等级、开采深度及采场跨度与顶板位移、塑性区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围岩稳定性级别对采场位移及损伤的影响最大,随着稳定性变差,位移及塑性区体积均呈指数增长;基于压力拱理论,对进路开采过程中围岩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稳定性级别则对压力拱的形态及成拱系数有明显的影响。采用Mathews稳定图表法,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极限跨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Ⅳ级围岩极限跨度不应超过5m,Ⅴ级围岩极限跨度不应超过4m。(4)在焦家金矿试验开采的基础上,综合全文研究成果,分别对一步采矿房围岩控制技术及二步采矿柱围岩的锚索支护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深部充填法开采破碎围岩稳定性综合控制技术。(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0-15)
李景锋[10](2018)在《残采煤柱下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演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受上覆"旧空区-走向小煤柱群"结构影响,压架、来压强烈等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作面过不同宽度应力集中煤柱时,围岩运移及应力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采场围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西南地区采煤工作面多断层褶曲问题,为了降低冒顶、碎顶、滑底灾害对工作面正常工序的影响,分析了注浆充填加固技术对采场围岩的作用机理,模拟了注浆充填加固对顶底板应力及位移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顶板冒落工作面、顶板破碎工作面、软底下滑工作面注浆充填加固技术的实践。研究表明:注浆对冒顶工作面应力及位移分布影响不大;注浆能很好地控制破碎顶板下沉量及下沉范围;注浆能有效抑制底鼓,大大减小底鼓范围,并且对顶板应力值有一定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采场围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志国,宋家骏.双向荷载充填采场围岩声发射特性演化规律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2].彭博,孙超,杨茂霖,郭煜,陈梁.注浆充填加固技术在煤矿采场围岩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2019
[3].谢广祥,范浩,王磊.浅埋煤层采场围岩力链演化规律及工程应用[J].煤炭学报.2019
[4].王妍.采场围岩应力及底板破坏深度弹性力学复变函数解[D].安徽理工大学.2019
[5].孟庆彬,王从凯,韩立军,陈轲,黄小忠.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围岩稳定分析与采矿进路修复技术[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9
[6].陈四宝,陈铖,张缓缓,叶永芳.基于FLAC~(3D)模拟的硅灰石采场围岩变形特征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19
[7].邓毅.采场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现场试验研究[J].山西焦煤科技.2018
[8].李小双,赵奎,张东明,支学艺.露天转地下采场围岩及覆岩变形破坏特征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9].李腾.大型金矿深部充填法采场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控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10].李景锋.残采煤柱下采场围岩运移及应力演化规律研究[J].煤炭技术.2018